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交部发言人技巧揭秘(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4:08 中国日报网站

  (三)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方式主要是:

  (1)、公开场合交谈。 作为一个发言人,经常会应邀作客许多场合,如开幕仪式或酒会等,而这些场合也常会邀请记者出席。一般而言,记者去这一类场合,并非或并不完全为
了报道开幕式或酒会,而是去捕捉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并在交谈中挖掘新闻,或寻找新闻线索。在这种场合,发言人有权不谈记者提出的话题。但作为发言人,从宣传本部门工作,或从与记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角度考虑,有时却有必要与记者聊聊天。这样,发言人不但有机会在记者面前树立一个比较好的形象,而且能与记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使他们在报道新闻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背景,在写一些负面新闻时能够更多地注意你的看法。

  在这些场合与记者交谈,需尽量使话题轻松一些,不对严肃的问题轻易表态,因为你手头可能没有详尽的资料,或对有关的政策把握不准。同时,在这种场合谈话很可能被其他事情打断,影响你观点的表达,容易让记者断章取义。所以,当记者问到严肃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没把握,可以坦诚相告;或者给对方名片,约记者下次再谈。

  作为发言人,也常有“有话要说”的时候。为了把一些想发布的内容和观点讲出去,在公开场合即使记者不提问,也可主动向记者透露消息或发表看法。

  (2)、背景吹风会。 背景吹风会是一种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渠道。一般在遇到不愿炒热,但又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问题时采取背景吹风形式。这种形式气氛比较轻松,可邀请为数不多的记者,在一个小会议室或发言人办公室里,甚至在咖啡厅或者饭桌上举行。背景吹风会的优点是,因不如新闻发布会正式,能说一些在正式场合无法说的话,从而建立与记者的友好关系。吹风会内容的报道,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可以报道(on the record)和不可以报道(off the record),有的内容由于时机不成熟等原因,不供即时报道,只供报道时作背景参考;二是可具名(attributable)和不可具名报道(non-attributable),也就是说内容是可以报道的,但不能讲出消息来源,我们常见美国媒体报道称国务院某高级官员、白宫某官员说,即是这一种。是否可以报道,是否可具名事先要声明。 背景吹风会邀请的记者一般是小范围的,应邀者大多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媒体或关系融洽的记者。有时发言人只看中了电子传媒,那也可只邀请电子传媒的记者参加。

  (3) 向个别记者提供重要信息。周总理1964年将12张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照片交给斯诺在日内瓦发表,轰动世界,影响比我们新华社发稿要大得多。

  (4)请记者吃饭。通过请记者或有关人员吃饭的形式,传递或透露某些信息。

  三、 新闻发布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区别

  新闻发布会与记者招待会是有区别的,但现在国内对两者的称呼上有些混用。外交部每周举行两次新闻发布会,虽然频繁,但对此基本也没作区别。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也常被其称之为外交部记者招待会。

  实际上,新闻发布会,顾名思义,是发布新闻的活动。一般由发言人先发布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而记者招待会往往不先发布新闻,而立足于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一般指政府或部门发言人举行的定期、不定期或临时的新闻发布活动。规格较低,活动时间较短,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如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布会等等。 记者招待会更适用中央领导、部长或部门领导人。如总统记者招待会、总理记者招待会、部长记者招待会或大使记者招待会等等。

  新闻发布会现在的趋势是由发言人自己主持,自己发布新闻,自己点记者提问、自己回答提问。但记者招待会一般设一个主持人,主持人不回答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的是由他请来的总理、部长或其他领导。也有例外,如美国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不设主持人,也不设座位,而是由总统本人站着回答问题,并亲自点记者提问。

  记者招待会时间一般较长,一个多小时或更长。回答问题的范围更广泛。因记者招待会权威性更高,所以更受媒体和公众重视,记者出席的人数很多,影响也更大。在领导人的记者招待会上,出于礼貌,记者一般很收敛,不会发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常见的唇枪舌战。

  四、 新闻发布会如何准备?

