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5.8万元买一张废纸 假通知书引出招生诈骗大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9:53 大华网-汕头日报

  核心提示

  9月13日,武汉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宣布,伪造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入学通知书一案告破,4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据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共向山东、河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17个省市自治区发出伪造入学通知书1750份,骗取考生“学费”总计1550万元。警方表示,这起招生诈骗案受害人之多,金额之巨,地域之广,全国罕见。

  骗子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敛财千万,受害人何以倾其所有购买形同废纸的假“录取通知书”?新华网记者调查发现,正是由于湖北省今年实行“阳光”招生,以往的政策缝隙被堵死,断了财路的招生中介只得铤而走险,沦为骗子,导演巨额骗案。

  5.8万元买张假通知书

  9月5日,小张从宁夏银川的家乡赶到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报到,却被学校拒之门外。原来,小张花5.8万元买来的录取通知书是假的,无法报到和注册学籍。

  去年,小张的堂兄就是找熟人、托关系花3万元“买”进了武汉的某高校独立学院。今年,他们辗转联系上中介公司的高某,花5.8万元“买”到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的“通知书”。当得知多年辛苦积攒的血汗钱换来的竟是废纸一张时,小张和陪同来武汉的母亲心中五味杂陈:既有悔恨痛心,也有尴尬和愤怒。

  根据小张提供的线索,湖北省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顺藤摸瓜,在武昌茶港一经营润滑油的门点内将嫌疑人高某抓获,收缴大量考生准考证、成绩单和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及8.6万元现金。

  警方在高某的电脑中赫然发现了近2000名被骗学子名单。原来,这一招生诈骗组织非常庞大,高某只是其中一个点,对外发出78份“录取通知书”,涉及17个省市自治区。整个组织共向全国发出了1750份“录取通知书”。高某交代,他是以每份2万余元的价格,从一曹姓男子手中“批发”到这些“通知书”的。9月7日,警方在深圳将犯罪嫌疑人曹某抓获。曹某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招生联盟”网站,任总经理一职,其上线姓王,自称是武汉影视工程学院负责招生的人员。警方继续顺藤摸瓜,将核心人物王某抓获归案,另一名犯罪嫌疑人石某也随后落网。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型“招生传销”组织终于水落石出。警方发现,在这个网络中,熟人朋友层层介绍,收取回扣,最少的转手4次,最多的竟然达12次。

  此案中的关键人物王某确实曾经与武汉影视工程学院有过瓜葛。据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介绍,王某是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原投资方武汉黄鹤影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去年曾参与学院的自主招生工作。而今年湖北省全面实行招生“阳光政策”,学院不再自行招生,而今年8月,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大股东也变更为深圳一家公司。无望重操旧业的王某于是把目光转到了伪造通知书上。

  诈骗伎俩碰壁制度高墙

  记者将真假版本的录取通知书相比较发现,假通知书版本、尺寸、颜色与真通知书极为相似,只是颜色较浅,公章系私刻伪造。

  事实上,从9月7日开始,湖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也陆续发现了40多份假“录取通知书”,估计受骗考生数可能在100至200人之间,涉及西藏、甘肃、宁夏、山东、江西、河南等地。近日,河南、吉林等省均出现了招生诈骗案。

  即使是案情逐渐明朗以后,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和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仍不断有持假通知书的考生上门,咨询电话也一直响个不停。更令校方忧虑的是,目前这两所高校尚未开始正式报道,报到当天可能还有更多不知情的受害人到学校,场面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而且,鉴于受害者人数之众,也不排除骗子存心向学校施压,希冀校方为求稳定破例录取的可能。

  湖北省教育厅负责人一再严正声明:由于受骗考生不是通过规范的招生录取途径获得的通知书,没有进行正常的招录程序,且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完成,所以凡是持假通知书的一律不能报到注册。

  有关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要确认自己的录取结果,可以登录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机构指定的网站查询,到招生机构查询或是与录取高校联系查询。凡是非邮寄的录取通知书或是从招生中介手中获得的录取通知书,要特别注意查询核实,一旦发现问题,应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今年学校没有一个自主招生名额,也没有委托任何中介机构代为招生。

