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条块分割逐渐淡化 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上海 实验室“重组”迸发创新合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09:50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任荃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赵建龙国庆假日期间兴奋得睡不着。七八年前,他曾与上海交大教授胡钧在生物芯片方面有过合作,但由于工作繁忙,课题结束,两人的交往也就此打祝前不久,这对老朋友共同加盟由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新辟的纳米技术孵化基地。没想到,几句寒暄,一番交谈,就触发了一个新灵感。借助基地提供
的科研共享平台,两人正忙活着大干一常

  放眼申城大大小小的实验室,原来的条块分割正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资源不分你我的“重组”热潮。只要研究有价值,产业有需要,从前的竞争对手也能亲如一家。

  有限席位:压力>竞争

  日前,上海大学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施利毅教授正忙着搬家。他和另外4名原本分属上海五所高校的教授,因为上海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的建立而成为“一家子”,促成这门“亲事”的媒介就是让5个人同样心醉的纳米光催化技术。

  走出校门,5个人都说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因为联合实验室只设5个席位,且不搞终身制。这意味着,无论是谁,一旦稍稍分心,就免不了被淘汰出局。于是,大家商定,每年推选一人担任轮值主任。平日里,交房租、水电费等琐事由他代劳,若是5个人在学科方向、项目定位上起了分歧,他更要义不容辞地出面协调,统一步调。

  在几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大家从各自学校搬来了仪器,带来了学生,定下了发展规划:两年内,让现有的纳米环境净化装置更高效、更经济,以适应各种市场需求,并尽快制定出相关技术标准,为规范市场提前做好准备。对于教授出身的5个人来说,这个市场化项目比起基础研究更费神。好在5名成员个个“术业有专攻”,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再难啃的骨头也变得容易了。

  战场前移:动力=吸引力

  5个一直“窝”在高校的实验室最近一头“扎”进了崇明岛。借助市科委在此搭建的科研共享平台——崇明生态科技创新基地,来自复旦、同济、交大、华东师大和上大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同一屋檐下”的集体生活。虽说都以生态为主攻方向,但5个实验室各有优势,互为“邻里”有助于取长补短,开拓思路。

  一直以来,崇明岛始终是上海生态学者眼中最理想的研究对象。可它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给身处市区的科研人员带来诸多不便。今年3月,建设崇明生态岛的科研号角吹响,成全了不少科研人员“零距离研究”的设想。

  扎根崇明,上海交大芳香植物研究中心主任姚雷教授发现,实验室突然没了界线:走出大门,村头方圆10亩的地里,迷迭香、薰衣草等18种芳香植物总是“催”她加快脚步;回到基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邻居”不仅大方地让出实验设备,还会时不时地冒出几个金点子、好主意。

  虚拟团队:隔阂<协作

  既没有有形组织,也没有行政命令,华谊集团、电气集团、电力股份等3家企业,与交大、同济、华东理工等3所高校“联网”组成了上海清洁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在这个虚拟团队中,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对于任何一方提出的研究课题,内部成员享有优先合作权,但不排斥其他单位的加盟。

  过去,企业与高校之间似乎总有层捅不破的纸。高校的成果“推销”到企业,对方的态度常常不冷不热;而每当企业真正有研究需求时,却又没了方向,不知找谁是好。面对国家和上海的迫切需求,华谊集团等6家单位选择打破隔阂,团结协作。

  短短几个月,团队成员根据各自专长展开了一系列自由组合:电气集团与同济、上大主攻风力发电,华谊集团与交大、华理看好煤气化多联产,电力股份联合交大、同济以及华东电力设计院揽下世博能源中心的示范研究。在筹划中的上海清洁能源研发与促进中心,这种灵活而高效的产学研联盟将成主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