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返回式卫星首征太空揭秘(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11:14 汉网
  梁东元作者单位:总装备部政治部本文根据当事人口述及档案资料撰写
中国返回式卫星首征太空揭秘(组图)
中国早期一颗返回式卫星安全返回地面,图为回收现场。

  如果天气许可,中国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将于数天后发射升空,并在5天后返回。对世界来说,这是中国又一个“飞天神话”,然而“神话”不是凭空写就的,是几代航天人的又一次坚韧探索。

  本文试图揭开飞船前身——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内幕。那是一个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1975年11月26日至11月29日,中国继美苏之后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中国再一次震撼了世界。

  1、飞天先行者受挫

  1974年初,“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基地在仅仅一个来月的时间里就“帮促”了162次。基地常委11名成员被逐个排队,其中10人被列为斗争对象,要打倒其中5人。

  9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探测卫星“尖兵一号”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基地进行首次发射试验。

  基地司令员李福泽此时已被隔离,这次试验任务便由基地副司令员张志勇等人组成试验临时党委。

  就在这种乱哄哄的局面中,11月5日12时50分,基地实施了对这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

  当发射程序顺利地进行到“1分钟准备”时,发射指挥员杨桓正准备喊出最后一个口令“点火”,卫星控制台操作员突然失声报告:“发现故障!星上大部分仪器断电!”

  此时,离点火仅剩13秒时间了。杨桓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果断命令道:“停止发射!”

  卫星和运载火箭断电后,基地指挥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分系统查找故障原因,发现卫星地面综合控制台电源容量较小,脱落插头长线电缆电压下降过大,造成卫星电压不足而使一些仪器断电。于是操作人员迅速更改了卫星脱落插头的供电方式,最后,经过再次启动试验,证明卫星工作正常。

  当日17时40分,发射部队重新组织发射,进入程序。火箭点火正常,但起飞6秒钟后,即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俯仰摆动,犹如醉汉般失去了平衡。飞行到20秒时,由于火箭姿态失稳,安全自毁系统启动,轰隆一声,运载火箭连同卫星凌空爆炸,爆炸残骸纷纷扬扬,散落在发射台东南方向大约500米左右的范围内,一间平房被一块火箭碎片砸透了顶,发射阵地周围的烟火燃烧了好半天才被消防人员扑灭。

  张志勇一下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

  愣了片刻,他醒悟过来,转身告诉了钱学森,随后一同驱车火速赶到现场。火箭和卫星炸得粉身碎骨,残骸遍地,尚在徐徐燃烧,周围不少科技人员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时,发射场已经到处流传着“这次试验失败完全是人为破坏”、“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等议论,张志勇坐卧不安。

  有关技术人员连夜对测量结果进行判读、分析。从13台光学电影经纬仪记录胶片判明,火箭起飞正常,飞离发射台后仅6秒,运载火箭便出现明显摇晃,最后在飞行到20多秒时失稳爆炸自毁。

  胶片上记录得清清楚楚,在爆炸前运载火箭发动机系统参数正常,惟独没有速率陀螺信号。由于运载火箭起飞后姿态发生大幅度俯仰摇摆,已超出稳定系统的规定值,使陀螺平台外环触碰到档钉,接通了运载火箭内部的安全自毁装置发生爆炸。而地面安全指挥员按照要求所发出的安全爆炸指令,比运载火箭自身作出的炸毁指令晚了0.4秒。

  0.4秒,证明了火箭爆炸的原因不是人为的。最为惊恐的地面安全指挥员黄启华得到了解脱,基地上上下下松了一大口气。

  为了进一步弄清爆炸原因,技术人员根据测量结果和对火箭残骸所作的解剖分析,最后发现,是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俯仰速率陀螺通道的一根导线有暗伤,因为点火起飞后受到振动而造成短路,运载火箭稳定系统未接到该通道的输出信号,导致火箭失稳自爆。

  爆炸事故分析结果报到北京后,其时周恩来病重,叶剑英向毛泽东报告了发射失败的经过。秘书人员看到,当毛主席听了这一消息后,神色凝重,一句话也没说。

  2、第一次有去有回的成功发射

  第一次发射失利后,叶帅立即代表中央专门委员会表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颓丧,要继续奋斗,再接再历,一定要达到目的!”

