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飞越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1:35 北京日报

  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中美两国被迫在印度到云南之间,开辟出一条空中战略物资转运航线,全长500英里,沿线山地海拔在4500米-5000米之间,最高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据统计,在“驼峰航线”上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达13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是名符其实的“死亡航线”。86岁的周炳和82岁的龙启明就是当年在“驼峰航线”上飞行的亲历者。

  周炳,抗战时期是西南联大毕业生。他当年在“驼峰航线”上飞过100多个航班,飞行时间在1100小时以上。他回忆说———

  航线上有个“铝谷”,是飞机常失事的几条山谷,晴天时可以看见飞机残骸在阳光下闪出铝的金属光泽。我在空中曾见到一架飞机,迫降在横断山脉的一个山头上,就像一架模型飞机停在一个大土堆上一样,一点没有损坏,甚至看得见机号号码。但当时无法低空飞救人呀。

  尽管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我们都很乐观。当时有一架DC-3型飞机被日军击伤了一个机翼。后来,就从香港搞了一只DC-2型的机翼,装上后长短明显不一样,却还可以飞。就是这个怪模怪样的家伙儿,被我们叫做“杂种飞机”,只要一看到它,大家就会情不自禁地大笑。

  有个事儿值得一说,那就是中国老百姓对“驼峰航线”飞行员的爱护。那个年代,在中国的云、贵、川等地,有不少坟墓,都是当地老百姓自发为战争中牺牲的飞行员修建的。我就听过云南的老人们说:“人家为打日本,飞机摔在咱们这儿,虽然搞不清他们的名字,可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打鬼子牺牲的,甭管他是哪国人,咱们都应该记着!”

  龙启明,广东顺德人,1943年3月起开始在“驼峰航线”上飞行,共飞行了2100多个小时。后来,他调入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成为最年轻的“飞虎队”队员。他回忆说———

  我记得,天没亮,运输机的引擎声就响成一片,沉闷而有力。飞行员宿舍的过道里到处是急促的脚步声,食堂里更是乱糟糟的,尽管伙食十分丰富,但不少人都是随便拿上几块黄油面包和一罐牛奶就往外跑。

  飞机不统一编号,也不固定飞行员,哪架飞机回来了,正在待命的机组马上替换,装载完军用物资后立即起飞。由于不知道飞机何时回来,待命的机组人员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

  有一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时候,前面云层突然出现了雷雨闪电,我向机长请示返航,机长的眼睛看上去就像要喷火一样,只嘟囔出一句话:“继续飞!”后来我才知道,飞行大队的指挥官曾斩钉截铁地对机长们说:“飞越驼峰,没有天气限制!”

  那时候,“驼峰航线”上摔飞机是很平常的事情,有时一天摔掉好几架,死好几位飞行员,少数掉在内地的被当地民众救助了,绝大部分在原始森林或冰天雪地里失踪。经常是刚才几个人还在一起吃饭,有人飞走了就再没有回来。

  有一次,我们的飞机快到达目标机场时,塔台紧急呼叫说日机马上要来轰炸。这时,飞机没油了,我向机长请示,是马上跳伞还是迫降。机长阴着脸沉默了片刻,说了句:“这会儿,飞机比我们的命更值钱!”然后下令迫降。

  于是,我们选择了迫降着陆点。我当时把挂在脖子上、刻有姓名和血型的铭牌和随身佩带的匕首、手枪都包好放在身上,想:“万一牺牲了,怎么也得让我远在昆明的太太认得出来呀!”飞机在空中盘旋时,塔台通知我们说敌机离开了,可以在机场跑道上着陆。还没等我们飞进机场跑道,螺旋桨就停转了,飞机直直地掉在了跑道外面的草地上,我们在座位上被蹾得心脏都差点跳出来。万幸的是,飞机没有受到多少损失,机组人员也没伤亡。刘昕 陈援

  (据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