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上海会议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09:24 法制日报
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上海会议开幕

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上海会议开幕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上海会议开幕

  肖扬在“法律、法治与法院”专题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
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上海会议开幕
图为大会会场。

  本网记者 倪晓 摄

  本网上海9月8日电记者倪晓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上海会议今天下午2点30分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首席大法官肖扬出席开幕式,并在随后举行的“法律、法治与法院”专题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发言全文见四版)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开幕式上致辞,向出席大会的各国贵宾表示热烈欢迎。世界法学家协会主席瓦勒里奇·耶夫道奇莫夫在致
辞中感谢东道主的周到安排。他说,在北京,我们的研讨会和模拟法庭活动都十分成功,相信这种成功在上海会区会得以延续。

  中外七百多名大会代表以及上海市司法界、法律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

  世界法学家协会第一副主席格林伯格主持了今天的开幕式。

  在随后举行的“法律、法治与法院”专题研讨会上,肖扬说,“法律、法治与法院”,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常新的话题,是法律界和司法界一个永恒的话题。毫无疑问,法律的神圣、法治的理想、司法的作用,成就了我们这个星球井然有序的生活。可以说,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法律都成了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最具权威的部分,法治都成了一个国家中人民最向往的理想,而司法则是一个国家权力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部分。

  肖扬表示,法律体系是否健全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重要标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中国已经形成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了七个方面: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

  肖扬表示,法治以维护公民权利为宗旨,以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为要义。法治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中国,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法院通过刑事审判,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无罪的公民不受刑事追究;通过民事审判,平等保护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通过行政审判,保障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的非法侵害,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中国的法律、法治与法院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

  (2005年9月8日)

  尊敬的各位首席大法官、大法官,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来自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席大法官、大法官,会聚中国上海,就“法律、法治与法院”的主题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无疑是全球司法界的一件盛事。

  “法律、法治与法院”,这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常新的话题,是法律界和司法界一个永恒的话题。毫无疑问,法律的神圣、法治的理想、司法的作用,成就了我们这个星球井然有序的生活。可以说,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法律都成了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最具权威的部分,法治都成了一个国家中人民最向往的理想,而司法则是一个国家权力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今天,我想结合这个主题,给诸位介绍一下中国的情况。

  一、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及其当代特点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法治却与我们擦肩而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德治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而法治文化则相当贫乏。

  封建时代轻视法律的传统,加上战争、内乱,政制变化和政权更替,中国的法律制度难以延续,影响所及,至为深远。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法律制度仍然不健全。中国虽然在1954年就制定了宪法,但却因为“文革”等因素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刑法、民商法、经济法,也没有诉讼法。这在世人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而在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竟然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告别“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人总结了历史的惨痛教训,悟出了法治的重要。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一语道破了法治的真谛。

  1978年12月,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不久,中国一举通过了多部重要法律。这些法律的公布,标志着中国大规模法制建设的开始,中国人看到了实行法治的希望。20多年中,中国制定了新宪法和400多部法律,800多部行政法规,各类法律机构和制度不断完善,为实行法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法制建设必须反映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制定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并对涉及外国投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等进行了重大修改,使国内法律同世贸组织规则相衔接,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供了充分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法律因时而变。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必须突出法律的原则和精神;而在社会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则有必要追求法律条文的极度严密。中国的法制建设正是走着这样一条由简单到成熟、循序渐进的发展之路,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中寻求有机的平衡。同时,法律也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相对稳定的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必须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中国现行宪法和法律都作过重大修改,有的经过多次修正。可以说,“与时俱进”,是中国20多年法治历程的经验总结。

  二、关于中国的法律体系问题

  法律体系是否健全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重要标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中国已经形成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了七个方面: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是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行使的根本依据。1982年制定的中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宪法,经过几次修正,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私有经济和私有财产保护的原则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等,使宪法进一步融入了现代法治精神。

  2、民商法是市场经济的法律形式。在多年实施民法通则的基础上,中国全国人大正在加紧制定统一的民法典,目前作为民法典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权法》草案正在审议中。在商法领域,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制定了证券法、票据法等一系列商事法律,这些法律的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

  3、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这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一定意义上,法治就是规范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的行使。中国从“依政策行政”到“依法行政”,标志着中国法治的巨大进步。中国已经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等法律,目前正在制定行政强制法等一批行政管理法。

  4、经济法是通过国家适度干预经济维护和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中国在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宏观调控方面都逐步实现了法制化。中国目前正在积极制定反垄断法、反倾销和补贴法等,进一步完善国家调控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

