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楹联艺术遭遇尴尬 中秋习俗民间很难见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09:1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常州九月十六日电 题: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楹联艺术文化?

  作者 彭炜 唐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将临,节日的氛围笼罩着整个华夏大地,唐代王维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也在这特定的时日发酵着人们所要表
达的特定情感。然而,就在特殊的日子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秋在十五月圆的映衬下似乎显得有点孤单,只剩这唯一的形象“代言人”——月饼。而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员的楹联艺术也正面临着尴尬的境遇,中秋佳节赏月、饮酒、赋诗、对联的民间习俗已很难见到。

  楹联,俗称对联,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特色文化,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独特精华之一,有着“诗中诗”的美誉。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州,自古就有“诗国”之称,楹联文化积淀非常丰富,盛行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张琦是当时楹联作者中的佼佼者;民国时期,作品在中国大赛上屡获大奖的胡君复、施凯泽、伍受真等更是声名远播的楹联大家。

  在一批杰出楹联家们的广泛影响下,楹联艺术深入民间,为百姓广为流传。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龚自珍曾以“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当匹俦”感叹常州府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楹联在以名人故居著称的古常州所扮演的奇葩角色。

  然而,楹联艺术历经沧桑,曾遭到严重的破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老一辈楹联工作者的搜集、抢救下,楹联艺术才又走进人们的视线。二○○一年常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楹联委员会成立;二○○五年七月十三日,常州荣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楹联艺术似乎又重现昔日的辉煌,但现实却令人悲哀。

  “您知道楹联吗?”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面对记者的问题很自信地说:“银联当然知道,不就是

银行卡上的那个银联嘛。”听到如此有“创新”的答案,记者愕然了。

  记者就此现象访问了常州民艺家协会主席韦中权,他一脸无奈地感慨,虽然常州获“中国楹联城市”称号,但并未在老百姓中真正引起共鸣。老百姓对对联的青睐也只限于特定的日子,而没有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使这个艺术奇葩所具有的文化氛围深入人心。

  楹联委员会谢孝宠主任告诉记者,在常州获“中国楹联城市”前夕,楹联委员们曾免费为市区商场、店铺写对联,但却遭到了不少商家的拒绝。记者也在颇具人气的江南人家论坛上发现一篇“最近大街上突然冒出许多对联来”的帖子,很多跟帖网民对楹联的漠视程度令人心惊。可见,没有百姓的参与、共鸣,再好的楹联也只是空中楼阁。

  拿什么拯救你,挥着翅膀的中国楹联艺术文化?当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处于快节奏的紧张工作下的人们如何接受艺术的熏陶;当历史文化痕迹在逐渐褪离人们的视线,楹联如何成为融艺术与生活、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古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深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