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抗战中的上海新闻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09:10 东方网-文汇报

  ■文/陈进鹏

  从1931年的“九一八”、1932年的“一二八”、1937年的“七七”、“八一三”,到1945年抗战最后胜利,上海新闻界的爱国进步力量以报纸、期刊、广播为武器,同仇敌忾,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前不久的上海新闻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上,大家深情地回顾了新闻界前辈们在抗
日烽火中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英雄业绩。

  汇聚在抗日的旗帜下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救亡的号召,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展的全面抗战,上海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始终团结在爱国抗日的旗帜下,以血战到底的勇气,积极推进抗日爱国运动。

  1932年3月,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工作者进步团体——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记联”)在上海成立。成立大会上,通过了“记联”的《斗争纲领》、《开办国际新闻社传播革命消息》、《广泛建立工农通讯员》等项决议。国际新闻社主要向国外报道抗日救亡运动的消息,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此后,国新社成为“记联”的活动中心。上海记者公会也相继产生。这些团体为30年代初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发挥了有力的组织作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宣传抗日斗争,由上海书报杂志编辑界知名人士陈望道、顾执中、王芸生、樊仲云等50余人组织成立了上海编辑人协会,致电国民政府,要求“严饬前线各军不得退让,亟起全面抗战”。同时,有新闻界人士参与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宣告成立,统一领导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并创办《立报》、《国民》周刊、《新学识》半月刊、《救国周刊》等,开展救亡宣传工作。上海新闻界进步人士成为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夏衍、恽逸群、陆诒、羊枣等倡导发起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后在武汉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改称为记者学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在抗日战火中的上海诞生。她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和反对国民党新闻垄断的重要新闻团体。许多地区都相继成立了省市青记分会。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她的诞生之日,就是我们中国的记者节。

  抗日爱国报刊风起云涌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前后,上海抗日爱国报刊风起云涌,成为当时的一大亮点。新闻战士义愤填膺,上海成了全国抗日救国的宣传中心。面对国难家仇,许多报刊发表了多种形式的报道文章,揭露日寇侵略东北、进犯上海的罪恶行径。

  《申报》在1931年9月20日的要闻版上以大字标题报道了“九一八”这一严重事件,同时发表了《日军突然占领沈阳》的长篇时评,呼吁“外患当前,内争亟应泯灭,共赴国难,不可再豆箕自煎,陷民族于危难”。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申报》特出专刊,及时报道上海军民英勇抵抗的战况,还募集救国捐款,支援十九路军作战。《民国日报》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对日本浪人焚毁引翔港三友实业社事件作了详细报道,揭露了日本当局的险恶用心。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也坚持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同时做了大量发动群众抗日救亡的实际工作。在这期间,爱国报人还和进步作家联手发表宣言和声明。“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戈公振与巴金、陈望道等129人联合发表《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强烈抗议日军的暴行。1936年4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出版,坚持抗日救国立场,积极宣传抗日,直至1937年12月14日停刊。

  从“一二八”到“七七”事变前,上海先后出版有十多种晚报,其中如《大晚报》《大美晚报》等,都曾报道过抗日救亡的消息,社会影响较大。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在战火硝烟弥漫之际,上海爱国报人怀着满腔怒火,纷纷创办各类报刊,与上海军民一起抗击日寇侵略。

  8月19日,邹韬奋创办《抗战》三日刊,除他主持编务外,郭沫若、茅盾、巴金、金仲华、柯灵、胡愈之等也曾参加该刊编辑工作。《抗战》三日刊以政论、述评和战地通讯为主,每期必附有地图《战局一览》,用各种形式,及时系统地报道与分析抗战形势和国内外时局。

  8月24日,由刚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救亡的著名人士郭沫若任社长,夏衍、樊仲云任总编辑,巴金、王芸生、金仲华、茅盾、范长江、柯灵、夏衍、邹韬奋、曾虚白、顾执中等30位知名人士为编委会的《救亡日报》创刊。国民党军队西撤后,鉴于上海租界内人心浮动与惊慌,《救亡日报》及时发表了《加强我们对“持久战”的认识与“最后的信念”》一文,呼吁上海人民“坚定信念,积极继续我们的工作,加强我们的工作,完成我们的使命”。

