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当前改革的聚焦点:政府的双重身份与双重功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8:51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 按经济学理论讲,政府作为政治实体承担者,其履行的职能是“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消费的需求。除了国防、外交、公安、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政治性公共服务外,也具有经济性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有:一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等);二是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三是实施宏观经济调节(由中央政府而不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四是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般福利设施。总之,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就是替各行各业的企业,营造一个稳定、公平、有序、有效的投资
环境和经营环境。政府的这种经济职能应概括为“经济性公共服务”职能,政府不涉足赢利性的一般企业,只经营公益性或非赢利性的甚至福利性的企业或事业,实施政策性经营(包括政策性银行),而这一切活动的经费全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因此,经济学常把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的作用,分别描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或“政府充当竞赛场上的裁判员,企业充当运动员。”所谓“搭台”或充当“裁判员”,其职能只限于提供“公共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全社会的企业与公众。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不同,政府不仅只是政治实体,而且还受国家委托履行经济实体的职能,拥有大批国有企业。国家所有制企业,实际是政府所有制企业。政府一身兼有“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的两重身份,同时履行两种不同职能,使得政府既不能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者,也不能成为国有资产的有效的“所有者”。

  (一)双重身份使政府不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由于兼有两种身份,各地政府不仅为本地区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而且热衷于投资于竞争性行业,都在本地区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国有经济实体网(有人称“板块”)。各地政府都运用手中掌握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大兴建立各种“基地”(如“制造业基地”、“生化工业基地”“重化、石化基地”等)、“园区”(如高科技园区、“工业开发区”等)之风,重复建设、地方保护、诸候经济便到处可见。以汽车工业为例,几乎每个省都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不少省市政府利用“经济实体”身份进入这一竞争性行业之后,又利用“政治实体”的身份搞“地方保护”,如某省有关部门曾下达文件,规定本省各级党政机关必须购本省出产的某品牌汽车,否则公安部门不给办牌照,社控部门不给办手续。不少省市政府还垄断经营出租车,既不许民营企业经营,也不许出租司机私人买车自营,为的是让本省市出租车必须使本地出产或组装的汽车。这种做法既损害了出租车司机的经济利益,又损害了广大消费者。龙永图同志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大声疾呼打破“诸候经济”与“地方保护”,批评各地关卡林立,出省俨如“出国门”,破坏了全国统一市场,更不符合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同志将这类“诸侯经济”、“地方保护”归咎于“省区行政区划”,我认为关键并不在此,而在于我们实行的是政府“经济实体”和“政治实体”双重身份相结合的体制。西方国家的政府仅致力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涉足竞争性企业,以极大热情欢迎国外和外地投资者来本地投资,以期扩大本地就业、税收以及带动本地经济,故能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型”职能;可是我国各级政府同时具有双重身份,作为国有企业的“老总”就自然为自己企业的利益着想而不惜搞“垄断”、“保护”,甚至为追求“政绩”而大搞“政绩工程”、重复建设,从而破坏市场秩序,浪费公共资源,无法真正履行“公共服务型”职能。

  (二)双重身份使得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经常错位,要么所有者“缺位”,要么政府越俎代疱

  中国改革实践中找到了很有特色的国企改革道路,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90年代,为了解决国企“产权清晰”问题,在“政企分开”、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作了巨大努力。一些行业的主管部门已改为全国性行业总公司和大型国有控股公司;另一些主管部门改为行业性协会。可是,国有大公司的人事权、投资权、收益支配权等主要权力,仍由中央几个部门分别掌管。这就造成两种局面:一是国企的各种主要权力,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可是谁也不对国企的经营及盈亏负责,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却“缺位”,给“内部人控制”留下空隙,也无人对国有企业资产流失“负责”;二是国企在某些重大决策上仍处于无权地位,政府部门对企业干预过多,甚至“越俎代疱”,一些重要企业的重大决策仍是政府政务会议的主要议题,究其实,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实际上充当了国企的真正“董事长”或“总经理”。“国资委”成立后,“政企不分”、“政经不分”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中央、地方掌管的大中企业的人事、投资等重大决策权,仍掌握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手上,其结果是有效的公司治理机构难以建立和健全。

  (三)双重身份使得政府的不同职能相互打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经济过热,几乎每次“过热”都是由于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冲动引发的。各地政府由于具有“双重身份”,利用软约束的财政资金盲目扩大投资,往往引发经济过热。要平抑这种主要由非经济因素引发的投资热,仅依靠经济手段(如利率)进行宏观调控并不见效,往往不得不借助于行政手段。最近这次宏观调控中使用了不少行政手段,如中央有关部门去年曾责令取消和停止各种“开发区”、“科技园”项目两千多个,同时加强对土地批租的管理。在这次投资热中,虽然民营企业投资表现相当活跃,但也应看到,有些“民企”后面有来自地方政府的巨大支撑。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从行政层面上看是中央和地方冲撞,但从经济整体上看,却看到政府两种身份的冲突,作为“经济实体”的政府热衷于投资冲动,作为“政治实体”的政府却执意调控,同是一个政府,却身兼有两重身份,两手各执一职,相互扭打。

  政府兼有“政治实体”、“经济实体”的双重身份与职能,还扭曲了我国的股市和房市。我国股市从一开始就是在政府保驾下由国企所垄断,还“包装上市”,只着眼于融资(“圈钱”)而不重视建立公司治理机构,长期靠“隐性政府担保”运行,不少地方政府把公司上市当成发展地方经济的平台,甚至政府也变成证券市场的利益主体之一。房市也一样。许多地方政府把房地产视为地方经济的主要来源,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商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利益集团。结果政府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的矛盾,在最近这次宏观调控中表现得很突出。作为政治实体的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以鼓励股市活跃、抑制房市泡沫,可惜股市依然低迷,房价依然居高不下,于是,在出现市嘲失灵”的同时,也出现政府的作用“失灵”。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失灵”,这是我国经济中所特有的怪现象,反映政府作为“政治实体”和作为“经济实体”的两种职能相互冲撞,根源在于政府一身同时兼有“双重身份”上。

  其实,政府的这种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双重身份于一身的体制,是我国建国初期时从前苏联那里学来的,这种体制最适合也最需要的是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甚至可以讲,这种集双重身份于政府一身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制度的源头。在那时,“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二者合为一体,要求经济从属于政治,经济活动中经营性原则(即“成本—收益”原则)被非经营性的财政原则(即“无偿征收、无偿拨付”原则)所取代,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被计划化和行政手段所扼杀和取代。结果,在企业层面,由于企业没有自主权和自我约束机制,出现“投资饥饿症”;而在国民经济层面,出现“诸侯经济”和中央与地方博弈,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叫、一叫就放”的恶性循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企分开、政经分开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政府一身兼有双重身份与双重职能的问题尚未最后解决,当今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热”和“地方分割”,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饥饿症”、“诸侯经济”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当前金融市场扭曲,也源出自传统体制的“政企合一”。国企改革进入更深一层的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应是政府本身的定位与职能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政府一身兼有双重身份与双重职能。只有把作为“经济实体”的身份与职能从政府身上分离出去,政府才能充分履行“政治实体”的身份与职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