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访)一个会和西瓜说话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10:1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深访随笔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少时朗朗上口的课文瞬间浮现在记者的眼前,与鲁迅先生不同的是,鲁迅先生想起了少时朋友闰土,而记者想起的却是一个会和西瓜说话的人———梁亚宽。

  去年3月,海南反季节西瓜成熟时,我有幸吃到了梁亚宽亲手种的西瓜,西瓜味道醇香爽口,梁告诉我们,这种味道特别的西瓜,是在熟瓜身上挖上洞,放进一两白糖,把洞封好,就有这番风味了。

  相瓜

  梁亚宽出生在海南省文昌市(原文昌县)锦山镇(原湖山公社)湖桥村,3岁丧母,13岁父亲病逝。

  梁回忆:“我父亲是当老师的,当时每月只有30余元的工资,养我们一家8口,日子过得很清苦。当时有力气也没地方干活,都是公社生产队,记工分要按劳动力,你年龄不够,就算再有力气干活也不记工分给你,没有工分就没有饭吃。”

  1958年,因实行公社化,梁亚宽所在的附近村子都合并了,大家都搬到大村去了,生产队就把空出来的房子用做集体养鸡房。

  梁亚宽不愿意走,一个人留了下来,生产队也给他一间房子,那时他还不到5岁,便跟着生产队的一个老农养鸡。

  “老农每天喂鸡的时候就偷偷拿一碗鸡料给我吃,还有那些树上的石榴,中午饿了不管上面的果实熟没熟,摘下来就吃。”

  就这样,梁亚宽在困境中渐渐长大了。

  说起年少时的苦难,他的脸色很凝重,正是那些鸡料救了他,童年的艰辛让梁亚宽更加懂得穷人的苦,现在那位老人有病,梁亚宽不论多忙也要去看他,老人家里有什么困难,他也会主动去帮助解决。

  “你是怎样与西瓜打上交道的?”记者问。

  “我17岁时就当生产队长。当时有个口号‘白天战斗晚上加班’。当队长的就要带头。我们这里海边是世世代代种西瓜的,家家都有一两亩西瓜地,农民种西瓜我就去帮他们看瓜。”

  他告诉记者,他这个人就是事事好奇,干什么都爱刨根问底,对于种西瓜,更是如此。

  后来,他还找到很多关于如何种西瓜的图书资料,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他萌发了试一试种西瓜的念头,第一年纯收入就有300多元。

  第一次凭自己的劳动挣那么多钱,大大给他鼓舞了士气。但那时因为没经验,时间一到,满田西瓜一起摘,到了收购站,熟的卖了,生的人家不要,留着又吃不完,却也浪费了不少。

  吃一堑长一智。往后,他便处处留心了。

  他说,每年临收获前,他总要剖开几十个瓜,认真的琢磨,研究。

  闲时,他一把扑扇,一张板凳的到老瓜农家串门,听他们谈西瓜的事,久之,对于这生熟西瓜的识别,便八九不离十了。

  有一次外贸局要到他这个生产队去收购两车西瓜,让他去把关。质检员说,只收摘的符合规格的瓜,不符合规格的还要拉回去。

  “当时我感觉心里发热,脸全红了,心里也发慌,要是看错了怎么办?丢人是小事,生产队可损失不起啊!不过那次我看得非常准,一个也没有被返工的,其中一个质检员挑了两个认为不熟的西瓜,但切开来后全部合格。”

  “第二次是海南行政区(1988年海南建省前是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的领导来文昌检查工作,西瓜是文昌的特产,那时刚巧是西瓜成熟的季节,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当然要吃西瓜。县里怕丢面子,外贸局的业务员就来找我,让我到大队的西瓜地里摘几个黄瓤瓜(当时少有的品种,一亩西瓜地也难得有一两株是黄瓤的)给省领导吃,我在那里挑好瓜后,负责看瓜的瓜农偏说我摘的不对,结果剖开来看,都是黄瓤。”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西瓜大王梁亚宽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车的瓜,只要有一个不熟,梁都能给挑出来。

