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08:14 南方日报 | |||||||||
编者按 1998年中国出版了《东史郎日记》,日记记叙了血腥的南京大屠杀。但是东史郎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指控,指控他“编造日记”、“编造谎言”。东京地方法院判决东史郎败诉。《东史郎日记》案连续6载,已不是普通的民事诉讼,而是人类良知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
而后又有德国人拉贝、美国人魏特琳,用日记(《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记叙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与残忍,满满目血泪…… 60多年的揭露控诉,并未在部分日本民众心里得到确认。日本右翼势力更是把屠杀几十万中国人的南京大屠杀说成是一个个谎言。对于他们在中国犯下的烧杀、抢掳、慰安妇、毒气、细菌战也一概否认。对于这样一个对历史不负责任的邻居,背负着历史史伤痛的中国人民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追问历史,澄清历史成为中国人民、亚洲人民乃至世界上一切有良知的公民的一份正义职责。 今天,又有一套完整的日军日记《荻岛静夫日记》被发现并出版了(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日记中那些“原生生态”的文与图正是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血腥的铁证!如此铁证面前,那些顽固坚守军国主义阴魂的政客们,又会作何狡辩呢? 书背后 面对铁证 文/脚印 2000年8月樊建川写了一本《一个人的抗战》,讲述他收集抗战文物的故事,许多媒体做了多方报道,从此他进入了国人的视野。 今年5月,樊建川透露:他收集到一套完整的日军日记并配有照片。而这套日记从1950年起就收藏在中国,正在请人翻译。“绝对真实!”他看到翻译出的一些片断,淞沪抗战在日军日记中如此惨烈,比任何回忆录都让人震惊。他已申请国家文物局作文物级别鉴定。 7月初的一个晚上,樊建川来电话,语速飞快:日记翻译稿全部拿到,快速读完。读完便给我打电话,非常震惊,极其愤慨。他一面讲述日记的一些内容片断,一边穿插着感叹词。我说我希望尽快看到。他说已给你发过来了。几分钟后我读到这部日记。我想我能想象樊建川的感受:日记的内容没有描述,没有形容,没有感伤,只有进攻,扫荡,杀人,尸体,炮火,刺目的冷血。日记是战争的真实记录,同时还传达出68年前侵华战争中一个普通年轻士兵的战争感受;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日本民族在60年前的帝国理想,如何在一个普通的士兵的血液里流淌。日记的记录者实际上记录下一个时代,一个癫狂、残忍的时代,记录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共同心理历程:对别国人民的生命漠视。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坐在樊建川收藏的老布什用过的办公桌前,手戴白手套,像刑侦员那般小心翼翼翻开一本本罪证:七个小孩巴掌大的日记本或暗红或旧黑,边缘破损,封面字迹模糊,内文用铅笔头工整记下的“战地日记”却十分清晰。历史那些阴霾顿时湮没了我。我不懂日文,但那些夹杂在日文中的汉字,却飞石子似的敲击我:“怃兵”、“阵中”、“杀戮”、“毒气”……我一页一页仔细翻检。成都下午就开始了暴风雨,我一个人在寂静偌大的办公室里,雷鸣闪电使我产生了在战场上的幻觉。我知道那是我内心的风暴! 还有一本影集,是日记的主人荻岛静夫自己拍下来的。这是极为珍贵的图片资料:与全本日记所叙事件相证的照片!恐怕一个当时的战地记者也做不到如此细节化、如此近距离、如此内心化去记录战争。照片大多是一寸或二寸,发黄,有些图像完全难以辨认。但细心的荻岛静夫编了日期,给照片注了文字说明。有一张照片名为“墙角”,是荻岛静夫本人在战场废墟的墙角边埋头记日记的照片,他要用这样的方式保存他当年写战争日记的真实状态。 照片上还有许多尸体、慰安妇、俘虏、废墟。这些都是当年日军的战争“果实”,荻岛静夫总是在记完文字后,又拍照片,“图文并茂”。 日记中的荻岛静夫来自日本农村,家里有父母、兄嫂、恋人。他惦念老父老母的身体,惦念庄稼收成。他有对战争的恐惧,对前程的忧虑,也有青春的迷茫。他爱看小说,爱看杂志,崇尚与人达到内心交流。他爱好文学,爱好电影,爱好艺术,是日本军人中有想法而感性的人物。三年的战争,他每天都在记录,每天都在思考。 他的用心,就是要留一份战争记录吗? 他记录的角度十分微观、细腻,是要为战争作一次生动的陈述吗? 他的记录是如此血腥又如此冷漠,这就是大和民族的民族性吗? 而战后的荻岛静夫,他是回到乡村过农耕生活,还是留在城市继续他的艺术追求? 他真切体会过、记录过的战争生活对他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当我从这些问题中抬起头,看到一份打印好的译本《荻岛静夫日记》放在另一张桌上。稿里还有一些批注,是樊建川的疑问,它也是每个读者对这部日记的疑问。大办公室摆满了文物,桌上堆放着从日本收集的照片,好大一堆,樊建川每天都在历史里,他对这部日记的感受肯定比我要深得多。他说,希望能找到荻岛静夫。如果他不在了,能找到他的后人也好,我们想知道他如何保存下这些日记?这些日记为什么保留在中国?他今天对侵华战争的态度?他会像东史郎那样对战争忏悔吗?我一直寻求媒体帮助。这部日记能出版,也是寻找荻岛静夫的好机会……天暗下来,大雨依然滂沱,樊建川还在慷慨讲述…… 我选择208幅照片中的140幅编入《荻岛静夫日记》。