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有袁隆平北有裘志新:从知青到小麦繁育专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0:21 宁夏日报

  “我家离杭州西湖只有200米,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西北,在永宁县胜利乡当了7年农民,之后被转为农业技术员,直到现在的工作单位——永宁良种繁殖厂,40年挪动不到一公里。”“从粉嫩嫩到黑黝黝”

  提起当年的知青生活,裘志新不禁笑了起来,“记得我们刚到永宁县时,当地农民心疼说我们这些粉嫩嫩的娃娃,父母怎么舍得让我们跑这么远。”眼前这个皮肤黝黑、土里土
气的人还怎样“粉嫩嫩”过,记者无法想像到。

  刚到永宁时他们住着3人一间的土坯房,屋里只有一张方桌和3个方凳,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还要自己动手擀面蒸馍,解决吃饭问题。有一次裘志新给队友蒸馒头,因为没有起面,只好直接在面里放苏打,谁知一放却放多了,蒸出来的馒头跟“小山”一样大,而且全都是黄色的。经过几年的锻炼,裘志新做的饭竟然获得了当地巧媳妇的交口称赞,他还学会了自己补衣纳鞋,更是传为佳话。“不是来宁夏混饭吃的!”

  “无论干啥都要干好”,这是裘志新做人的信条。1966年,裘志新与队上的青年们种了10亩“公交12号”水稻良种,获得了平均单产475公斤的好收成,比传统撒“白皮土稻”产量提高了近两倍。这使裘志新看到了农业新技术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威力,激起了他对农业新技术的强烈兴趣。没有玻璃实验瓶、真空消毒柜和紫外灯等设备,裘志新就自己用酱油瓶、大蒸笼、煤油灯搞试验,利用农闲时间,他硬是搞出了一种叫5406的抗生菌肥。他还带头学习推广了水稻薄膜育秧、小苗带土移栽、化学药剂除草等技术,被大队聘为农民技术员。随后又被县种子公司聘为研究员,走上了良种研究之路。七时间培育出“宁春4号

  多年的农民生涯,使裘志新深刻体会到良种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到县良种场工作后,便开始在半亩自留地里搞起了小麦杂交育种。小麦育种是件细致、复杂又累人的活儿,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繁多的调查项目必须如期完成。为了加快育种进度,宁夏小麦收割后,需要将种子运到云南和海南去加代繁育,这就叫“南繁”。从宁夏到云南,又从云南到海南,一年种三茬小麦。育种的30年里,有24个新年他都是在异地他乡的“南繁”中度过的,每次一走就是5—8个月。为了节省经费,坐硬座、睡地板对他来说已是常事。

  1977年他与同伴首先育成中熟高产的春小麦新品种永良1、2号,获自治区第一次科学大会育成小麦新品种奖。1981年审定推广的宁春4号(永良4号)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泛,品质优良,深受农民与加工企业的欢迎。在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广西等省区推广18年经久不衰,自1988年后一直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少数几个小麦良种之一。继宁春4号之后,他又育成宁春5号、宁春13号、宁春33号、永良15号、永良16号等10多个小麦高产新品种,在区内外生产上发挥了作用。此外,他还先后撰写《宁春4号的选育和推广》、《春麦超高产育种之浅见》等10余篇学术论文在区内外杂志与学术会议上发表并获奖;发明创造了“小麦父本寄穗板”及“小麦剪颗直接授粉法”,提高了杂交工作效率。与袁隆平齐名

  在我国水稻研究方面,裘志新的贡献被比喻为与袁隆平齐名,人称“南有袁隆平,北有裘志新。58岁的裘志新先后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宁夏十大科技明星,1999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科技专家称号,记一等功。2001年,他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于宁夏科技最高奖——科技功勋奖,并被授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裘志新多次放弃了从政或调往待遇优厚的高级科研单位和院校工作的机会。从1981年至今,裘志新育成的以宁春4号为主的春小麦良种系列在宁夏、内蒙古、甘肃等7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接近一亿亩,增产小麦50亿公斤,增加产值50亿元。(本报记者郑桉)新闻来源:华兴时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