  5、社会法是保障劳动者以及失业、丧失劳动能力者等弱势群体利益的法律。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市场的客观规律。但是社会必须和谐、协调和进步,既要效率、又要公平,既要发展,又要稳定。因此,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意社会保障事业的进步,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6、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的适用涉及人的生命权、人身自由权等基本人权,也涉及财产、名誉等公民的切身利益。1997年中国修改后的刑法明确了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等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原则。

  7、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意义重大。可以说,法治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就是“程序之治”。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中国由过去的“重实体轻程序”,到“实体与程序并重”,直至今天尤其突出程序的价值。目前,中国的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已经齐备,形成了完整的诉讼程序法律体系。

  三、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有法律不一定有法治。如果没有民主作为支撑和目标,这种法律就不可能成为现代意义上法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早有“以法治国”的主张。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主既不健全,法律又不发达,法治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可是,这个梦想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逐步变成了现实。1996年,中国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广大人民的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有机结合,就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虽然没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而是加强“法律制度”意义上的法制建设。但是,由于把法制与民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制是民主基础上的法制,民主是法制保障下的民主。因此,民主与法制的有机结合,就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完全吻合。

  2、“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方针,标志着中国法治的全面运行。法治的实现除了取决于法律制度的建立,更取决于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运行状况。中国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方面,全面地概括了法治的基本特征。

  “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础。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至今,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法治的关键。中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单位和所有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依法问题上,别无例外。“执法必严”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只要法是“良法”,那么执法越严格,民主的意志就越能得到实现。“违法必究”是法治的最终保障。违法而不追究,法律必将失去权威和人们的信仰,也必将鼓励违法,最终使法律形同虚设。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表明了中国实行法治的坚定信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法治原则,中国也不例外。中国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治原则的昭示,表明了中国坚决反对特权,坚定实行法治的决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也出现过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但是只要构成犯罪的,不管是什么人,一律依法惩处,维护了法治的严肃性。

  四、关于中国法院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法治以维护公民权利为宗旨,以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为要义。法治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中国,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通过刑事审判,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无罪的公民不受刑事追究。中国坚持“全面的人权观”,司法既要保护多数人的人权,也保护少数人的人权,既保护守法公民的人权,也保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应有的权利。

  中国法院在刑事审判实践中,严格贯彻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以及无罪推定等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基本原则,既坚决惩罚犯罪,以维护社会秩序,又坚决保障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在刑事庭审方式改革中,中国法院改变过去的职权主义的审判方式,采用更加符合民主和平等精神的“诉辩式”审判方式,让被告人充分行使诉权;对于未成年被告人和可能被判处重刑特别是死刑的被告人,中国实行法律援助制度,为被告人指定律师辩护;开展清理超审限刑事案件的活动,防止审判的过分拖延,保证刑事被告人及时得到公正判决;进行刑事审判程序改革,使刑事判决做到慎之又慎,防止发生冤案、错案,使每一个判决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通过民事审判,平等保护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法治意味着不仅要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要维护公民的各项民事权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商事纠纷大量涌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法院每年审理的民事案件是50多万件,而现在则达到500多万件,增长了10倍以上。在案件类型上,除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传统民事纠纷外,各类合同纠纷、侵权损害赔偿纠纷、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断增多。

  在民事审判中,中国法院坚决贯彻平等保护原则,致力于依法维护当事人的权利。不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律平等对待,坚决反对司法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狭隘民族保护主义。为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上的平等,中国还积极实行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

  3、通过行政审判,保障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的非法侵害,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行政诉讼是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晴雨表。在一个曾经是“官本位”盛行的国家,实行行政诉讼制度,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民告官”,说明了中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巨大进步。

  中国的行政审判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公民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大幅度增长。面对案件的上升,中国法院坚持依法独立、公正审判的原则,坚决反对“官官相护”的封建传统,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中国还通过审判国家赔偿案件,对受到公共权力侵害的公民实行国家赔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法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只有法治才能使每一个人平等享受应有的权利。当然,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法治的发展进程并不平衡。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自愿、自由和自主的选择。人类正从自己血与火的历史中吸取教益,逐步走向成熟。当然,直到今天,法治仍然是一个全人类不断接近的理想。此时,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的一句万古流传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深信,不论道路多么崎岖,法治之光必将灿烂辉煌,照耀人类在未来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 郑剑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