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报人及其子女故地寻根 追寻着60年前的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09:54 胶东在线

  胶东在线消息 60年一甲子。当年热血青年,如今已华发满头。昨日上午,烟台日报创刊初期的老报人及其子女等7人,沿着60年前的足迹,一步一步寻访了烟台日报社旧址,追寻着60年前的历史。

  上午9时10分,在烟台日报专刊部主任孙为刚的陪同下,报社第一任社长于大申之子、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创刊初期记者于逢源
夫妇,创刊初期电台译电员、离休干部张克群,创刊初期副总编辑宋兹心之子李晓群,创刊号报头字题写者之女鲁少苓,老报人谢丁之女谢小慧等7人,首先来到烟台山下的履信街3号。

  “这就是烟台日报的创刊地。”孙为刚指着烟台山下邮政局房后的一片绿地向老报人介绍道。“找不见老地方了,当年的报社是座二层小楼。”提起当年烟台日报创刊时期的情形,于逢源老人眼里闪现着光彩。他激动地说,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房子,但站在这里,当年的一幕一幕好像又重现在了眼前。“痕迹没有了,但是报社的根在这里!”专程从青岛赶来的李晓群说,“今年88岁高龄的母亲因身体原因不能前来,今天替她来看一眼母亲60年前的‘家’,她老人家知道后一定会很高兴。”

  告别履信街,大伙儿又来到了位于虹口路的烟台工人疗养院大院内。听说当年的办公楼现在还在,已经81岁高龄的于逢源老人疾步上前,抚摸着已被粉刷了的一栋三层日式建筑,于老拉着68岁的报社第一任社长于大申之子于友先的手说:“当年,大申社长每天就是在这门口等着我们采访回来呢!”于老告诉大家,有时记者们在外写稿子到点没回来,大申社长就坐在这里等,一有人回来,当场听稿子、改稿子,当场拍板,当场就定好了稿。说到这里,于老不禁感慨万千。

  上午10时47分,冒着蒙蒙细雨,老报人一行驱车百里来到了乳山市午极镇石字岘村。1947年9月下旬,因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报社大部分工作人员撤离烟台市区,转移到位于深山沟里的石字岘村,分散到各农户家继续出报。在位于村中央的一处屋檐已经掉了一角的老屋子前,孙为刚介绍道:“这就是当年报社开会的旧址。”60年后重返故地,这些曾经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办报的老报人紧紧地抱在一起,纷纷合影留念。时任报社电台译电员的张克臣老人说,他永远记得1948年1月22日这天,于大申社长给报社全体人员作总结报告。

  “60年弹指一挥间,原来的老报人如今健在的屈指可数。”感受着老一辈办报的艰辛,于友先眼含热泪,“《烟台日报》的老报人们发扬革命和抗战的游击办报精神,胜利地完成了历史任务。这种血与火中锤炼出的优良品质,希望能在后人中很好地传承。”最后,应本报记者请求,于友先欣然为本报年轻一代题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夏红)责任编辑:时鑫(来源:烟台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