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华日报: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史诗(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17:18 扬子晚报
  编者按本报资料室里珍藏着一套1938年到1945年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缩影本。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记者打开这套十分珍贵的报纸,60年前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烽火硝烟浮现在眼前,当年的新华报人用手中的笔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史诗。

  今天,我们把当年《新华日报》的这些报道介绍给读者,就是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把侵略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要讴歌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新华日报: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史诗(组图)
新华日报关于抗战的

新华日报: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史诗(组图)
新华日报社旧址

  新华日报在硝烟中为抗战呐喊

  1938年是日寇大举侵略中国的第二年,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到武汉,又从武汉撤退到重庆。这一年的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诞生。在国民政府从武汉撤退的前夕,《新华日报》从武汉迁到重庆出版。1938年10月25日,是《新华日报》从武汉撤退到重庆出版的第一天。翻开这一天的《新华日报》,那一页页发黄的报纸,跳动着为抗战呐喊的强音———

  这一天《新华日报》的《发刊词》说:

  “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在这一天的报纸头版上方,用醒目的粗大黑体字发出誓言:

  “本报将尽其棉(绵)薄,提倡与赞助一切有利于抗战之办法,设施,方针,力求其迅速确实的实现,而对于一切阻碍抗日事业之缺陷及弱点,本报亦将勇敢地尽其报急的警钟之功用。”

  “本报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地高举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之旗帜,而在解放的洪流中,树立起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根基。”

  在这一天的《新华日报》上,四个版都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前方战事、揭露了日寇暴行,介绍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如有一则消息说:晋北寇军陷重围我进袭五台迭获胜曲阳击溃敌寇八百(中央社坝曲廿四日电)晋北之敌,已陷重围。廿一日夜,我夜袭五台东北南茹村,敌步骑五百余,仓皇应战,人马自相践踏。我军浴血冲杀,敌伤亡过半,退据墙垣顽抗。我军先以火力封锁,继即施行火攻,敌大部葬身火窟,残余狼狈向西逃窜……

  在消息《敌炸沉长江二商轮死乘客难民七千余人》中,报道说,(中央社汉口廿四日上午十一时电)襄阳轮于廿三日晨,由汉开往宜昌,驶至上游廿八英里一带,适遇敌机来袭,敌机见此商船,即猛烈投弹,并以机枪扫射。该船当即下沉。事后调查,该船乘客约二千余人,均在凶残敌机猛炸之下遇难……

  (中央社汉口廿四日电)二十三日有铁壳大煤船一艘,在城陵矶被敌机炸沉,内有难民约五千人,遇救者仅百余人……

  此外,还有消息“苏联真理报谓,抗战胜利终必属我,联合抗日战线已成有力组织”等。《新华日报》在第二天中国军队撤出武汉时,及时发表社论《坚持持久战》,在报眼位置醒目地刊登毛泽东语录“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新华日报》在保卫大武汉工作中,除留一部分人员坚持到10月25日最后一天外,其余工作人员及全部机器材料于10月22日乘轮船撤退赴宜昌,途中突遇敌机袭击,16名同志不幸壮烈牺牲。12月5日,《新华日报》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这一天,报纸发表社论,《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社论说:

  “惟是本报产生于抗战烈火之中,自始即为抗战建国而努力,一切言行但求有益于国家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并在头版上方用黑体字呐喊:

  殉难烈士精神不朽!踏着烈士血迹前进!完成抗战建国事业!为死难诸烈士复仇!抗议日寇非人暴行!血债应该用血来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这天,《新华日报》破天荒加张,由四版变为八版,用5个版刊登16个烈士照片和事迹介绍,以及各界人士的悼念文章。这16个殉难的新华报人是:潘美年,李密林,项泰,程德仁,罗广耀,陆从道,李鉴秋,胡炳奎,王祖德,罗仁贵,潘香如,季履英,胡宗祥,许厚银,李元清,易竟成。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新华日报: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史诗(组图)
《新华日报》纪念在保卫大武汉中牺牲的报社同仁

  大篇幅报道“百团大战”

