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凤凰涅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09:43 河北日报

  □本报记者崔立秋发自固镇

  固镇,商周时期建村,春秋战国时期初具规模。汉初设武安县,治所在古城。隋代,县城迁至现在的武安县城,古城遂改称“故城”。宋、金、元、明时期,作为重要冶铁区,官府在此置镇设关。明代,古城经战争破坏,变成废墟,遂在古城南侧另建新镇,改称“固镇”。清代,固镇经济达到鼎盛时期,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为当时的“武安八大镇”
之一。清末民初,逐渐萧条败落为一般村庄。中国古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凤凰活到五百年后,会自己投身到大火中燃烧成灰,然后在灰烬中重获新生,从此永生不灭。武安固镇古城就如同一只浴火的凤凰,她在繁华千年,没落成洺河之畔的一片废墟之后,又在废墟之上营建起一个崭新的家园。固镇人在凤凰涅槃的阵痛中炼就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撑,才使固镇历经千百年风雨沉浮,终跻身于“邯郸市十强村”、“河北省文明村”之列。

  几乎所有的燕赵古镇,都曾经有过一个辉煌的过去,然而在经历漫长岁月的冲刷磨洗之后,这些昔日的雄关重镇如今多已名实难副,萧条败落成一般意义上的村镇。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现在仍然生机勃勃的固镇就有了一种范本意义。

  固镇确是有过千年的繁华与荣耀。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兴起,使固镇渐渐发展成为赵国境内一个集政治、军事、经济于一身的北方重镇。今天,古城东北尚保存有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城的西南有宋、元、明代冶铁遗址。古城遗址内曾挖掘出战国和两汉年间的古墓群,墓中出土了大量秦砖汉瓦、青铜器和陶瓷珍品。所有这些都共同诠释着固镇古城辉煌的过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固镇也有属于自己的名士。据《固镇村志》记载,战国苏秦在此约六国之士合纵连横以抗强秦,名将李牧也曾在此驻守古城,以洺河为天堑与秦军展开过血战,二人因此先后被封为“武安君”。

  固镇的衰落始于隋唐年间,县城迁至今所。到了元代,固镇完全陷入没落荒芜的窘境。据《武安县志》记载:“公元1213年12月,蒙古兵沿太行山南侵,其势如席卷,破邢、磁诸州。武安遭抢劫甚重,房屋多毁,城廓废墟。元初,武安不足千户,当时并入邯郸县。”由于战争频仍,加之水灾、蝗灾、地震等天灾人祸,自元代以来,千年固镇随波逐流,起起落落:城毁了,重修;房塌了,重建;人少了,移民。就是在这样极端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固镇人仍然创造出了元代冶铁重镇、明代商业重镇、清代经济重镇的繁华与荣耀。后来,历经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寇践踏,建国前的固镇已是繁华落尽,成为武安最贫穷的村庄之一。

  历史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叫刘北方的人走上固镇的舞台。此人出身贫寒,自幼丧母,11岁做了“黑脖子”(补锅匠),父亲死后为买棺木,差点卖房卖地要饭。正是这样一个人,却以“我以我血荐固镇”的一腔热血,带领父老乡亲们变“三无”(无资金、无资源、无技术)为“三借”(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坚定不移地搞起了集体企业。在他的带领下,固镇从无到有,艰难创业,先后创建了水泥、炼铁、炼钢等十几个企业,年产值超5亿元,一举摘掉了固镇的贫穷帽子,并跻身邯郸市十强村行列。

  在固镇采访时,很想拜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当了近四十年村支书的老人。不巧的是,他为固镇的一个新项目正奔波在外,无缘相见。所幸,我在当地见到了一本刘北方利用业余时间写成的新书《我的多半生》。打开书的封面,在扉页上印有刘北方的一句话:“一生很短暂,名利似流水。赤心报桑梓,无愧也无悔。功过本寻常,后人评是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千年固镇才在历史的沉浮中造就了今日的辉煌;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固镇的明天会更好!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