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女麻醉师:游刃于点滴之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10:01 温州都市报
  手术室里,她们是幕后英雄;手术室外,她们是除痛天使;在她们手下,一毫升的差别都有可能给病人带来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女麻醉师:游刃于点滴之间2005年09月25日
女麻醉师:游刃于点滴之间(图)
吴艳琴在手术中调试麻醉剂。陈侄辉摄

  这是一双灵巧的手:它的动作快速沉稳。它先用力将手术台上的病人小心侧翻过去,纤细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起了青筋,接着给病人背部消毒、铺上无菌巾、往针管内抽麻醉药水。这一系列的动作流畅、优美。

  关键时刻到了。这双手更加沉着地放在病人脊柱上,左手大拇指试探性地轻压一下,确定了穿刺点,右手毫不迟疑地注射进麻醉药物,让穿刺点附近先局部麻醉。随后,右手又换上了一根长约10厘米的穿刺针,右手用力、左手辅助,几秒之间,穿刺针精确地扎入了病人的硬膜外腔。没有停歇,这双手忙碌地将导管通过穿刺针连接到病人体内,再把穿刺针拔下。这样,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才能够通过导管持续进入病人体内,维持病人无痛状态。

  麻醉药很快起作用,病人下半身逐渐没有了知觉,手术可以开始了。这双手继续在严格地控制麻醉药的剂量。

  这双手的主人叫吴艳琴,43岁,市三医麻醉科的副主任。今年是她成为麻醉医师的第21个年头。

  全程监控,为手术护航

  9月21日上午7时45分,吴艳琴开始为这天的第一个手术作准备。病人是一位得了肾结石的中年男子,第一次做手术,他很紧张。吴艳琴一边和他聊天,一边为他实施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即通常所说的半身麻醉)。手术已经开始了,病人还是紧张,上身有些控制不住地发抖,这对手术不利。吴艳琴当机立断给病人注射了适量的镇静药,病人放松地睡着了。吴艳琴仔细观察着仪器上显示的病人血压、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各项生命体征。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必须时时刻刻关注病人的生命状况,该用什么药、用多少、手术能不能继续,基本上是麻醉医师说了算。”吴艳琴解释说,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救命的”这一说法。

  全程监控在全身麻醉的手术中尤为重要。因为病人在全麻状态下自主呼吸依靠呼吸机控制,心跳变慢血压会波动,任何一方面出现差错就有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有一次,手术室里送来了一个60多岁的老太婆,因车祸全身多处受伤。实施全身麻醉后,吴艳琴发现病人血压直线下降,情况危急!她立刻实行胸外按压急救,却发现病人肋骨都已经撞碎。吴艳琴马上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注射升压药,几番抢救总算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每个麻醉医师必须要懂得复苏抢救技术,这对女性而言,绝对是体力活,尤其是胸外按压,力气小点的根本做不了。”吴艳琴的同事许宗女每觉得,麻醉医师这个行业很辛苦,在北京等大城市的医院里,麻醉医师必须在其他科室轮转5年才能正式上岗。他们每场手术站到底,腰肩都站僵硬了。

  每点每滴,都非常重要

  尽管辛苦,吴艳琴却在这个行业里干了20多年。1984年,她从护士学校毕业,被送到福建学习麻醉技术。麻醉医生在当时还不是很受重视,有几位被选上的护士都不愿意去。

  吴艳琴在福建学习了一年回来后,就开始实战操作了,结果第一次独立实施麻醉,就差点出了问题。

  那次是为一位要做肠胃方面手术的病人实施麻醉。吴艳琴根据病人情况,估算大约15-20分钟手术可以结束,于是她给病人注射了相应剂量的麻醉药。岂料因为意外,半个小时过去了,手术还没有结束。这时,病人意识有些恢复,脚开始扭动。这下可把吴艳琴吓坏了。她赶紧给病人补麻醉药,结果又让病人在手术之后继续睡了近半个小时。

  “什么情况的病人用哪种麻醉方法,用多少量,手术过程中该使用什么药物,会不会有影响等等问题,都有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尤其是一些高敏体质的病人,药物过量很容易让病人雪上加霜,甚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现在社会上手术前一定要给麻醉医师送红包,否则手术中痛死你”这一说法,吴艳琴解释,个别医生因技术不熟练等原因,确实有可能让麻醉比较失败,但不会有医生拿病人的生命当儿戏,该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

  工作中间,难免出些问题、受些委屈。一次,一个孕产妇接受了剖腹产手术,麻醉很成功,孕产妇在手术过程中一切正常,但离开手术室后,这位孕产妇在家属面前哭成一团,说自己难受。家属便责怪吴艳琴没有尽心工作。“这样的事经常碰到,总是觉得很委屈,刚开始都被气哭了。”

  话虽如此,吴艳琴还是热爱这“点滴间的挑战”。这么多年来,最让吴艳琴觉得满足的一句话就是,病人在手术结束时,充满惊讶地说“啊?已经结束了?”她说,水平越高的麻醉医师,病人越不会认识他。因为见到麻醉师时,病人都是睡眠状态。

  “不务正业”,造福更多病人

  9月20日,吴艳琴轮休,早上起来后,她也和平常的家庭主妇一样整理家务、买菜做饭。她买了螃蟹、大虾,打算晚上好好给丈夫和女儿做顿好吃的。丈夫吴皇钏觉得妻子简直忙得不可思议,“好像消防员一样,总是接了个电话就风风火火跑出去了,下班时间永远没个准。”

  吴皇钏回忆起六七年前,吴艳琴和医院妇产科几个医生合计着开展无痛分娩项目,那一个多月时间,吴皇钏常常是只能在半夜12点多才能见到妻子。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本来报名参加了好几个课外辅导班,但因为没有家长接送根本没去成,气得女儿那段时间根本不理她妈妈。

  “给孕产妇注射了药物后,必须留下来观察她的反应,看药物量够不够什么的。因为科室里人手不够,无痛分娩我们只能在手术室下班后再去做,所以这一等就常常得到半夜。”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吴艳琴和她的同事们为40多位孕产妇实施了无痛分娩。

  吴艳琴很希望麻醉技术能在手术室外给更多病人免去痛苦,她和同事们经常一起积极尝试着术后镇痛、无痛检查、疼痛治疗等麻醉技术。曾有一位肝癌晚期病人,临死前一个月任何止痛药对他都已经不起作用。吴艳琴见他实在疼痛得难以忍受,就给他戴上了镇痛泵。这种泵内可预存麻醉药,通过自动调节定期给病人注射,达到持续麻醉消除疼痛的效果。“那个病人最后走得很安详。像这样的临终关怀在国外已经比较普遍,如果能推广,对我们的病人也大有好处。”

  市三医共有10位麻醉医师,女性占了半边天,但女麻醉医师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四十岁。根据附一医、附二医、市二医和市三医四大医院统计,在总共124位麻醉医师中,女性55位,年龄在35岁以上的占大多数,学历基本以本科为主,整体队伍年纪偏大。由于女性生理条件受限,很多医院在招收麻醉医师时,都偏向要男性。吴艳琴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女孩子加入麻醉医师的队伍。

  眼下,吴艳琴已经念完了专升本的课程,她想尽量再多学点知识。“干麻醉是个精细活,劳心劳力。除了经验的累积之外,新技术、新药物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本报记者朱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