  9月,施复亮主持的《文化战线》,章乃器、夏征农等主编的《前线》五日刊,柯灵主编的《民族呼声》,金仲华、郑振铎等主编的《世界知识》半月刊和《国民周刊》,以及《救亡漫画》、《烽火》等报刊相继创办。有10家小型报纸也联合出版了《战时日报》。

  上海的二十多家通讯社,不论官办的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还是民办的新声通讯社、大众通讯社、申时通讯社、大华通讯社等,都为抗日宣传作出了努力。

  上海各类广播电台也投入了抗战爱国的宣传鼓动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12月9日,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由夏衍、梅益、姜椿芳、于伶、林淡秋等负责编译的《译报》创刊,通过翻译外国报纸新闻的形式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阴谋,它是上海沦陷后,惟一由国人创办的日报。该报一连接到新闻检查所三次通知,强令送检,最后因印刷受到威胁,无法付印,出至12月20日(第12期)被迫停刊。紧接着,1938年1月21日,《每日译报》出版。编辑部组成人员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有梅益、姜椿芳、王任叔、恽逸群等。它的重要宣传内容,一是坚持全民抗战,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二是揭露与抨击日军侵华暴行和汉奸投降活动。该报出版的《译报周刊》还刊出《新四军特辑》,对这支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抗日队伍的战斗业绩作出了积极的评价。

  1938年1月25日,《文汇报》在成为“孤岛”的上海,由爱国人士严宝礼创办,徐铸成任主笔。同年12月,又创办《文汇报·晚刊》。《文汇报》的宣传方针,始终是坚持抗日救国,坚持民主正义。它诞生第一天,就在创刊号的头版头条位置上,以特大字号的标题刊载了一则郑州专电,报道了津浦线上我军两路包围日军的消息。据统计,该报头版头条报道,90%以上都是有关我国抗战的军事新闻。如台儿庄战役期间,3月19日至4月10日23天内,有22天将这场战役的报道作为头版头条,以满足上海人民渴求抗战信息的需要。

  4月2日,由刘述笙、恽逸群先后任总编辑的《导报》创刊。曾全文连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还报道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战绩。

  《译报》、《文汇报》、《导报》的言论和文章,旗帜鲜明,笔锋犀利,揭露日寇和汉奸的罪恶行径淋漓尽致,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舆论宣传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人民群众誉为“‘孤岛’的三枝花”。

  同月,由柳亚子主持、胡道静负责编辑工作的《通报》也出版了。

  9月10日,巴人(王任叔)等主编的《民族公论》月刊出版。

  10月10日,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办的《文献》创刊。它按月汇编各报刊发表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文章和图片,歌颂国共合作形势下的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事迹,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理论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9年4月止,租界内以抗日宣传为主旨的、以外商名义注册的各类报纸已达17种之多,总销量为20万份。同时,各类以抗日宣传为主旨的时事政治性刊物也纷纷创刊或复刊。

  上海风起云涌般的抗日报刊的崛起,吹响了全民抗战的号角,对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鼓舞群众,坚定抗日信心,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抗日新闻宣传史上值得永志的珍贵记录。

  范长江、孟秋江、陆诒……

  上海新闻界在抗日的炮火中,荟萃了全国新闻界的精英,他们中间有范长江、邹韬奋、恽逸群、孟秋江、陆诒、徐铸成、顾执中、李竹如、沙飞、俞创硕、冯英子……他们用手中的笔或相机作武器,动员民众、鼓舞士气,揭露敌人。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不顾个人安危,奔向抗击日寇侵略的最前线。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激烈战火中,时任《新闻报》记者的陆诒就深入闸北战地,现场采访。他的记者生涯就是在这战火中开始的。“七七”事变一发生,陆诒又奔赴宛平,直接采写了《卢沟桥前线》的战地通讯。之后,他又赴抗日战争激烈进行的太原前线。还先后采访过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保卫武汉战役。他采访过许多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抗日名将,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他也采访过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冯玉祥、李宗仁等。