  类似的招生骗案以前也曾出现多起。据武汉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局长梅艳珠介绍,去年以来,武汉市破获了12起招生诈骗案,涉及考生500余名,金额300多万元。除了伪造录取通知书,诱骗家长高价购买以外,招生诈骗主要还有以下几种方式:打着高校独立学院、国际学院、网络学院的旗号,非法招生;谎称能搞到“学校内部指标”和“小计划”,不通过省级招生机构可以直接录取;谎称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实则是招收成教、自考生等。招生骗子正是抓住少数考生和家长迷信所谓“有路子”的中介人,存有“花钱买进大学”的侥幸心理,才有机会大敛其财。

  政策严规消减“中介市场”

  甄别假通知书并不困难,令人吃惊的是,“招生骗子”信口雌黄的“小计划”、“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等名堂,却让数千名考生家长轻信上当。这一现象追根溯源在于“政策缝隙”给少数人提供了“弹性操作”的空间,滋生了招生中介市场。

  湖北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杨永才认为,正是由于招生政策不完善、有缝隙,才使招生中介市场得以滋生。上世纪80年代,几乎没有人相信“跑路子可上大学”,90年代以后,出现了定向生、委培生等多种招生形式,少数人便利用招生信息不对称,借中介之名,行盈利之实,招生中介市场应运而生。90年代中后期以来,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出现后,招生中介借其自主招生权大发横财。杨永才气忿地说:“这些人赚‘黑心钱’比贩毒都快!”

  一些对特殊群体的照顾政策也被招生中介用来赚钱。比如,高校教职工子女曾享有加分的照顾政策,但招生中介通过改户口等手段使非高校教职工子女的考生花钱沾光。再比如,教育部规定各高校可预留一定的计划进行区域调节,学校可以将之追加到生源好的地区。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高校将这部分计划用到“关系户”上,并搞“点名招生”。

  独立学院的出现刺激招生中介市场异常发育。大多数独立学院由企业投资建设,这些企业为尽快收回投资获取利润,不惜违背教育规律超计划招生。去年,湖北省29所独立学院中,就有8所违规招生13000人,有的学院通过招生中介狂揽生源。少数投资者甚至抱着“先上车、后买票”的心理与政府博弈,总想着“只要我招了,收了钱,你就得补办学籍,否则就可能出现稳定问题”。

  招生中介上窜下跳,加上独立学院推波助澜,从而使“花钱买分数”、“花钱上大学”等错误认识一度甚嚣尘上,有群众甚至将招生领域斥为“金钱与权力的角逐场”。针对招生领域的不公正问题,近3年来,湖北招生部门经过不断探索,坚决实行“阳光工程”,推出了在全国最严格、最具刚性的招录政策,并得到教育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湖北省招办负责人张金元介绍,湖北主要从七个方面封死了“政策缝隙”:

  一是坚持“不退档,不换录,不补录”的“三不政策”。二是坚决执行各批次录取分数线,不录取政策规定之外的批次线下考生。三是坚持公开一切可公开的信息,坚持公开征集志愿、接待咨询、公开信息等三个方面的制度。四是加强艺术专业联考,规范艺术专业招生管理。五是所有批次院校全部按考生统一填报的志愿录取,对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改变以准考证为依据办理录取手续的办法,与其他批次一样,按考生统一填报的志愿和分数投档录取。六是不搞“点名招生”,严格计划管理和录取标准,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计划,高校调整计划在批次线上按考生志愿及分数顺序进行投档。七是高校教职工子女不再享受照顾政策。“为了不给招生中介可乘之机,我们可以说绞尽脑汁。”湖北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杨永才说。这些政策实施后,使任何人通过打招呼或批条子“走后门”都行不通了,招生录取现场变得宁静如常。今年整个招生录取期间,对外设置的咨询点只接待了3000多人次,只及3年前的十分之一。“分数够了谁都不用找,分数不够找谁都没用”,成了今年广大考生家长的共识。

  推行“阳光操作”,堵死种种“灰色渠道”,彻底断绝了招生中介们的财路。曾经堂而皇之为武汉影视工程学院揽生源赚钱的王某,不得不以身试法,堕落为“招生骗子”,干出伤天害理的龌龊勾当。这起特大招生诈骗案也警醒世人:切莫相信不符合法律政策的所谓“潜规则”。(据新华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