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宣纸生产工艺泄密国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10:37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宣纸是中华艺林中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郭沫若曾赞誉: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先后发表了宣纸生产技艺已经完全泄密的文章。带着疑问,9月8日,记者来到宣纸的发源地泾县,了解到某些国家通过刺探仿制出来的宣纸只是做到了“形似”,但终究不能达到“神同”。

  英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之例

  据宣纸研究专家曹天生先生著述《中国宣纸史》中记载,大约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至今,一些国家的情报人员特别是经济情报人员,相继对我国的宣纸产地进行探访,千方百计地搜集我国宣纸生产技艺的情报,仿制宣纸,以达到获取高额经济利益的目的。外人盗探我国宣纸制作技术的活动自19世纪中叶起持续不断,据《中国宣纸史》记载,有案可查、见诸文字史料的有以下几次:英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之例。清光绪三年(1877年)4月1日,根据中英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芜湖海关正式开关。开关不久,芜湖海关派出情报人员到泾县打探宣纸的制作过程,并将配料方法和制作全过程作为科技机密情报,呈报给总税务司赫德。

  日本人曾化装潜入泾县

  光绪九年(1883年),一位名叫木酋原陈政的日本人,曾化装潜入泾县探查宣纸制作技艺,回国后写成《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本世纪初,有一名名叫内山弥左当门的日本人,他当时在中国南京,距安徽各产纸境较近。他多次深入产纸地区,特别是泾县宣纸原产地小岭,偷盗宣纸生产情报。回国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写了一篇名为《中国制纸法》的文章,分别就宣纸产地、造纸用水、宣纸纸质、宣纸用途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随后,日本国又有人来到泾县,费尽心机地在泾县宣纸产地弄了一些青檀树枝,请植物系教授鉴定,但因日本不产此树,因此鉴别不出该树枝是何种何属,只得告罢。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利用侵略中国的机会,多次派遣特务深入皖南,搜集了一些泾县的青檀树籽,运回日本精心种植,因气候、土质等条件不尽相同,所以,生长出来的檀皮质量低劣,用之制造不出高质量的宣纸,润墨性差。

  打歪主意的“工业考察团”

  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人无法进入宣纸产区对宣纸技艺进行窃取,有关国家只能在我国内地和香港等地购买我国的宣纸,然后用现代科学手段化验出了宣纸所含的各种成分,许多公司竞相仿制。到70年代末,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某些国家为了能制造出真正的宣纸,加大了对宣纸情报的搜集力度,他们采用了多种手法,千方百计地套取有关信息和资料。非但如此,他们还处心积虑地企图深入宣纸产地直接获取第一手情报,如某国就曾于1986年派了一个“造纸工业考察团”前往安徽泾县有关厂家参观考察,其中有人顺手牵羊地“牵”走了一些生产原料,带回国反复研究,用各种成分配比,意欲造出宣纸真纸。

  外国仿制宣纸只是“形似”

  宣纸生产技艺到底有没有泄密?据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有些外国人虽然早就觊觎我国的宣纸技艺,仿制宣纸,但从未制出真正的宣纸。曹天生先生认为,究其缘由,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说,那就是:橘逾淮为枳。外国人生产出来的宣纸,由于无法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因而无法与中国的宣纸相媲美,充其量只能是仿制。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宣纸自我保护的三道屏障。天时,是指宣纸需要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中生产出来才能使其质量达到最佳;地利,是指宣纸的生产需要有特定物质含量的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等,只有这些特定的各种资源条件充分满足,才能使宣纸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佳;人和,是指宣纸的生产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专门工人去操作。在宣纸生产工序中,大部分操作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气候屏障,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原料屏障,即原料、药料和水,这是外国人不可能盗走的;技术屏障,即手工操作的微妙。·徐从建张捷·(来源:合肥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