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节油型汽车行路难 “土政策”挡道怎么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10:2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正在长春如火如荼举办的车展上,半数参展厂商都打出了小车节能牌,许多商家推出了小排量、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小型车。剃头挑子一头热,与节能小车展示热情相对的是国内84个城市限制小排量汽车的冰冷“土政策”。在国家发改委发文提倡发展小排量节能汽油的同时,许多地方的“土政策”还是断了小排量车走“康庄大道”的念想。譬如:上海就
不允许排量1.2升以下的汽车上高架路。

  最近,珠三角、北京等地出现油荒,部分社会加油站汽车和柴油出现脱销,北京的成品油库存也已逼近了警戒线。而节油型汽车却被众多城市的森严壁垒硬生生地挡在外面。节油型汽车究竟该不该放行,正在引发新一轮的争辩。

  辛望

  有了好的政策构思,却缺乏好的政策配套,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好的政策落空。节能汽车“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其实并不是孤立的例子。

  小排量汽车省油,但是个子小,显得寒酸,所以,众多城市纷纷排斥小排量汽车。最近有报道说,在国内一些城市,政府有关部门直接介入了出租车的升级工作,甚至还用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升级车型的发动机排量必须在2.0升(含1.8T)以上。

  出租车司机要的是低售价、低油耗、耐用可靠、排放环保的“吃苦耐劳的贤惠娘子”,而政府偏偏让他们强娶一个娇贵、大胃口的“富家小姐”。其中的别扭和耗费可想而知。

  小排量汽车遭到80多个城市的歧视,而相对环保又节能的柴油车的命运就更糟糕。在欧洲,柴油车以其高效节能而大行其道,在许多国家甚至占了“半壁江山”。但在国内,节能环保柴油轿车却水土不服,在许多城市遭到禁止上牌的命运。许多地方政府对柴油轿车仍不解禁的理由还是“冒黑烟”,其实目前新型柴油发动机技术已可以完全克服高噪声、排黑烟的问题,而且中国也完全有能力生产和欧洲同样标准的高品质柴油。但是,柴油车因为普遍造型不够豪华,而被许多地方禁锢住了。

  时下,中央政府正在大力提倡发展节能产业,而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却在设法限制节能汽车上路,这样鲜明的对比着实发人深省。这些控制节油汽车的“土政策”的背后,是一些职能部门形象工程与面子主义在隐隐作怪。

  据新华社的报道,自2004年起,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的对外依赖度超过40%。国内部分城市甚至已经出现“油荒预演”,虽不会维持长久,但还是给我国汽车社会敲响了能源警钟。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80多个城市仍在对小排量汽车的使用和运营进行限制,这种歧视性土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央关于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消费品精神的落实。另外,国家产业政策明文鼓

  励发展的清洁柴油轿车也在一些地方受到限制。这样的政策打架现象,凸现了我国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

  有了好的政策构思,却缺乏好的政策配套,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好的政策落空。节能汽车“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其实并不是孤立的例子。据重庆市建委负责人介绍,早在1998年,重庆市就开始启动建筑节能工作。但据统计,重庆市每年竣工的城镇住宅高达数百万平方米,可达到住宅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不足竣工住宅总量的5%。开发商积极性不高是节能建筑发展遭遇尴尬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建造节能房的成本比普通住宅高出10%左右,每平方米售价也“水涨船高”要高出100至200元。一些开发商认为,节能建筑与普通住宅从表面上看并无多大差别,消费者在短期内感受不到节能效应,再加上节能房的售价较高,市场需求不大。所以,声势浩大的节能建筑运动在重庆推行了近7年,却收效甚微。

  坚持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我们不能再容忍那些“不节约政策”继续卡住“节约型产业”的脖子了。

  朱四倍

  在封杀节油汽车过程中,我们难以看到政府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相反处处以政府自身的利益为标准。我们不但要警惕封杀节油汽车成为一些政府的形象工程,更要寻找背后的原因!

  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仅牵动着石油企业的心,也引起了汽车制造业的广泛关注。我国著名汽车专家杜芳慈在谈到油价时,表情十分严肃地对记者说:“如果石油价格升高到一定程度,对我国汽车工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会促进我国节油汽车的发展和普及。节油汽车在这种情况下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此,有人断言,“节油汽车的春天就要到来了”!真的如此吗?