  鼓舞国人的士气

  翻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百团大战”堪称其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当年的《新华日报》对此作了充分、详尽的报道,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士气。

  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2月初,历时5个多月。在通讯尚不发达的抗战年代,《新华日报》在最快的时间内,用好版面、大篇幅、多形式,对百团大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8月25日,《新华日报》在二版刊登消息,报道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将士电慰受日军飞机轰炸的重庆市全体同胞,首次向世人传递了“百团大战”大捷的喜讯,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

  “××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以敌机连日轰炸战时首都重庆,害我无辜,故特率全体将士电慰重庆全体同胞,并以连日大军出击平汉正太同蒲等路之大胜利,以回答敌之惨暴罪行,为被难同胞雪恨……”有意思的是,同时还刊发了日本发言人此间的谈话,称“此次华军集中大批兵力,破坏平汉、同蒲、正太铁路,结果路基电报交通俱遭毁坏”云云。

  8月26日,八路军袭击正太铁路取得胜利消息传到重庆,举国沸腾,《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社论认为“只有抗战,才是生路,只有团结抗战,才能获得最后胜利”。并为此发出“庄重和坚决的誓言”———

  “我们决不会在敌寇惨暴的轰炸前面消沉屈服!敌机能够破坏我们的财物,摧残我们的肉体,消灭城市的繁华,却绝对毁灭不了我们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心。”“我们将更努力于各自的本位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抗战的力量。”“我们决用最大的力量,来坚持抗战,巩固团结,使民族解放这个全民的伟大事业,真能决定于全民的积极参加……”

  9月9日,《新华日报》刊登长篇通讯《百团大战在华北》,详细介绍了百团大战中各主要战场的战况及其意义,其中对八路军袭击敌寇主要目标是这样叙述的———

  “我×支队于24日晚开始向预定之目标———正太井队娘子关段及以北各据点敌人,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声势,数日来已获得初步胜利,连克正太线上之乏驴岭、北峪、地都、蔡庄等要点,另一部向冈岭挺进……”“在白晋线上,20日晚冒大雨猛攻漳源车站(沁县北),突破铁丝网三层,冲入街内,于21日晨,始将残敌肃清,适遇沁县援敌向我反攻,亦被击溃。我以一部继续攻击故城,与敌大的杀伤,并将沁县至漳源铁路完全破坏,24日晚,决死队与×旅×团攻克魏家坡要点……”把党报在战争年代所肩负的使命和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太平洋战争爆发”

  告诉世人“消灭法西斯的时候到了!”

  1941年冬季,太平洋战争爆发了。针对这则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新华日报》作了浓墨报道。12月9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标题为《日寇竟甘冒大险发动太平洋战争》报道了“寇陆海军在马来亚实行登陆,英美太平洋各根据地遭轰炸,英加澳荷等国对日本宣战”的新闻。针对这则新闻,当日的《新华日报》还专门配发了社论:

  太平洋大战爆发

  共同消灭法西斯恶魔的时候到了

  日本帝国主义者挑动的太平洋大战终于爆发了!日本强盗于八日上午正式对英美宣战,而日寇空军于七日便已开始大规模的轰炸夏威夷、珍珠港、关岛、马尼剌,日寇的海陆军同时又侵入泰国与马来半岛。华盛顿的美日谈话尚在举行之际,而日寇的战军却已出动,这种不宣而战的无耻行为,恰与希特勒匪徒如出一辙,而且更甚于希特勒。我们军民实表示无限愤慨!

