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图文:直击窑山旱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9:39 宁夏日报

  同心县窑山地区今年遭遇了有气象器测记录以来5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人畜饮水极度困难。和窑山一样,同心县有8个位于旱作区的乡镇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大旱之年,这里百姓如何生存?为了了解真实的情况,本报特别报道组风餐露宿,深入大山深处,看到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场景……

  窑山地区沟壑交错,山路难行。夏末秋初,这里一片荒芜,漫山遍野只有单调的黄土
,见不到河流树木,庄稼地死气沉沉,这里的夏景如冬日,这是我们对窑山的第一印象。

  窑山管委会副主任高彦俊介绍说,窑山地处同心县东部干旱贫困带中心,被联合国官员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这里年年旱情,但今年的旱情最重,连续20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老百姓称之为“冬天盼雪雪不来,夏秋盼雨雨不到!”

  红湾梁村100岁的马守花老人颤巍巍地告诉记者:“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旱的天气!”大旱使当地粮草绝产,人畜饮水或依靠山沟里的苦水,或以每方70元左右的高价去灌区拉水,这样的水价是首府银川一级居民用水价格的50多倍!高价买水,使贫苦的山民们雪上加霜。村民杨怀柱一个人在外打工,养活全家6口人,一个月仅买水就要花去200多元。为了减少买水开支,他的孩子经常用轮胎扎成水袋,从附近的山沟底下拉苦水,水喝起来还渗着胶皮味道。

  在绝产的旱田里,我们随手刨出一个坑,土壤攥在手里犹如一把沙。据气象专家介绍说,土壤含水率超过10%,农作物才能生长,年景好的时候,土壤放到手里应该能捏成团。今年大旱,同心各地土壤含水率只有5%-6%。

  在石塘岭村,村民马秀花正从水窖向上提水,只见水质混浊,散发着异味,还掺杂着大量杂物。这样的窖水必须早上提出来放在阴凉处澄清,下午4点以后才可以用来做饭、饮用。

  因为干旱,窑山各村庄有劳动能力的男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只是老弱病残。黄羊圈村有居民900人,往年有300人左右外出打工,今年外出的高达500人,许多村民举家外出,留下一间间空荡荡的窑洞。

  红湾梁村支书马进玉说,方圆30里没有甜水,距村子10多里处,有一个深约50米的山沟,沟底有渗出的苦咸水,周围村民都在那里打水。附近的套塘村全村1000多口水窖,90%的水窖已经干涸,剩余水窖只有少量存水,而且不少还是苦咸水。因为缺少粮草,我们在黄家水村目睹了两只被活活饿死的羊。

  再旱也得吃水,在红湾梁村,我们遇到了老中少三代人,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拉水方式。67岁的马明忠老汉每天凌晨3时赶着毛驴车去40多里远的固海扬水灌区拉水,下午3点多才能回家;青年农民童志兴有一辆拖拉机,3天拉一次水,往返一次要8个小时左右;12岁的马建雄前后胸各挎一个塑料水桶,在羊肠小道上走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到一条苦水沟边取水。

  大旱之年,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为不少村民解决了吃饭问题,目前,窑山近1.8万人口中,有1.5万人从退耕还林中受益,可以解决温饱。遗憾的是,剩余3000人因当初对国家政策持观望态度,没有参加退耕还林草,这部分家庭的生活相对困难些。此外,窑山管委会对1400多名孤寡伤残者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

  同心县发改局副局长马希明说,窑山扶贫工作的唯一出路就是移民搬迁。有人统计过,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国家和地方对窑山的扶贫投入已达1亿多元,窑山人口人均受益1万元左右,但扶贫效果并不明显,天不下雨,这里仍是贫困地区。2003年,同心窑山13个村中的4个村8000口人向马家塘灌区整体移民建设方案获得自治区批复,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人均只需数千元,就能一次性妥善安置。按照规划,整个搬迁工程一年建设,两年搬完,三年稳定进度实施。2005年,本应是整体搬迁基本结束的时候,然而,2004年,自治区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原属同心县的马家塘划归中宁县,整体移民搬迁计划受到影响。采访中,山里的居民谈的最多的也是搬迁,早一天离开这片荒原,成了他们最大的心愿。(雍斌)

  韩胜利 摄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