  范长江是我们新闻界所最熟悉的。他在抗日的烽火中写成的《中国的西北角》,曾经七次再版,影响广及海内外。1937年11月8日也是他牵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

  孟秋江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既在《大公报》任职,又是上海《新闻报》的特约记者。那时,上海《大公报》上由范长江、孟秋江等所写的战地通讯,吸引了广大读者,激励了人们的爱国抗战斗志。秋江采写的《大战平型关》中有一句话:“记者的道德,即尊重国家民族的利益”,这成了中国新闻记者的行为准则。他还深入采写了八路军打击日寇的雁门关战斗、平遥战斗。哪里有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他就奔向那里。他写过江西、福建的抗日战斗,又到敌后根据地,采写那里军民齐上阵的战斗故事。

  夏衍同志有过这么一个评语:“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位出色的记者,这就是范长江、孟秋江和陆诒。”

  记者们深入抗日战场浴血奋战,编辑和报人们运用报纸的版面语汇和评论文字,组成一个强大的抗日爱国宣传阵地,显示了强大的威慑力量。恽逸群从“一二八”到“八一三”,先后主持了《立报》、《华美晨报》、《大美报》等多家抗日报刊的笔政,每天要写两三篇评论,它们尖锐地揭露了日寇的侵略阴谋和在沦陷区中执行“以华制华”、掠夺榨取中国人民的反动政策;他驳斥主张和侵略者“亲善”、“和平”的汉奸谬论;他分析持久抗战必然胜利的道理;他呼吁国民党在大敌当前时加强政治团结,批判为一党私利而搞磨擦、闹分裂的错误行为……这些评论,鼓舞和坚定了读者的抗日意志,提高了人们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上海《新民晚报》的前身《新民报》记者赵超构,在抗日战争后期,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赴延安采访43天,他的报道《延安一月》被周恩来同志比作中国记者采写的《西行漫记》。

  在那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上海新闻界的评论队伍可以说是空前强大,除了恽逸群等人,更有郭沫若、夏衍、王芸生、邹韬奋、梅益、柯灵、王任叔、姜椿芳等一大批著名的评论家。

  在腥风血雨中前赴后继

  上海新闻界为宣传抗日,顶住了种种压力,也遭到了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血腥迫害。不少新闻战士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新闻界人士没有被压倒,在“孤岛”时期,他们硬是支撑住了正义的旗帜。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就因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退让,1932年12月被当局强行查封。1935年11月,邹韬奋又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又被以“鼓吹民众武装抗日,攻击国民党政府外交政策”等“罪名”,勒令停刊。

  在《生活》周刊遭查封后,杜重远为使其“重生”,于1934年2月在沪创办《新生》周刊,继续为抗日救亡作宣传。1935年6月,因发表《闲话皇帝》一文,日本侵略者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藉口,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所谓“严重抗议”。当局由此将《新生》周刊封闭,杜重远也被判徒刑一年又两个月。

  同样,《申报》由于公开主张抗日,宣传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和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著名报人史量才于1934年11月遭特务暗杀。

  《文汇报》创刊后仅十几天,就于2月9日收到了日伪特务的恐吓信,要《文汇报》“改弦更张”。三天后,又有日本特务和汉奸收买的一个暴徒,闯进文汇报馆,将一颗手榴弹投向馆内,发行科职员陈桐轩被炸身亡,广告科职员萧岫卿和毕祉芬负伤。陈桐轩成为上海“孤岛”抗日新闻战线上殉难的第一人。以后又不断发生送注有毒液的水果,投递已经腐烂的人的手臂,以及发恐吓信等事件,但都遭到《文汇报》同人的坚决反击。鼓舞抗日斗志的社论、短评,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及正面战场浴血奋战的消息,仍一篇又一篇出现在版面上。《文汇报》同人用坚决宣传抗战的实际行动,来回答敌人的恫吓。

