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书信回归”激起千层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01:08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江淮晨报晨报讯我省个人信函每年人均不到一封——本报报道的这一事实,震惊了无数的市民。昨天一天,不断有市民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我多希望能收到一封手写信呀”、“好怀念过去那种带着激动撕开信封的感觉”……

  大学生刘黎告诉记者,父母在1981年到1984年之间分别在安庆和西藏工作,3年里,他们写的497封“两地书”,如今已成为他家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被父母精心保存至今的信件
,不仅记录父母当年的相思和牵挂,还记录着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刘黎和姐姐成长的点滴。

  刘黎说,虽然自己现在也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一族,但仍对手写的信件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这497封带着墨迹,带着折痕的信件所包含的滋味和意义,绝不是冷冰冰的电邮或短信可以匹及的。

  教师吴天泗也有着一样的感触。每到过节,他都能收到很多学生的短信,但几乎所有的短信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群发的,这让他感觉很乏味,觉得“问候”缺乏温情。吴天泗说,他特别期望能有学生提起笔来,给他写封信,哪怕是简单歪扭的“节日快乐”,也让他这个教了一辈子中国文学的老师得到稍许安慰。

  合肥高新区的陈非看过本报的报道后立即动手给远在四川的父母写信,并给我们打来电话,呼吁更多的子女和他一样,抽出时间,写封家书。他说,父母年纪大了,不会用电子邮件,也不会收手机短信,平常只能靠电话与千里外的孩子交流。但电话的通话时间毕竟有限,父母若能收到孩子的信,肯定非常高兴,而且想孩子的时候,一封家书势必成为老两口最大的安慰。

  (王磊 石红彦)

  (来源:江淮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