  日本强盗突然对英美挑衅,这决非偶然的,东条内阁,本是战争内阁,本报过去曾一再指出它的冒险性和投机性……

  当日的《新华日报》头版还刊登了好几则与太平洋战争相关的重大新闻。如《罗斯福召特别会议将请国会对日宣战》、《敌寇发表狂妄宣战声明》;在报眼位置上还醒目地刊登了题为《日本宣布封锁香港》的消息,充分揭露了日军的暴行。

  几天后,《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宣言》:

  本月八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已对英美两国宣战,轰炸夏威夷、菲律宾、香港与新加坡,陆军在马来亚北部登陆。在日本宣战后,美国及英国亦已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了!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日本法西斯这种新的侵略行为,是与他十年以来对于中国的侵略行为完全一样的,也是与德意法西斯对于欧洲对于苏联的侵略行为完全一样的。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全世界一切民主国家,将无处不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同时全世界一切民主国家,也将无处不起而抵抗。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割分为进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进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的明朗化了。

  配合《宣言》,《新华日报》的第三版刊发了周恩来同志的长篇文章《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文章说: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

  当天的报纸还配发了《太平洋形势图》。

  其实早在10月18日,《新华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标题为《军人法西斯气焰益高东条奉命组阁》报道,说“寇人士自称:新阁政策将仍为解决‘中国事变’建立‘东亚共荣圈’”,针对这则消息,《新华日报》当日还刊发了名为《日寇大冒险的信号》的社论,提醒世界人民提防日本的侵略野心。在这则新闻刊发后的第二天,周恩来还在《新华日报》上刊发了题为《太平洋的新危机》的代论,在文章中他强调指出:

  “近卫下台,东条上台,滚的快,上的也快。其人其事其时,都说明日本法西斯军人再也不能忍耐目前沉闷拖延的局面,而必须自己出马,探取冒险行动了……”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证明了周恩来文章的判断。

  刊登毛泽东周恩来文章

  为抗战提供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本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敌人既已侵入我们国土,杀戮我们人民,我们只有起来自卫,起来应战……敌人企图速决战,我们便应之以持久。敌人欲歼灭我主力,我们便分散而消耗他……四年抗战,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永远征服不了的民族。长期抗战,已不仅是可能,而且已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唯一的胜利的解放道路……”

  这是1941年7月7日“七七”事变四周年之际,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七七”四年》代论文章的精彩一段。

  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几乎每天在一版刊登一篇社论,对国内外时局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尤其是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亲自撰文,发表了一系列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文章,为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38年12月7日、12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论全面抗战与游击战争”,并连续四天刊登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的“论新阶段”重要报告。1945年7月6日,在中国人民抗战8周年前夕,《新华日报》在原有四个版面的基础上,扩出四个版,全文刊载当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作为亲自领导《新华日报》的中共负责人,周恩来亲笔撰写了很多代论,报纸在发表他的文章时总是用他亲手书写的标题和签名,以增强报纸的公信力。如从1941年5月25日至7月20日,《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周恩来写的“代论”就有5篇,分别是《论目前战局》、《论时局中的暗流》、《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七七”四年》、《团结起来打敌人》。

  在《论时局中的暗流》代论中,周恩来阐述了对时局的看法:

  “在中国,日寇正展开以封锁中国为中心的军事进攻,我全国军民正坚持团结抗战的国策,准备用自己的力量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是中日战争中的主流”、“但在战争主流前进之中,并不是没有暗流或逆流的。暗流不仅是自然界难免的现象,而且是人类政治活动中必不可免的现象。暗流并不一定每次都成为巨流,更不一定每次都冲破了或淹没了主流,然而人们必须认识和提防暗流,在中国更须反对暗流,才能使我们抗战主流更加汹涌澎湃的前进……”

  此外,经常给《新华日报》写文章的还有董必武、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这些文章如同战斗的冲锋号角,鼓舞和激励了全中国人民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和斗志,为全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忠实记录胜利时刻

  中国人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侵略者前面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11日)的《新华日报》上出现了少有的通栏大标题:《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据合众社本晚接获东京广播:日本政府已接受促其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唯一要求为保留天皇。”

  这天的《新华日报》以巨大的特大号标题字,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奏响了八年抗战史中的最强音。这对中国人来说,意义太大了。当天的报纸刊发的一篇社论———

  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万岁!

