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消除环京津贫困带为“民”还是为“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10:00 成都日报

  有专家认为环京津贫困带损害了北京形象这一说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

  引子

  日前,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地区目前存在大规模的贫困带”。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3798个贫困村、32个贫
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

  对此,河北省科学院研究员宋树恩说:“目前,环京津贫困带不仅威胁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更重要的是,对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造成损害。”而正是这一说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

  现状调查

  东部区位中部水平

  《研究》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环京津地区与京津二市的远郊县基本处于同等发展水平,但如今二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落差。2001年,环京津贫困带24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分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3、1/4和1/10。

  即将完成的中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把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而从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两项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来看环京津贫困带,贫困带中的24县与“三西”地区(即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宁夏西海固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5个县相比,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中国东部的区位,中国中部的发展水平。”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郭庚茂8月17日在亚洲开发银行与河北省政府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上述事实做了概括。“这部分农民不能富裕起来,不仅对区域发展不利,甚至对首都安全也不利。”郭庚茂说。

  民众声音

  “高论”缺乏人文关怀

  消除“环京津贫困带”的出发点是什么?不言而喻,就是通过政策、行政和经济等一切手段,扭转该“贫穷带”的贫穷状态,让老百姓富起来,过上幸福生活。但从一些专家的“高论”看,其出发点不在于贫穷地区的“民“,而在于“地区生态安全”,在于维护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一位网友讥刺说:“不是对贫困地区农民生存状况的忧虑,而是对北京安全的考虑;不是对生存艰难的穷人的关怀,而是对养尊处优的京城人的关照;不是对贫困农民牺牲和抗争的敬佩,而是对他们素质的贬低;不是出于改变农民生存状况而是为了北京的形象,但谁考虑贫困农民的他们的安全和生存、牺牲和奉献?”

  有人用“大树底下不长草”来比喻“环京津贫困带”现象的存在,但“大树底下缘何不长草”?从生物学讲,那是因为大树把周围的水分以及各种养分攫取完了。京津这棵大树底下缘何造就贫穷?因为环京津带的老百姓也为京津作出了牺牲与贡献。但今天,有些专家与部门不但不感恩,怎么反而贬称“环京津贫困带”给北京带来了不安全,给城市形象“抹黑“了呢?

  英国诗人约翰·堂恩曾说:“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成整个陆地。”假如暂且撇开安全与形象不谈,即使从北京、天津的长期、持续发展讲,也需要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周围就是发展自己”,否则,北京、天津的发展迟早会停滞甚至窒息,假如那样,何来安全与形象?据中国经济时报(来源:成都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