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近叶永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1日00:01 桂龙新闻网-北海日报

  本报记者 扶建邦

  他是一个写科普文学的作家,《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治虫的故事》、《小猫剪胡子》、《侦探与小偷》……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他的科幻小说曾经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他是一个写纪实文学的高产作家,从科学家到体坛明星,从音乐家、作家到影响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毛泽东、陈云、胡乔木……
所涉领域广泛,门类繁多。他,就是无所不能的“畅销书作家”、被誉为文坛常青树——叶永烈。

  9月12日,叶永烈因写一部反应历史人物的纪实文学来到北海采访,当天中午,他抽空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生活中的叶永烈,一身寻常打扮,平平易易,朴朴实实,未见显阔迹象。虽届花甲,却无“隐退”享天伦之意。每天一人在书房,笔耕不止。

  叶永烈今年65岁,从他11岁时把一首小诗投进《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的信箱开始,几十年来付梓的书籍和文章已达2000万字。1999年1月起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分批出版的《叶永烈文集》就洋洋大观50卷!其写作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著作不说“超身”,也是“等身”了。

  在采访中,叶永烈就“高产优质”、“纪实文学”、“畅销书作家”等方面内容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作家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进行写作,就像一位演员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既可演下面的人物,也可以演反面的人物。

  他说,在他的纪实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都是有争议的人物,他觉得历史人物越有争议就越有读者市场,一是历史人物知名度高,透明度少;二是从来没有人写过和披露过。但是,要写好历史人物的纪实,最主要的是进行深透入细致地采访,通过大量的采访素材对人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比如他写《陈云全传》是因为他觉得邓小平和陈云都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可是邓小平的传记有很多,而陈云的当时几乎没有。尽管在采访中,会遇到许多的曲折,但为了证实在历史人物的一个事件,一个生活都需要,必须进行细致的采访,只有这样才会给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一份比较真实的历史资料。纪实文学写作是建立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之上的,用他的话讲,纪实文学是“七分跑三分写”。他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采访几十人、上百人是常事。

  1992年,他采访中国早期著名活动家罗章龙时,罗老已是百岁老人了。当历史老人们面对录音机回忆当年的政治风云时,叶永烈就觉得,他的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历史交谈,是一种抢救史料的工作。只是这份“抢救史料的工作”,比不得写小说、散文来得自由随意。它要求作者必须掌握大量可靠的素材,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事件的原状和人物的原貌真实可信地展示出来。在写作时,叶永烈力图遵循“两确”的原则,即观点正确,史料准确。但是,要做到这两点实非易事。就拿史实准确这一点来说,当事人在回忆时,往往有一种护短的倾向,加上事隔多年,记忆往往有误。查档案的手续又极为麻烦,有的还有诸多限制。而叶永烈的很多作品,都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神经,一不小心就会踩着“地雷”,轻则舆论批评,重则陷入官司。

  叶永烈说,一个作家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进行写作,就像一位演员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他的作品,在不同的文学形式中表达也不同,比如,写散文、写小说非常注意修辞、场景描写、性格刻画,而写纪实文学作品,他注重点在于事实的准确性,而文字就不如写散文、写小说那么讲究。

  在叶永烈的读者中,许多不知情的读者认为,现在中国起码有两个叶永烈:一个是专门写科普文学的叶永烈,一个是专门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叶永烈。他说:“这就是我的形象。”

  叶永烈的科普文学写作,始于他北大化学系念书时。那个时候,北大校园内掀起一股写书潮,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敢想敢干,竟编起《中国文学史》,还得以出版。这给19岁的叶永烈震动很大。

  1959年暑假。宿舍里空荡荡的,同学们一个个都走了。离家愈久,思家愈切。叶永烈何尝不想回家?可他父兄蒙冤,原本很宽裕的家庭变得异常拮据,他自己靠着奖学金在勉强念大学,回家,简直是幻想和奢望!宿舍里突然变得冷清,写作成了排遣孤独和空虚的最好寄托。从那时起,他正儿八经写起了科学小品。

  1961年,五本一套的《十万个为什么》首次出版发行。在以后的四十年里,它一次次修订,一次次增补,成了家喻户晓的科普畅销书。而当年这套书最年轻的作者叶永烈,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叶永烈称:“《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的成名作。”

  叶永烈的科普文学写作题材广泛。除科学小品外,他还尝试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散文、科学游记、科学相声……“十八般武艺”几乎全练了。1978年,还是少儿出版社,又一次出版了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处女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没想到当时薄薄一本小书一炮打响,很快风行全国,总印数达300万之巨,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吉尼斯纪录!此后,“小灵通爸爸”叶永烈又开始二游、三游未来,小说中的许多幻想“气垫船”“电视手表”“环幕立体电影”“隐形眼镜”……如今都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科幻创造了未来。科幻也创造了中国科普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采访结束后,叶永烈对记者说:“北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一但有机会,还会到北海来。”走时,他还特意为向本报的广大读者问好。

  叶永烈简介:

  叶永烈,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一级作家。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自11岁起发表诗作。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的作家。早年曾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编导,业余科普作品为多,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科幻小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1979年当选全国青联常委,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编导(科教电影《红绿灯下》)。著有长篇纪实文学《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陈云之路》、《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科普小说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合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国福尔摩斯》,120余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150万字的长篇系列《“四人帮”传》——《王洪文传》、《张春桥传》、《江青传》、《姚文元传》;还有《陈伯达传》、《陈云全传》、《胡乔木传》、《反右派始末》、《五七年的血泪》、《毛泽东的衣食住行》等大部头著作。杂文集《人才成败纵横谈》,寓言集《侦探与小偷》,相声集《圆溜溜的圆》等,共出版文学著作150余部。他的作品作品曾获奖80余次,作品曾在美、英、法、日、韩、德、意、泰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出版或发表。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4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

  责编:劳海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