  全重庆,全中国,全世界是一片欢声,记者执笔中的斗室周围,是欢呼和爆竹混成一片的声音,男女老幼,他们跳跃,他们欢呼,他们鼓掌,他们说不出理由地狂呼大叫,全中国人,都欢喜得发疯了!这是一点也不值得奇怪的,半世纪的愤怒,五十年的屈辱,在今天这一天宣泄清刷了,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中国人民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前面,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呀。谁说我们不该欢喜得发疯,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流泪呢?……

  穿过漫漫60年的光阴,透过发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当年新华报人那力透纸背的记录,依然能在阅读的一瞬间,点燃我们的血液!那苦难深重的抗战岁月,跃然眼前;那喷薄而出的爱国激情,令人热血澎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这是历史将永远铭记的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第二天出版的《新华日报》,忠实记录了这一历史关键时刻。登载了日本投降、日本天皇对国民的敕书、日本内阁引咎辞职以及蒋介石电邀毛泽东来渝共商国家大计等一系列消息。

  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翻阅1945年的《新华日报》,满纸的硝烟战火,满纸的奔走呼号。我们看到敌后解放区,如何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与敌伪军队浴血奋战;看到沦陷区人民的艰难生活;看到民众为抗日出钱出力;看到东北、山东、淮北的相继解放;看到国共谈判;看到日本战犯被捕;我们也看到“停止内战,共挽危局”的呼吁,看到扩大内战、骨肉相煎的痛楚……

  当时,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欧亚其他战场的风云变幻,当年的《新华日报》也作了详实记载和一针见血的点评。让我们截取1945年报道中的一个片断:

  4月14日,《世界民主巨星殒落罗斯福总统逝世遗体定明日安葬纽约海德公园杜鲁门继任美第三十三任总统》;

  4月15日,《国务卿通告遵循罗斯福遗轨美国外交政策不变》;

  罗斯福去世给同盟国带来巨大损失,日本乘机惺惺作态,4月19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日寇且慢自我安慰》,告诫他们“更大的苦难正在今天的后面”;

  4月23日,《法西斯的末日到了苏军攻入柏林西线美军占勃兰登堡》,报道欧洲战场上东线和西线的战况。

  5月8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盟方昨日宣布德寇无条件投降投降仪式在艾森豪威尔总部举行》;

  5月11日,《欧洲战争时期已经过去和平发展时期开始》……

  从这些报道中,历史的脚步声清晰地传来。

  战争不仅是国力、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民族精神、民心士气的较量。八年抗战,让我们铭记的不仅是伤痛和悲怨,更有胜利与尊严。在这场实力悬殊、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一步步从失败走向胜利。这段历史,折射出中国人顽强的意志。

  回望过去是为了以史为鉴、拥抱未来。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和平发展则是世界各国的必由之路。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不妨复习一下《新华日报》60年前社论中的这段文字:“抗战是艰辛的,这艰辛我们终于傲然地忍受过来了,可是,要使中国人民的牺牲不虚掷,血汗不空流,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主自由的国家,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后死者的肩上,就有了更大的责任!”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谱写江苏儿女英勇抗日壮歌

  1941年7月1日的《新华日报》头版刊用了一篇记者发自江苏战场的消息:江南我游击队活跃江南各地

  “苏南各地我游击部队异常活跃,每奇制敌寇,使敌寇疲于奔命,寝食不安,近乃多方抽调兵力,举行所谓‘清乡’运动,企图‘扫荡’我军,但我布置周密,动作迅速,当即实施反‘扫荡’,将敌之阴谋完全予以粉碎。……”

  透过这篇报道,我们聆听到的是江苏儿女英勇抗日、浴血奋战的一曲曲悲歌。

  江苏是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江苏军民和全体中华儿女一样,“威武不能屈”,挺起孱弱的身躯,勇敢抵御帝国主义强国的侵略,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新华日报》对当年发生在江苏大地上一幕幕正义和邪恶、侵略与反侵略的生死之战有着大量的记载。

  《苏浙皖边敌寇进犯我军堵击战斗激烈》,这是1943年10月2日《新华日报》二版头条消息,随着苏浙皖交界地区战斗的打响,也拉开了帷幕:

  “浙西苏南皖南等方面之敌,近由各附近战区调来部队甚众,一日晨开始分路进犯,我军奋勇阻(狙)击,各路正在激烈战斗中。苏南方面之敌,近曾调动频繁,宜兴敌上月30日向西南进犯,猛向我新渚方面进扑,我军奋力堵击,予敌重创,敌先头部队窜至张渚附近,刻正在激战中。”第二天同样位置刊出报道《皖南敌寇猛扑宣城苏南张渚溧阳等地战斗激烈浙西被我阻(狙)击黄湖敌无进展》:“浙西、苏南、皖南等方面向我进犯的各路敌军,都有后续部队增加。我前线部队和敌军奋战,双方都有伤亡……”“浙西、苏南、皖南三处敌,于一日同时分路进犯,敌机亦出动助战,浙西石濑及武康之敌向西窜犯,经双溪黄湖窜百丈,苏南宜兴敌亦向西南犯张渚。又溧水天王寺敌,猛扑溧阳,皖南湾址南五里山敌,南犯宣城,三路战事又有扩大之势,我军正分头迎击。”

  接着,第三天又以《敌寇不断增援苏浙战事扩大》为主标题,进行重点报道。文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战况:

  “由武康长兴西犯敌寇进踞泗安;猛犯广德;余杭富阳的敌寇曾犯新登;由高淳南犯的敌寇侵入郎溪;由湾址南犯的敌寇侵占宣城;由句容溧水南犯的敌寇窜至溧阳以西。我苏浙皖边境大军,刻正对敌猛击。”

  在随后的几天中,围绕战局变化,分别进行《苏浙皖战事更烈》,《皖南我收复繁昌浙西敌陷孝丰城》、《苏浙皖边敌势顿挫》、《苏浙皖进行拉锯战苏南我敌后游击部队出击》等系列报道。战时的《新华日报》,像这样对重点战况报道不惜篇幅,进行连续跟踪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充分展示江苏儿女抗争战果,不少报道还以一系列数字来加以说明。苏中我军光复兴化

  “苏中我军于上月底光复兴化,此役我新四军经三天四夜的激战,反复冲杀寇30余次之多,终将驻守的伪军22师全部歼灭。取得了最近一月来最大一次战果,计俘虏了22师师长刘逆湘图以及团长张逆良才以下官兵五千余名。平射炮10门,重机枪20余挺,轻机枪百余挺,步枪3000余支,兵工厂一座及其他军用物资无数。”(见1944年9月9日《新华日报》第二版)

  对威震全国的大战役,《新华日报》报道不惜笔墨,同样一些地区的小规模战斗,报道也有声有色。1941年6月5日一版上的《南京寇溯江犯乌江浙粤闽境亦多斩获》这样报道:“5月26日,盘踞南京敌数千余,配合伪军一部,乘汽艇驰近乌江附近,以飞机2架掩护登陆,企图抢夺新麦,我驻军即予阻(狙)击,击敌甚众,刻犹在附近激战中”。以这种短平快形式,向读者传递实时战况。

  穿梭于《新华日报》记载那个特定“历史时空”,不难发现,60年前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传奇大多留下了永久的见证。

  揭露日寇暴行字字血声声泪让人触目惊心

  翻阅1938年至1945年间的《新华日报》,其所报道的日寇暴行数不胜数,让人如此触目惊心。

  在日寇的铁蹄下,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他们残杀的对象。1938年12月3日出版的《新华日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写的就是日军如何残杀儿童:

  “敌抓得儿童后,初经一般检测,完全作为负伤员兵之输血用。……他们认为,幼童的血纯洁精壮,输于出血过度的负伤者,得能早复健康。等血液吸尽后,则沉尸江海,长江沿岸发现童尸甚多。”

  第二天的报纸则更加证实了这一说法,一篇《救救孩子》的报道中引用了日军战俘的一段日记:

  “今日接到母亲来信说,她对这次长江战事的激烈,十分耽心。最近见到伤兵运回者天天增多。医生为使他们创伤早日痊愈,将支那儿童鲜血抽出作为伤兵之输血。看到此种惨酷情形,极为伤心不安。”