放在日记中有十分客观真实的效果,照片的血腥,是日军荻岛静夫留下的日军侵华的所作所为,与当时叙述的文字对照,正好构成了当时的历史真相。他热衷于拍照,并把前线拍的照片,给日本的《读卖新闻》作为新闻图片在当时的报纸上发表,他与《读卖新闻》的记者还成了好朋友,并以此为荣。今天,战争的记忆保存与解读,与影像有着密切关系,荻岛静夫给我们提供了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老照片”。 最后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无论是这本日记中的一些表述,还是摄影中的一些视角,都是我们情感上所无法接受的。面对这些血腥的文字和照片,作为它的责任编辑,其愤懑自不待言。转念一想:这些“原生态”的文与图不正是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血腥的铁证吗?当那些迄今仍在顽固坚守军国主义阴魂的政客们,看到这些出自当年侵华日军手迹的铁证时,又会作何狡辩呢? 视野 见证历史 文/柏峰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日本国会却在8月2日通过了《战后60年决议》,决议中绝口不提“侵略”、“殖民统治”,表明日本政府坛图扭曲历史之心。作为受害者一方,我们该如何纪念日本侵华战争这一中华民族惨痛的一页,是作为受害者后人必须好好把握的。 中国付出3500万军民的重大伤亡,并进行了14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重大贡献。但在西方主导的意识形态下,不但被极大地低估了,甚至在大量的主流西方历史书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60年来,日本政府不但对侵略的历史缺少反省,对战争的责任不予承担,甚至连中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肆无忌惮地进行一次次篡改! 广东人民出版社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本着对历史尊重和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出版了以反思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为主线的系列书籍,包括吴广义著《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王智新著《解密靖国神社(插图本)》、凤凰卫视《喋血会战(插图本)》、陈丽菲和苏智良著《追索——朝鲜慰安妇朴永心与她的姐妹们》、章开沅著《从耶鲁至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插图本)》、黎秀石著《见证日本投降(插图本)》、[日]田中正俊著、罗福惠等译《战中战后:战争体验与日本的中国研究》等。这些书将从不同的侧面力图反映历史真相,作为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不能忘却的纪念。 先记住、了解真相再纪念 耻辱要不要记住?答案几乎是一致的。但有这样一件事:某地一个老太太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曾被迫做过慰安妇,她因生活困难向当地县政府要求资助,县领导冷淡地问她:你做了这样的丑事,还好意思提要求?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就经常碰到这样的疑问。他与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陈丽菲教授合作,多年追踪和研究慰安妇朴永心——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唯一一张怀孕慰安妇照片的主人公,写成专著《追索——朝鲜慰安妇朴永心和她的姐妹们》。作者以史家的冷峻和作家的情感相结合,对日本侵华战争下慰安妇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满怀同情地提出政府、民间在解决慰安妇问题上应采取什么样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日本首相与日本许多议员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不断参拜供奉着侵华战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了广大中国人的愤慨。旅日华人学者、日本宫崎公立大学王智新教授撰写《解密靖国神社(插图书)》一书。他在书中首先告诉我们的是,光是义愤是不够的,更不能让义愤冲掉理智,关键是认清其实质,透过表象看本质。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研究靖国神社从创立、发展演变和现状的专题著作,以翔实的资料、图文并茂的方式揭示了靖国神社的特殊地位及其军国主义实质,揭穿了靖国神社欺骗国民、欺骗世人的一系列谎言。 