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圳台南手拉手两岸人民心连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06:50 深圳商报

  “深圳-台南手拉手”

  8月26日下午5时10分,中国国民党台南市党部参访团乘坐的5辆白色中巴缓缓停在五洲宾馆大堂正门口,中国国民党台南市党部主委庄松旺率领团员,面带微笑走下车来,与在门口迎接的中共深圳市委领导一一握手。“叔叔、阿姨、伯伯,欢迎你们!”手捧鲜花在门口等待的6位少年儿童马上走上前去,将手中的献花一一献给参访团成员。

  与此同时,来自新洲小学的少年儿童鼓号队奏响欢迎曲,并拉出了3条欢迎横幅:“深圳-台南手拉手”、“两岸人民心连心”、“欢迎‘府城’贵宾”。这些横幅引起了团员们的注意,大家一边走一边向仪仗队挥手致意,并连声说:“谢谢小朋友。”

  这些小学生为了参加欢迎仪式,暑期里特地回到学校进行了专门排练。深圳小学6位献花的小朋友陈嘉晴、李玲、李泽儒、钟铭锐、林家豪和黄绮洁更是为此练习了3天时间。他们告诉记者,从3天前他们接到通知要给参访团献花起,就一直在练习,从

  走路姿势、献花动作到对客人说什么话,都要练到位、练到自然。

  深圳很漂亮很干净

  参访团成员刚刚步入五洲宾馆,各路媒体记者便“蜂拥而上”,抓住几名成员进行第一时间的采访:“请问您是第几次来深圳?”“刚才一路坐车过来,您对深圳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虽然还带着旅途的疲劳,但参访团成员非常有风度地一一作答。“我半年前刚来过深圳,但这次感觉深圳又有了新的变化,更干净了,更漂亮了!”台湾妇女总会理事、安平轩艺术公司董事长陈林丽蓉笑着对记者说。

  中国国民党台南市第二区党部常委、台南市养生文教协会理事长王琇琼女士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来深圳,来之前看了深圳的资料,知道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这样,真是世界奇迹,我感到很惊讶。”

  祝深圳越来越“旺”

  在与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的会见结束后,中国国民党台南市党部主委庄松旺对记者发表了此次访问的第一次感言。

  庄松旺说:“这次参访团到深圳来,是希望双方有一个沟通、对话的平台,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他随即话锋一转,“我的名字里面有一个‘旺’字,这次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我祝贺深圳未来越来越兴旺,‘旺旺’正是我们大家所期望的。”

  “在祖国大陆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台湾品牌就叫‘旺旺’,祖国大陆很多人早就亲口品尝过‘旺旺’食品。”李鸿忠接过话头。他希望借助此次两地党际交流、沟通的平台,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增进了解、扩大共识,二是增进感情、扩大合作。台南市和深圳市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互补的地方,这为今后发展两地经贸、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合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庄松旺点点头,说:“我们有这个共识。让大家非常诚恳地在互利双赢、多赢的目标下,一起来努力。”

  老记们等得很“辛苦”

  迎接参访团的仪式在五洲宾馆举行。按原定计划,参访团将在下午4时20分到达。3时30分刚过,各媒体的摄影、摄像记者就开始在宾馆大堂正门的摄影区内抢占有利地形。30多名老记们“列队”架起了“长枪短炮”,场面颇为壮观。

  不料一会传来消息—参访团5时后才能到达。不过,这消息并没有让敬业的老记们放松下来,大家依然保持着整齐的“队形”,生怕一离开自己辛苦抢了半天的“地盘”便要拱手让人。于是,老记们仍各就各位,谁也不敢走动半步。

  4时40分,大堂内忽然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童声。只见250名欢迎仪仗队的小朋友,手拿着花束和横幅,排着队“浩浩荡荡”地走出来,正好站在了老记们的正对面。鼓号吹起来,花束举起来,小朋友们开始进行最后一次的演奏和欢迎练习。这一下也让苦苦守候的老记们找到了“练兵”的机会,赶紧拿起相机“咔嚓咔嚓”对着小朋友们一阵猛拍。

  “深圳台南手拉手”、“两岸人民心连心”、“欢迎‘府城’贵宾”等横幅引起了团员们的注意,大家一边走一边向仪仗队挥手致意,并连声说:“谢谢小朋友!”

  中国国民党台南市党部主委庄松旺率领参访团走下车来,受到深圳少年儿童和深圳市民热烈欢迎

  “叔叔、阿姨、伯伯,欢迎你们!”深圳学生仪仗队在五洲宾馆门口敲锣打鼓,热烈欢迎中国国民党台南市党部参访团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陈晓薇周森/文林勤李振岐余海波/图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