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通讯:为了新型潜艇的诞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20:31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8月19日电 通讯:为了新型潜艇的诞生——记海军驻438厂军事代表室 人民日报记者翟启运 新华社记者陈万军 盛夏,渤海海域,海碧天蓝,云飞浪卷。一艘新型潜艇从碧波深处跃出海面,顺利完成了第18个航次的试航任务。就在这一天,她正式成为人民海军潜艇部队的新成员。

  这种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型潜艇,在战术技术性能、研制周期、建造质量等方面,
创下了15项第一。这些成果凝聚着海军驻438厂军代表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近10年来,他们如期完成两代新型潜艇的研制监造任务,向部队交付潜艇数十艘,为海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28项创新,实现新型潜艇技术性能的新跨越

  由海军驻438厂军代表室监造的几型新型潜艇,技术性能一型比一型好。这既是部队官兵的期盼,更是潜艇军代表们矢志追求的目标。

  新型潜艇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是潜艇研制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潜艇总体技术性能的确定。对专家的设计拿出审查意见,不仅要能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和问题,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这对军代表的工作有很高的要求,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考验。

  某新型潜艇上马之初,总代表王昌荣带领军代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对设计部门提供的数百份图纸、资料逐一分析、评判,先后提出了619条改进意见和建议,80%被设计部门采纳。

  在这型潜艇上,集中了数百台先进设备。自动化程度越高,干扰源越多,风险系数越大。针对这个被称之为“电磁兼容”的高新课题,年轻军代表宋义超在设计之初就提出:如不充分应用电磁兼容技术解决电磁兼容问题,这些先进设备的优势就难以发挥,潜艇的作战效能就会受到影响。他的想法得到代表室领导的支持。宋义超和有关院校、厂所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影响电磁兼容的发电机电源、大功率逆变电源、设备布置等多个课题展开预先研究,对潜艇声纳受干扰这一重大难题进行了连续两个月的关键技术攻关,成功化解了高技术带来的高风险。新型潜艇下水的首次联调试验,全艇用电设备一次通过电磁兼容试验检测。

  靠科技创新提升新型潜艇战斗力,是这个军事代表室每一名军代表的自觉行动。在新型潜艇监造过程中,军代表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将28项创新成果应用于潜艇性能的改进和提高上。

  潜艇尾轴密封装置一直沿用传统的结构形式、生产工艺,潜艇在泥沙含量大的海区航行时,泥沙容易漏泄进尾轴,需经常拆洗,这成了部队官兵的一件“挠头事”,也成了军代表的一块“心病”。海军机关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拿出解决方案。有关部门的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3年。

  新型潜艇的研制进度不能拖!主管军代表余广平向代表室领导请战:“我来试试!”他当即赶到部队,一次次随潜艇出海,实地勘察、拆卸测量、对比试验,找到了泥沙漏泄进尾轴的症结所在。回到代表室,余广平很快完成了新型尾轴密封装置的初步设计。随后,他联合设计和生产厂家、研究所,经过1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潜艇尾轴密封装置,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662项创优工程,新型潜艇出厂100%合格

  新型潜艇的设计先进,建造工艺复杂,小到一钉一铆,大到一枚导弹、一枚鱼雷,军代表都严把质量关。他们先后发现和处理了上百起质量隐患,使新一代潜艇的主要质量指标全部达到优级标准,新造潜艇出厂合格率达100%。

  船体组组长丁振斌,人称“顶认真”。一次,工厂将生产好的耐压舱报军代表室验收。丁振斌仔细检测后,发现平面度超差2.5毫米,要求厂方整改。可厂方拿来了权威部门发来的一份新的检测方法,按照新方法检测,超差2.5毫米在允许范围之内,况且耐压舱钢板厚度大,整改比较困难。可丁振斌没有让步。这位在实施662项“军品创精品”工程中以认真出名的船体组组长,追求的是100%合格。在他的坚持下,厂方做了整改,结果平面度超差归零。

  发现质量隐患不放过,原因不明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军代表在潜艇质量把关中,坚持“三不放过”原则从不动摇。 在一次潜艇试航中,军代表杨明国听到通海阀处有异常声音。返航后,他立即下舱检查,发现阀盘联结球头螺栓已断裂。 通海阀是潜艇下潜和上浮的关键部件,通海阀打开,放进海水,潜艇下潜;潜艇上浮,也要打开通海阀,排出海水。 总代表王昌荣得到报告后,让杨明国和工厂一起查明原因。到代表室11年来,杨明国先后4次担任新造潜艇的试航组组长,发现和处理过30多起质量隐患,他亲手交付部队的5艘潜艇全部合格。 领受任务后,杨明国与厂方一起,对断裂球头螺栓先做化学成分、机械性能试验,再做材料、锻造和工艺检测,结果全部合格。生产单位为此下了个“属个别偶发现象”的结论。杨明国把这份“诊断结果”放在一边,继续开展故障“病理”分析,随着调查分析的深入,他判断设计上有缺陷,并请来专家“会诊”。专家的诊断结果与他判断一致。 杨明国与设计和生产方共同拿出了新的设计方案。一个月后,性能先进的通海阀装备到新型潜艇上。

  120多个日日夜夜,创两项深潜极限纪录

  初夏的一天,碧波南海,风和日丽。我国两型新型常规潜艇在同一天进行深潜极限试验。 由于极限深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指挥组要求严格控制下潜人员。确定下潜人员时,副总代表姚心国提出,他随第一条艇下潜。总代表王昌荣当场否决:“哪条艇先试验,我就上哪条艇。”高级工程师陈平毅、李承再、方志成争相请战,各不相让。老军代表宗士林得知他不在下潜名单上,竟向军事代表室领导发了脾气,后来干脆直接找到指挥组领导。他动情地说:“我干了一辈子潜艇,就盼着这一天。为了这次试验,我3个月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

  像宗士林一样,为了这一天,试验组的军代表们已连续奋战了120多个日日夜夜。

  潜艇的首次极限深潜试验,对军代表来说,是考场,也是战场。试验组成员对潜艇的每一个舱室、每一台设备、每一根管路、每一条焊缝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船体组军代表陈平毅、陈志浩,用X光、超声波、磁粉探测3种方法,在狭小的潜艇舱室,对数千条焊缝采取地毯式检查,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身上的工作服从早到晚都被汗水湿透着,4个月没有穿过一件干爽的衣服,由于长时间爬行检查,膝盖水肿出血;轮机组军代表李承再、方志成,对两艘试验艇的数千个阀门和管路逐一做泵压和水密性试验,硬是在汗水、油水、海水中浸泡了90多天,身上多处皮肤溃烂……

  试验开始前,参加试验的每位军代表都向指挥组递交了质量“军令状”:保证每一项设备不出故障,确保试验成功!极限深潜试验按计划如期实施。

  50米,100米……当指针最终划过极限深潜指标时,舱内一片沸腾,他们亲手创造了两项我国常规潜艇的深潜纪录!

  “试验一次成功,滴水不漏,全程无故障!”海军领导对这次深潜的评价,让随艇深潜的军代表们喜极而泣。

  “为提升我军战斗力,付出再多也值得。”是的,他们最有理由为两型潜艇具备了深海作战能力而激动、自豪!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