《喋血会战》是根据凤凰卫视2004年热播的同名节目“喋血会战”改编,主要选编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参加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次大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常德保卫战、桂南会战、中原会战、滇缅远征军等等,以及有关战时的中国经济、民生、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本书通过绘声绘色的战争描写和400多幅图片——包括当年国民党政府调兵遣将的文献资料图片、战略分析图和照片,再现当年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的真实历史,对会战幸存人物——包括中方和日方——的大量采访,增加了全书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学者与战士 章开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988年章先生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发现其收藏的《贝德士文献》里面有一批日军占领南京时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原始档案。从此原本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章先生开始了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从耶鲁至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插图本)》忠实记录了十几年来章先生的研究心路以及与日本右翼势力进行奋力抗争的过程。 田中正俊既是一位亲历“二战”的日本老兵,也是一位有良知的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是日本国内对日本近代侵略战争历史反省最深刻、最具理论高度的学者和代表人物,被我国历史学家刘大年称为“固守真理者”。田中正俊著、罗福惠等译《战中战后:战争体验与日本的中国研究》就是田中先生从历史的高度深刻反省日本侵略战争的一部著作。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闻,研究日本战争责任、战后责任,谴责修改教科书,研究慰安妇问题和遗留化学武器问题;通过谈论历史学研究方法、近代日本与东亚殖民等,批驳“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等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历史的种种谬论。其研究历史尤其是东亚史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我国的史学工作者也很有启发。 我见证历史 《见证日本投降(插图本)》是黎秀石先生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采访英国太平洋舰队、缅甸战场、日本投降仪式、香港光复前后的新闻通讯及评论为基础,详述亲历目睹的日本投降的过程和对战争的思考。 黎先生是早期《大公报》的资深战地记者,也是目前仍在世的、曾登上密苏里号见证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的唯一中国记者,其采写的报道,是弥足珍贵的二战史料。在当时大部分国民仍处于封闭状态的情况下,作者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身份穿梭东西方,采访作为加害国的日本和同为受害国的东南亚国家和英美等国,所写下的文字不仅有对侵略战争的观察和控诉,更有极深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类福祉的关注。这使本书同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我们怎样纪念 每年我们都纪念抗日战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纪念才真有意义呢?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成为近年来中日关系的焦点,为此中日两国政府一再交涉,媒体屡发评论,民众反响强烈,国际舆论称之为困扰中日两国关系的“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吴广义研究员在《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一书中,认为解决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的标准是:①日本政府恪守对侵华战争认罪并认罚的有关国际条约和中日双边协定,并由国会通过决议将其确定为基本国策。②通过历史教科书等形式向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传达正确的战争历史,以史为鉴,根除再次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③在日本国内禁止为侵华战争历史翻案的活动,中止政要公开参拜靖国神社,撤销美化侵华战争历史的展览和纪念物。④主动地妥善处理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包括中日两国的领土争端、战争受害者赔偿等问题。只有日本政府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改弦更张,对侵华战争反省并认罪,并求得中国人民的宽宥,中日关系的这个“死结”才可以化解。 图: 《怀孕的“慰安妇”》,就是这张照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朴永心:“我就是那个可怜的女孩。” 远征军在腾冲之后俘获了18名的“慰安妇”。 “慰安妇”在上海接受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