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这里的择校静悄悄—铜陵市教育均衡化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10:2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在铜陵,百姓们对学校的关注已不是该校的教学质量问题,而是离家的远近……

  背景安徽省铜陵市的五中、九中,10年前还是出了名的薄弱学校,附近居民不愿把孩子送来读书,有的人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搬离辖区或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一中等好学校去。在今年高考中,铜陵五中首届高中美术特色班毕业生本科达线率为86%;西藏籍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总分均达本科线以上,其中有8名学生分别被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全
国重点大学录取。九中的高考升学率由1998年以前的零达到现在的22%。五中、九中一跃跨入市级示范学校行列。

  无需择校

  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省中南部的铜陵市仅有70万人,是安徽省人口最少的省辖市。铜陵人口虽少,却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铜工业生产基地、硫磷化工基地、电子元件和模具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铜陵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都跃入全省前列。

  同经济发展一样,“八五”和“九五”期间,铜陵市的基础教育也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199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基础教育围绕“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达全省先进水平,力争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高中教育得到超前发展,继2003年高中教育阶段入学跃居安徽省第一位后,今年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又提升到80%以上。2002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铜陵市被列为省级教改实验区。

  2004年11月22日至24日,一个由全国各大高校知名教授、国家课改核心组成员组成的教育部调研组到铜陵检查评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每到一所学校,都由调研组按花名册点名和学生座谈,在6所中小学的9次学生座谈会中,每当专家们询问中小学生“铜陵的哪所学校好,你想上哪所学校?”学生们的回答都是“这里的初中都差不多,想上个离家近点的”。

  这些回答引起了专家的兴趣,他们有些不信,临时决定上街随机询问市民,没想到路人的回答仍然是“我们这儿没有名校差校的区别,只有上学的远近问题”。这些回答,让众专家的脸上漾起春天般灿烂的笑容。国家督学、此次教育部调研组组长、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石秀慧在给教育部汇报时激动不已:教育均衡化在很多地方仍然是口号,在铜陵已成为现实,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铜陵市从根本上制止了中小学择校现象,解决了社会上很难解决的问题,为改变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国家督学、教育部调研组成员成尚荣感慨,普通百姓愿意让子女初中就近入学,这说明铜陵市确实做到了校校无差别,从根本上制止了中小学择校现象,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十年之治

  由于受师资、生源、环境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铜陵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基础教育校际之间办学差异的矛盾日益凸显,使市区少数几所“重点”小学和初中班班超额,校校爆满,城区出现了入学难,而城郊、企办学校则因办学条件差而生源日趋枯竭,市民很有意见。铜陵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金燕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必须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推行教育均衡化理念,让各学校均衡发展,每所学校都被老百姓接受了,百姓无需择校,择校风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通过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铜陵市教育局领导发现,薄弱学校首先弱在管理上。他们首先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撤并了10多所生源少、基础薄弱的学校,在市内人口密集区新建了5所中小学,按照基础办学标准,投入8100万元资金,改建和扩建了17所学校,使市区教育布局日趋合理,满足了区域内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服务半径内就学的需要,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为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从1995年起,选调70多名业务精、能力强、善管理、能吃苦的年轻干部到薄弱学校任职,使弱校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改革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在注重班子配备的同时,先后选派了5批弱校校长到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拓宽视野。考虑到薄弱学校的工作难度,市里在评选优秀校长时尽量向外倾斜,自1995年以来评选的15位校长中,11位来自薄弱学校;调任到薄弱学校的校长,职务聘任优先;为地处城郊外围学校的校长配备了用车。这些办法的实施,提高了校长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保证了一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在教师选聘、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方面,铜陵市对弱校制定了相应的倾斜政策,如职评对城郊和外围学校的教师加分;高级职称比例分配时,实行普通中学与省级示范高中同等标准;全市统一招考教师时,先填志愿后考试,鼓励和促进高素质的教师向城郊学校分流;骨干教师评选也按各块、各校教师人数比例切块分配等,以引进和稳定教职工队伍。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师资队伍扩大数量、优化质量两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被充实到薄弱学校,保证了整个铜陵市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专业合格情况及业务水平大体相当,教师队伍十分稳定。

  有了均衡的办学条件,是否意味着就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呢?铜陵市教育局宣传科科长方铁铮告诉记者,办学条件均衡了,要是没有均衡的生源作保障,还会走上不均衡的老路。由于受惯性思维和更多人为因素影响,控制学生择校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铜陵是1997年取消“小升初”入学考试的,一开始阻力很大。为了使“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得到更多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在全市开展更新教育观念大讨论的同时,教育局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小学毕业生的户口、实际住址情况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较为薄弱学校的优质生源不“流失”;充分发挥招生考试的导向作用,连续几年坚持不断扩大示范高中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切块指标,调动起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政府之责

  在铜陵市教育系统采访时,从局领导到各校的党政班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决心”———政府消除择校风的决心。

  铜陵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金燕说,消除择校风,各地都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到各具特色的方法,但关键是政府的决心和毅力。10年来,铜陵市从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到各个委办局,没有给教育局塞过一张条子,教育局的班子成员也相互约定不批一张条子,并互相监督。金燕告诉记者,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每到招生季节,铜陵市每一位考生家长都能免费拿到一本厚厚的“招生指南”,全市每所学校的招生数,教育局向各校下达的指标数、分数线都一目了然;教育局的网络上,则随时更新着最新的招生资讯。政府将招生信息向民众完全公开,将教育的公平置于社会的刚性监督之下,充分体现了政府维护教育公平的决心。10年来,铜陵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都换过班子,但推行教育均衡、扶持弱校的思路一直没变,用铜陵市委书记沈素琍的话说,“在群众的眼中,教育的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全力维护教育公平,让每一位群众的子女平等地竞争、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这是地方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正是经过几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择校歪风才在铜陵慢慢消除。

  对于政府的决心和毅力,弱校用以弱变强的现实给了最好的回答。铜陵五中和九中均距市区10多公里,10年前都是出了名的薄弱学校,附近居民不愿把孩子送来读书,有的人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搬离辖区;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家长都会千方百计给孩子往城里送。每到七八月份招生高峰期,这两个学校的校长甚至连手机都不敢开,接到的电话都是要求转学的,辖区内一度1/3的生源流失。

  不仅辖区学生不愿来报名,就是学校的教师也是挖空心思往外走。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加剧了生源的萎缩。在市领导的直接过问下,教育局将体卫艺科科长何成龙和办公室主任杨益民两名优秀中层干部分别安排到五中和九中担任校长,为两所学校新盖了教学楼,教师队伍的待遇和素质不断提高,使家长和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都在稳步提高,学校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