  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会前都应做好充分准备。发言人如事先不知记者会提什么问题,从而进行必要的准备,现场回答问题就会濒于应付,处于被动局面,甚至有表态失误的可能,特别是发言人的讲话,新闻媒体将予以广泛报道,任何一点失误都将造成极大的影响。在确定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后,就应努力进行准备,首先必须要全面跟踪和研究全世界的形势, 既要注重宏观研究,也要注重对具体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微观研究。要不断跟踪形势的发展,掌握动态,做到对每天发生的有关重大事件和媒体报道动向心中有数,并对其背景、经过、对我影响如何、事件的现象本质以及内在联系都要了解清楚。只有搞清了这些问题,发布工作的准备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的基本流程:

  (1) 跟踪和研究国内国外有关舆情,做好日常调研工作。

  国际国内舆论对自己部门的工作有哪些看法?正面的有哪些?负面的有哪些?可能出现的又有哪些?哪些对我不利,需要澄清?哪些虽然对我不利,但不宜炒热?哪些对我有利的信息被忽视掉了?这些都需要经常性的跟踪和分析。否则,在新闻发布会上既不知道记者会问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怎么回答效果更好。

  跟踪国际舆情,阅读外刊外报、收听外台、上网阅览等,都是重要的渠道。充分调研国内外舆情后,就可有针对性地做准备工作。

  (2)了解出席新闻发布会记者的成份和特点

  发言人对于哪些记者出席新闻发布会应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来自不同性质和不同国家媒体记者兴趣点不同,提问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角度。一般国内记者主要关心国内的问题,香港、台湾的记者更多关心本地区的问题,西方记者问的问题涉及面广,除外交问题外,还非常关注中国国内的政治、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并且提问的角度较偏、有时刁钻。了解哪些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对预测记者可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从什么角度提以及对发言人临场应对至关重要。

  (3) 准备答问口径。 无论发言人对发布的新闻内容多么熟悉,都要准备答问口径。敏感问题的口径,常需要请示上级同意或与其他部门会签;跨部门问题的答问口径一般需要与有关部门协调确定或向上级请示。

  (4) 准备新闻背景材料。 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发言人在发布会上不可能所有想讲的话都讲完,尤其是一些解释性的背景材料,并不是记者最感兴趣的,却是记者需要的。因此,如有可能,最好准备一份与发布内容密切相关的书面背景材料,使记者便于准确报道有关内容。背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发布会上发言人将要发布的详细内容加上政策阐述,也可以不是发言人直接讲述的内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与发布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背景材料的撰写,同样需要注意新闻性,简明扼要,避免空话。 

  (5) 准备多媒体资料。 除口头和文字、图片资料以外,还有更多直观的形式可以帮助传递发言人要表达的信息,比如电视录像片、多媒体图表等,以便更能说明问题。

  (6) 彩排。发言人在出席记者会前,还应考虑与助手一起作一些彩排。一些与传媒打交道很有经验的老手,在接受采访前都要一再彩排,而且每一次都这样做。

  (7) 最后,应该跟踪媒体对新闻发布会是如何报道的,反响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通过跟踪研究分析,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和问题,为下次发布会做准备。

  五、 新闻发布会时间和地点的选择

  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声势,扩大影响,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记者参加,提高记者的出席率,时间上就应有选择。首先,发布会一般应安排在下午,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另外也更符合记者的生活习惯。许多国家新闻发布会也大都安排在下午。其次,避免周未或假日。第三,要避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媒体对这些事件的大篇幅报道任务会冲淡你的发布会的传播效果。第四,如果要请外国记者,应注意避开外交部、国台办、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的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如选择与这些部门新闻发布会时间同时进行,外国记者出席率会大打折扣。

  六、新闻发布会时间以多长为宜?

  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好。基辛格说,电视采访一般在三分钟。新闻发布会一般情况下时间也不应过长。半小时左右为宜, 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另外,一般来说,每次新闻发布会都有一个重点。有需要媒体多报道的,有希望媒体少报道的或不希望媒体炒作的内容。时间太长,易节外生枝,冲淡主题,影响预期目的。再则,新闻发布会不是做报告。做报告可以将一些问题讲深、讲透。新闻发布会则不可能。并且,即使你长篇大论,讲透了也没有用,因为记者不会将你的全文发表,他们只会从发布会中找几条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发表。

  国际上新闻发布会一般都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之内。美国国务院的新闻发布天天进行,发布会时间也只半小时。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虽没有时间限制,直到问题问完为止,但无如突发事件,一般发布会也在半小时左右结束。 (信莲)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