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抗日救国前线的学生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4:53 辽沈晚报 | |||||||||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日寇的铁蹄让弦歌一堂的平静校园不再平静,学生们纷纷放下书本,以饱满的爱国激情走上抗日救国的前线。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演讲、演剧、张贴标语,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传播抗日救国的道理,焕发起民众抗日的热情。
用文化战胜苦难,学生们成为抗战的主人翁。 学生话剧队出没烽火里 几十块学费充作演出费,穿着草鞋到山村里演出 著名话剧演员,现83岁的胡宗温回忆:1937年11月,淞沪会战失利,日军迅速逼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正式宣布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后,武汉街头到处是匆匆忙忙拖儿带女躲避战乱的人群。学校已经停课,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亲眼在阳台上看到日本飞机扔炸弹炸死中国百姓,不愿做亡国奴的胡宗温也毅然参加了哥哥他们的那个话剧队。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当时的高三学生赵寻。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现85岁的赵寻回忆:胡宗温那时约十五六岁,是话剧队里最小的小妹妹。江汉关的钟声与军号齐鸣,赵寻和他的伙伴们就此走向战场。 那时没有谁拨经费,都是他们自己从家里带钱来进行演出活动。赵寻当时带了几十块预备到学校交学费的钱,都充作了演出经费。没有给养,没有装备,这群文化战士拥有的只是一套军装、几把大刀,以及他们的青春和热血。那时候东三省丢了,华北五省丢了,日军又进攻到武汉,真是到了国破家亡最危险的时候,大家都一股豪情、满腔热血地准备为国捐躯。 深秋,他们穿着草鞋到山村巡回演出 初秋的艳阳照在一张张年轻人脸上,赵寻率领话剧队离开武汉后一直向北挺进。队里的核心人物周德佑这次是悄悄离家的。周德佑留了封信给父母说:“在这个危急的时候,我要听从国家的召唤离开家,你们不要觉得我是个不孝之子。”其父母——银行家周苍柏和太太董燕梁为儿子不理解他们而难过:“我们不怪他走,可他可以跟我们当面说一声啊,难道就他一个人知道爱国,干吗要偷偷摸摸地走呢?” 在外面四处演出的生活很艰苦。著名指挥家,现85岁的邬析零回忆:那时候他和周德佑差不多,出发时抬行李的就是他们两人。他们这些青少年的生活变化非常大,原来娇生惯养的孩子,现在在外面演出,还要料理自己的生活,常常是没吃没喝。有一次他们乘船没钱吃饭,看到别人在吃饭,闻着那饭香,饥肠辘辘的他们馋得直咽口水。船上的人非常同情他们这些为抗战搞宣传的年轻人,大家凑钱给他们每人买了碗白饭吃,他们三口两口就狼吞虎咽下去,觉得好吃极了。 深秋季节,北方已十分寒冷,可他们穿着草鞋到山村巡回演出。演出前一敲锣打鼓,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就都来了。话剧队没有道具,就到老乡家里去借凳子、椅子、衣服、锅碗瓢盆等等。频繁的演出中,周德佑白天拉小提琴,晚上挑灯夜战写剧本,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持续的劳累损害着他柔弱的身体。现88岁的周小燕回忆:周德佑是我们兄妹中最多才多艺的一个,因为父亲喜欢音乐,周德佑学小提琴,周小燕学钢琴,大弟弟学萨克斯。 那时,周德佑写歌词、演戏、拉小提琴,非常活跃。小燕后来去法国留学了,周德佑没去,他和他的小提琴,伴随话剧队一路北去。 银行家的儿子累倒在舞台上 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武汉失守了,学校的师生们纷纷离校而去。文史专家,现78岁的徐明庭回忆:“那天晚上,我与住在我家里的同学一起到学校去看看。”学校还是这所学校,教室还是这间教室。可是昨日还在一起的同学老师,现在在哪儿呢?这仗究竟要打到哪一天呢?不知战争什么时候结束的孩子们,只想来学校多看几眼。老师都走了,他们只能向留守学校的老校工告别。老校工和他们都哭了。他和小表弟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学校。这个晚上,他们彻夜难眠。 得知武汉失守,话剧队的全体队员大哭。大家不是在武汉有亲戚,就是家在武汉,或是在武汉念书。翌日一早,演剧队趟过冰凉的河水,进入河南省境内,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他们用当地老百姓喜爱的文艺形式,讲通俗易懂的救国道理。话剧队是个不分彼此的大家庭,衣服都是互相随便穿。那时大家都是一腔热情抗敌救亡,什么都不顾了,随时准备为国家牺牲生命。 秋去冬来,又是北风呼啸。长期的苦寒生活损害了这批年轻人的健康;抗日救国的热情,又使他们经常处在超负荷状态。话剧队的核心人物周德佑轰然倒下了。他原来的生活那么优越,可目前演剧队的生活又如此艰苦,以致突然一下发起烧来。当时周德佑呕心沥血写出的《小英雄》等几个剧本,演出后反映强烈。他也因疲劳过度,一次演出时猝然晕倒台上。一摸,他身上烧得烫人,才知道他生病了。当时不知何病,后得知病情严重已来不及了,他心力衰竭,三天后就去世了。大家悲恸地哭成一团。 去世前,周德佑拉着爸爸妈妈和小燕的手说:“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你们一定要坚持抗战到底。”他就这么走了,被埋在山西。周德佑的父母悲伤至极,妈妈一下神经错乱了,只要看到和周德佑差不多年纪的男孩,她就上前去喊着:“德佑德佑,我知道你没有走……” 其时,担任国民参议员的邓颖超闻讯赶来安慰道:“周太太,你虽然在抗战中失去了儿子,但你要知道,此时有多少孩子死了父母,没有了父母之爱,你应该把你的爱扩大给他们。”周母听了这话后慢慢想开了,表示:“我一定要完成德佑的遗愿。她把为德佑准备去法国留学的学费,全部捐给演剧队作演出活动基金。” 一年一度的春风,送来烈士生前喜爱的小提琴曲。话剧队的30多名战友强忍悲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炮火连天的黄土高坡。 见证人: 赵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85岁 胡宗温,著名话剧演员,83岁 收藏版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联组织“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广大农村去宣传抗日。1936年初,学生450余人分为三个分团,一团沿津浦线南下,二团沿平大公路南下,三团沿平汉线南下,不顾严寒,深入到各个农村去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 1936年2月,先进青年抗日救亡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成立。其任务就是发动群众,武装群众,进行自卫斗争。不出4个月,先锋队就由最初的300人左右发展到了1500多人,遍布平津两地的各大中学校,不久就发展到全国。1937年,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建立了全国总队部。到1938年,民先队发展到5万多人,成为全民抗战中的一支积极力量。任弼时曾对民先队作了很高的评价:“在‘一二·九’运动中产生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仅在当时的学生运动中起了骨干作用,而且抗战以后大批民先队员走上抗日前线,在坚持敌后斗争、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上,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