  新华每日电讯8月8日报道,国内84个城市出台了限制小排量汽车的冰冷“土政策”。原因何在?地方政府怕节油汽车影响城市形象。但是在封杀节油汽车的动作中,政府的又一形象工程出笼了。这是以损害公共福利为代价。我们知道,在管理理念上,政府应将全体公民视为尊贵的“顾客”,将顾客利益奉为圭臬,以便为公民提供全面而优质的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公开和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需要和第一要务。政府公共管理应以顾客(全体公民)为中心,尊崇“服务意识”,其一切行为均以是否最大限度地为全体公民谋取利益为根本标准,而决非以组织或官僚集团的利益为导向。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以顾客为主体,实行“换位思考”,注意从顾客的角度看问题。通过完善顾客需求的表达机制和顾客需求的科学测定,以保证公共服务与公民需求的合理衔接。但是在封杀节油汽车过程中,

  我们难以看到政府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相反倒显示了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喜欢以自身的利益为标准。

  一些政府部门的表率作用还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比如,在我国,大排量车的使用者多为政府机构、强势的社会组织以及实力雄厚的企业等,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节约能源的许多措施都是从政府部门开始的,政府用车带头采用低排放和高能效的车辆。再比如,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至20%。看来,政府没有理由不在节能方面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运行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内在自身利益和组织目标的驱动,容易忽视社会公共意志,因此更需要政府限制自己和官员的行为,变“官本位”为“以公民为中心”,确定其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使公民具有相应的选择权和评价手段,并以此驱动政府在符合公共需求方式的服务质量的标准下行事和正常运行。

  我们不但要警惕封杀节油汽车成为一些政府的形象工程,更希望各级政府部门把建设节约型政府当做一件实事来抓,真正抓住实效来。

  刘海明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一个泛泛的口号,而是具体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件小事,是所有社会成员都需要担责的终生行动。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离开以身作则的良好习惯,没有务实的作风,“排场意识”不大可能自行消失。

  这么多地方政府以红头文件形式“封杀”节油汽车,可见节油汽车一定犯了地方官员的“众怒”。按说,汽车生产商依托技术进步,开发节油汽车,从小处说,利国利民;往大处讲,该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尽力,怎么好心就得不到好报呢?

  应该说,是节油汽车和个别官员已经习惯的“排场意识”格格不入。节油又不是节约我这个城市的汽油,即便石油供应再紧张,也很难影响到某些地方官员的坐骑到处跑。再说了,凡是节油的汽车,尾气排气量肯定低,当尾气排气量还是人们饭桌上比阔气的参照物时,身为地方父母官者当然不愿意被人小瞧,以行政力量这只手来帮助自己增加脸面,也就情有可原了。既然节能和排场水火难相容,并且讲究排场者有制定“土政策”这个撒手锏,难怪节油汽车在中国不少城市里感到“生不逢时”,以至于屡屡碰壁了。

  节油汽车遭遇土政策的排挤,不过是浪费型社会形态中的一个缩影罢了。君不见,时下,从豪华办公楼高档办公家具、海吃海喝,大部分公款消费几乎和“俭朴”二字不沾边。排场,奢侈性排场,在某些官员“排场意识”的支配下,正变成一种比富、斗富的行动。对于那些爱屋及乌者而言,单是自己摆阔还不过瘾,还强行要求属下,乃至整个城市必须“上行下效”,跟着自己一起搞排场。不少城市“封杀”节油汽车,即是一个例证。要问为什么官方“号召”排场(当然,从地方政府封杀节油汽车的红头文件中是找不到“浪费”、“排场”这类字眼的),答案很简单:都是急着要政绩给闹腾的。以发展地方汽车而言,如果普遍的观点是,汽车档次高不高,先看排气量,那么,节油汽车怎么可能受欢迎?

  “排场意识”不止是官员有,民间的不少小青年也是满脑子的讲究排场。有工资收入的“月光族”就不说了,到高校看看一些没有工资的大学生、研究生,尤其是一些女生,用名牌商品的习惯早已蔚然成风。节约在他们那里好像陌生的概念,“老抠”是他们鄙视他人的口头禅。这些人的面子比钱袋重要。如果买车,你想他们能买排气量小的汽车?

  如果挥霍自然资源变成某种“集体无意识”,随着这种集体无意识的遗传,要不了多少年,咱们的后代子孙就该无端遭到祖辈的挥霍性“报应”了,恐怕他们该集体到外星球去乞讨了。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一个泛泛的口号,而是具体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件小事,是所有社会成员都需要担责的终生性行动。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离开以身作则的良好习惯,没有务实的作风,“排场意识”不大可能自行消失。

  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应主动摈弃“排场意识”,加入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行列中去。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