  在那段日子,沦陷区人们的生活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8年7月5日,在名为“江南通讯”的栏目中,用了一篇记者所写的目击报道《迂回南京》,其中描述了安徽、南京一带被日寇侵占后的惨状

  “沿京芜铁路芜湖至宣城的一路,房屋都被焚毁了。并且自铁路二十里一直到京沪路附近,大小村庄的房屋有十分之八九都被敌人烧掉。在芜湖、当涂、采石、江宁、句容、金坛……以及我们庄严的京都,全遭受敌人的践踏。在这些城市里,我们妇女被敌人奸毙的不可胜数。被掳的妇女,送敌营轮奸,并将其送往日本。在当涂等地,敌人时常将老翁少妇的衣服剥光,双双裸体游行,以为笑乐……对沦陷区的青年更是残酷,在当涂芜湖的青山街、黄池镇、河南街,所有的壮丁统统被杀光,房屋全毁。乌溪镇男子被杀的有二百多,在郎溪附近的水阳镇,男女老少只有一千人,被杀掉了五百多人,甚至怀里的婴孩,都不能免。”

  即使是中外侨民也不能幸免。1942年1月24日的《新华日报》第一版,一篇《日寇嗜杀如常香港中外侨民惨遭凌辱晋东天主教徒悉被捕杀》的报道中写道:

  “敌占香港后,不时对我侨胞横施凌虐,稍不如意,即鞭挞随之,妇女被奸淫后,裸体当众示辱者,时有所见……将城内天主教堂悉予封闭,没收其财产,大捕传教士及外国女教徒,……屯留境内传教士被杀十余人,某村天主教堂神父为敌寇逮捕残杀。”

  让我们再来看看日军是如何进行“三光政策”的。1943年1月8日的《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日军进犯太行区实行三光政策犯下的罪行。十月间,日军扫荡太行,烧杀之惨目不忍睹,日军侵陷韩壁村时,曾发现秘密野窑一座。于是,19名日兵在地窑出口处守了三个日夜,使得窑中躲藏的妇孺三天没进食,后来一妇女冒险出窑找食被抓。于是日兵放枪,逼窑中人出来,但无人应答。

  “敌兵二人乃持枪入窑,将三年轻妇女拖出窑外,戏谑轮奸……”然后,用柴草塞窑门,放火,焚烧,“窑中共藏妇孺三十三人,除年轻之六人复苏外,余全被熏死”,此外,该村被杀的壮丁有30多人。为了搜刮粮食,日军掘地三尺,“将劫得的财物或运走或烧毁,一点不遗,广志村甚至连村民的破烂棉衣亦一件不留。”

  在1944年6月26日二版的《新华日报》上,我们发现一篇晋察冀边区政委会控诉日寇的暴行的报道。这篇报道有三分之一多的版面,概括了日军在当地所犯下的罪行

  “去年秋季敌军杀我同胞六千,烧房屋五万四千余间,抢走和毁坏粮食二千九百余万斤,抢走耕畜一万九千头,罪如山积。”在晋察冀边区,日军凶恶残暴的刺杀方法在百种以上,有刺杀、剜心、毒气毒死、碾死……并且报纸上还登出了暴行实录,其中一个事例是讲将日军赶出平阳后,井里没有人敢去打水,因为死尸还没有完全捞出来。“井边那个菜园子,就是敌人的一个屠宰场,白的萝卜上都染着鲜红的血迹。另一个院子里,满地鲜红,和土凝成一寸厚的血层,有的死尸抬出去了,地上留下一个完全的血的人形。在下平阳到上平阳的路上,到处倒着横七竖八的死尸,上平阳更是死尸遍地,臭气熏人,村里敌人留下五个大屠杀场,七个藏山药蛋的洞都填满了死人……”(这组报道由记者姜圣瑜 江大纬 邵生余 刘玉琴 宋晓华 丁亚鹏 和实习生 陈驷 整理写作)刊有日军投降新闻的新华日报版面
新华日报: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史诗(组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