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洋工”奔小康——新县培育涉外劳务纪略(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04:30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家盖洋房,四年五年办工厂。” ——新县民谣

  新县劳务输出最大的特色,一开始就是政府“领着农民找工作”,现在发展到群众自觉学习、有序输出,而不像其他地方,多是先由群众自发外出,然后才是政府规范和组织。——新县县委书记詹玉锋

  “日子比小康还小康”

  来到革命老区新县,走进一个村庄或者一家农户,常会听到村民们在谈论一个共同话题:出国。

  出国,过去对大别山深山区的贫困农民来说,曾经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如今,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只是更关心去新加坡或是韩国?去欧洲或是美洲?……

  9月的一天,在代咀乡代咀村,当陪同我们采访的县对外劳务局副局长黄庆同敲开柳秀英家的门时,这位68岁的老太太抬起头,十分关切地问:“又招人呢?这回去哪国?”老太太是当地出国“大户”,8个孩子中有5个都在国外。过年时,每人都能往家汇五六万元。

  新集镇捌棚村的肖显桂,则用丈夫从国外汇来的钱款,在县城最繁华的中心地带购置了5间门面房,一年下来光房租就收入100多万元。“她那日子,过得比小康还小康!”村民们这么评价肖显桂家。

  (旁白:新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直到1983年还有“三不过一”的说法:全县GDP不到1个亿;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100元。而2004年,全县GDP达到23.42亿元,财政收入5045万元。农民的收入更是“打着滚往上翻”,人均收入为256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我省每外派5人就有1个新县人

  与其困在家里受穷,不如出去闯闯。

  1984年,新县成立劳务输出公司,开始组织农民走出大山。他们在面向国内开展劳务输出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国外劳务市场,并开始组织农民有序输出。

  正是因为较早地实行“组织输出”,新县的涉外劳务输出规模才逐渐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并形成了特色品牌。

  新县是个30多万人的小县,但在涉外劳务上,却有着许多“全省第一”乃至“全国第一”。

  县长杨明忠介绍,新县是全省外派劳务人数最多的县,也是全省劳务创汇最多的县。目前,新县常年在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务工者有3000多人,业务涉及建筑、船工、厨师、农工、园林、机械等十多个行业。年创外汇2000多万美元,

  “全省外派劳务人员中每5个人就有一个是新县人!”县委宣传部长霍豫新说。

  (旁白:外派新加坡的中国劳务工中,新县人位居全国第一,占我省输出该国劳务人员的80%;在日本,有100多家企业专门招用新县人,占全省输出该国劳务工的70%;在韩国,新县人占到全省输出该国劳务人员的95%。)

  挣钱又争脸

  “新县最初输出的劳务工只能说是干体力的‘劳工’,现在我们以输出技术人才为主,经培训送出去的农民‘技工’收入也高。”县对外劳务局局长李太福说。

  新县外出务工人员“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不违约、不跳槽”,深受国外用工者的欢迎。

  新集镇捌棚村农民康传胜,去新加坡务工10年中,两度被用工方要求续聘,还从县里带出了300多个农民弟兄。现在他已经从普通工人提升到项目主管,管理着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400多名工人。“现在挣钱是小事,我管理着那么多外国工人,我不能给祖国、给家乡丢脸呀!”康传胜说。

  在很多出国务工者眼中,“换脑子”、“找路子”比“挣票子”似乎更重要。

  王焱,1996年出国前是八里陂镇农民。在日本务工期间潜心学习日语,2001年回国前通过了日本组织的日语水平考试,达到一级水平。一些公司找到她当翻译,月薪上万元,她都婉言谢绝,而是回到送她出去的新县劳务输出培训中心当教师,教学员日语。

  “出去不都是为挣钱,主要是开阔眼界,学习技术,好回家乡发展。”王焱说,“我现在教课拿一千六的月薪,但不后悔!”

  (旁白:漂洋过海的新县农民有80%回国后进入城镇,兴办起建筑建材、餐饮服务、旅游开发等产业,又吸纳更多农民就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新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1996年的全省第111位攀升到第57位。)②10

  本报记者田宜龙责任编辑:李胜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