  这类投弹破坏的事件,在其他报刊也有发生,如《华美晚报》的发行人密尔士的办公室、《大美晚报》编辑袁伦仁寓所,也都遭到过投弹破坏。

  在《文汇报》遭受日本特务和汉奸的炸弹和恐吓威胁后,《每日译报》、《申报》、《大美晚报》都遭暴徒袭击,捣毁。1938年1月至5月,不到半年时间,这类卑劣行径前后达八次之多。1940年7月,汪精卫傀儡政府发表对上海83名抗日爱国人士的通缉令,其中列名于上的上海新闻工作者就有49人,如《申报》的马荫良、伍特公、胡仲持、瞿绍伊、张叔通、张一萍、赵君豪,《文汇报》的高季琳(柯灵),《世界知识》的金仲华,《新闻报》的汪仲苇、顾执中、王人路、倪兰深、徐耻痕,《大美晚报》和《大美报》(《大美晚报》增出的日刊)的张似旭、程振章、吴中一、张志韩等。

  惨遭日本特务和汉奸枪杀的有《大美晚报》的张似旭、程振章、朱惺公、李骏英,《申报》的金华亭,《新闻报》的倪兰深,大光通讯社的邵虚白等。瞿绍伊、顾执中遭枪击受伤,金学成、钱纳水、唐焕栋、严独鹤等遭绑架和逮捕。

  对于日伪势力的残酷迫害,上海的爱国报人显示了铁骨铮铮、临危不惧的大无畏气概,在腥风血雨中坚决进行了反迫害的斗争。《文汇报》在炸弹事件发生后,立即披露事件真相,发表社论《在本报遭暴徒袭击之后》,并在《悼本报同人陈桐轩先生》的文章中庄严宣告:“本报始终抱定一贯之政策,不受任何方面之威胁与恐吓,以尽报人之天职,决不因陈君之死,而变更本报之宗旨及信条”。

  《每日译报》面对日伪特务的破坏、造谣阴谋,同样是将其罪恶行径公诸于世,从而赢得了社会的支持。

  1939年8月1日,汪伪特务以手枪、炸弹和恐吓信,威吓《中美日报》,要它必须在这天停刊。但该报不仅照常出版,还发表社论《恐吓与正义》称:“本报自遭袭击并恐吓以后,不但不为威胁利诱所动,反而益深团结奋勉之念”。

  1939年8月30日,《大美晚报》副刊编辑朱惺公遭到汪伪特务狙击,当场遇难。该报刊登致汪精卫的公开信,要他对这一惨案公开表态,这使汪精卫十分狼狈。

  无畏的新闻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促使新闻从业人员更加觉醒,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继续战斗。更多的上海新闻界人士走向了全国,有的到抗日前线采访,有的直接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投身于更广泛更深入的抗日宣传,在夺取抗战胜利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国新闻界的前辈们在抗战中的业绩将永存史册。他们所留下的珍贵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我们,兢兢业业地做一个新时代的新闻战士。

  1938年1月25日,《文汇报》在成为“孤岛”的上海创刊。它诞生第一天,在创刊号头版头条位置上,就以特大字号标题刊载了一则郑州专电,报道了津浦线上我军两路包围日军的消息。据统计,当时《文汇报》的头版头条报道,90%以上是有关我国抗日战场的新闻。如台儿庄战役期间,3月19日至4月10日23天内,有22天将这场战役的报道作为头版头条。

  《文汇报》《导报》《华美晨报》均是上海“孤岛”时期敢于宣传抗日救国的中文报纸。摄于1938年5月新华社发

  《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右一)和《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右三)在抗日前线采访

  国难当头,上海爱国报刊奋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

  

抗战中的上海新闻界
抗战中的上海新闻界
抗战中的上海新闻界
抗战中的上海新闻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