  1974年,湖山公社辟为“西瓜出口”点时,梁亚宽凭着这一“相瓜”本事,便从一个普通的瓜农,当上了县外贸局驻“出口点”的西瓜验收员。

  一年后,梁转正为外贸系统正式职工,凡经他验收的西瓜运销出口,一律免检。

  谈到相瓜的经验,他概括出了十个方面。见我面露惊讶神色,他说:“这还是基本的呢,要说得细,可就不止了。比如,你得了解瓜的品种,土壤的质地,还要看是早上还是中午,晴天还是雨后摘的。弄清楚了这些,才能心中有数,这里学问多着哩,但一般的还是靠看、听、摸。看瓜的外形、光泽、听声的清脆或低沉,摸按表皮的硬度。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自我感觉。”

  记者问他自我感觉是不是有点特异功能时,他笑着说,这也是长期实践得来的。叫做熟能生巧,水到渠成,如果有特异功能的话,当初就无需花那么大功夫了。

  记者问他:“那些年,经你验收的西瓜,有出差错的么?”

  回答是干脆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他接着告诉我这么一件事,刚参加外贸工作不久,一次,从香港寄来一张拍有剖开后不熟的西瓜相片,并注明是他们的西瓜。这就证明,梁亚宽相瓜也有失误的时候。

  他说:“有时一天要经手十多万斤瓜,忙得头昏脑涨,难免有漏眼的。”

  但他却从中吸取教训,每次收购完毕,包装前,都要一个个再过目一遍。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几十年过去了,梁亚宽相瓜的技术越来越高,名声也越传越远。之后,只要是他验收的西瓜,便可免检而直接包装运往香港。

  种瓜

  粱亚宽除了“相瓜”与收购外,大部分时间是蹲在瓜田里研究、琢磨西瓜的品种、主要形状、栽培技术、防治病虫害等技术。

  “上世纪90年代,无籽西瓜在国内市场很走俏,而海南种的无籽西瓜却要靠从省外引进,种籽价高,且供应缺保证,如果我们自己能解决种籽的问题不就方便了么?”

  有了这个想法后,梁亚宽运用他多年的实践经验,应用花粉基因遗传原理,通过人工授粉等系列精细技术,把引进台湾的优良品种和本地的优良品种实现杂交和遗传变异,最后成功培育出适合海南气候、土壤、栽培技术条件的外销型的无籽西瓜新品种———“创利一号”,这不仅带富了一方群众,而且彻底打响了梁亚宽西瓜大王的名声。1990年初至2004年春,梁亚宽在陵水、三亚、琼海等10个市县推广“创利一号”等无籽优良品种西瓜26万亩,总产量65.5万吨,总产值13亿元,为国家创税达9000多万元,带动40000多人就业。

  早在1988年,梁亚宽就开始跟着台湾老板办了个种瓜基地,第一年种出的西瓜不仅好吃、好卖,并且相当赚钱。

  “第二年大家都要种,但人家却吊我们胃口不给我们种子,后来我就开始育种了,育种的学问很大,也是最关键的。”

  第一年创业的梁亚宽成功了,第二年也成功了,可到了第三年就不行了。

  无籽西瓜的种子要先配种,梁亚宽在头苑镇搞了100多亩,无籽西瓜种籽就占了80亩,瓜的长势很好,可没想到气候反常,11月份天气突然冷了,结果才收了1.1公斤的种子。

  到头来亏了60多万元,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还是坚持着他的西瓜事业。

  在随后的几年中,他研发的“海南创利”品系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注册,还获得海南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

  “省里面还奖励我10万元奖金呢。”说到这,记者注意到梁亚宽的脸上依然荡漾着自豪。

  “那你得到奖金后呢?”记者问。

  “继续搞研制,我喜欢创新,人家不种我要先试种,行的话再推广。”

  细算起来,梁亚宽和西瓜也打了34年的交道,感觉他就是一部海南种瓜的历史。圆瓜方瓜、红瓤黄瓤、有籽无籽,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这一行,他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他风里来雨里去,在海南岛的每一块土地上,有西瓜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他说,他常常夜里躺在瓜地的小木屋里,伴着满地的西瓜,他能听得懂西瓜的说话,他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