  1975年7月,改进后的第二发火箭开始总装。官复原职的副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亲临现场督战。

  10月16日,产品专列到达东风场区。在现场主持试验工作的是国防科委副主任马捷,发射场成立了由基地和七机部13人组成的试验临时党委,负责试验发射的统一指挥。

  11月15日,在技术阵地完成了总装测试后的卫星和火箭转到发射阵地,发射部队经过10个昼夜的连续工作,顺利完成了星箭对接和发射前的各项检查测试工作。

  1975年11月26日11时30分,载着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准时点火,轰鸣着离开发射台升空。火箭在空中完成了一级关机、二级点火、星箭分离等程序动作后,卫星进入了近地点高度173公里、远地点高度483公里,轨道倾角63度的预定轨道。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进入太空,是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下一个难题就是:3天后卫星的回收。

  3、卫星突发险情

  当天,钱学森和马捷等测控中心人员马不停蹄,乘飞机从发射场赶到了渭南,卫星上天后,主战场便由东风场区移到了这里。

  就在钱学森一行下了飞机,刚刚走进测控中心之际,已经运行了几圈的卫星突然发出了一种不祥之兆,技术人员报告说,遥测数据表明,星上气压下降,卫星处于不正常的危险状态。这是一个致命的故障!

  为了保障卫星运行三天和进行姿态控制,返回式卫星上装有专门的气源瓶。如果照现在这种情况发展,气压下降过快,惟一的选择只能是提前回收。

  可是,这颗预定在天上运行拍摄三天的卫星,到此时才运行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刚打上去就收回来,空中拍摄计划显然就化为了泡影。而如果不提前回收,则要冒卫星因失去气压不受控制的风险,这更是大家不愿面对的。众人各抒己见,讨论了半天,决心难下。

  “我看,先就按王恕副部长的意见,让卫星再运行一圈看看情况如何,”钱学森听了一会儿讨论,转向正擦着汗的副参谋长郝岩,“让轨道计算组再仔细分析一下,看看照现在这种情况还能维持多长时间。”

  轨道组组长祁思禹立即根据有关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能坚持!”

  “你凭什么能保证不出问题?”钱学森要的是严谨可靠的科学依据。“凭什么?”祁思禹愣住了,但他很快就一掀军帽,坚决地说,“就凭我这一脑袋白头发!”

  “从气压曲线下降的情况分析,后面几圈的下降有减少的趋向,我们认为这是卫星在调整姿态时发生的现象,”祁思禹胸有成竹地说出他的理由,“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指令控制卫星,并使气压继续维持下去。”

  按照这个分析,专家们又经过慎重研究,最后报告北京:卫星可以维持一天时间,建议第二天再考虑提前回收。

  但是,传回来的遥测数据不仅没有缓解人们紧张到极点的心情,反而使这种气氛更显得惊心动魄了。一开始,测控人员非常担心卫星气压下降过快,导致最后失控,但等卫星运行到将近10圈时,气源曲线却又几乎停住不动了。到这一天最后一圈时,气瓶压力仍保持了原先的数值。不可思议的是,星上其他数据都很正常,地面设备向卫星下达的各种指令也正常完成,星上反应非常灵敏。

  怎么办?

  测控人员已经冒着很大风险让卫星坚持运行了一天,到了第二天,面对卫星气压方面的异常信息,究竟是继续维持运行还是提前回收?指挥部紧急召开会议,研究这一情况。

  “我看可以按原定计划继续运行。”祁思禹反对第二天提前回收,他梗着脖子说,“气压下降过快是不正常的,现在运行快两天了,气源曲线又显示不动了,这更不正常。从目前得到的数据判断,很可能是气压瓶的数据传导系统在捣乱,而实际上卫星气压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指挥部决定按计划进行。当天晚上,张爱萍从北京打电话指示说:“胜利在握,千万不要疏忽大意。要双人双岗,精心操作,严密操作。”

  4、“能落在中国大地上就是胜利”

  11月29日,卫星在轨道上按计划运行了3天,完成了对预定地区的遥感任务后,最后决战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上午10时许,在渭南测控中心指挥大厅内,已经坚守了3天3夜的测控人员格外忙碌,调度指挥员下达出一连串的控制命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十几个测控站,开动数百套测控设备,牢牢跟踪着卫星,紧张地测定了大量数据,并向卫星下达着各种控制指令。

  在卫星返回前的一圈,飞经长春和胶东两个测控站时,测控中心即根据实测到的卫星轨道数据,准确计算并预报了卫星调姿指令和两舱分离指令的时间。当卫星运行到第47圈,从苏联上空进入中国上空时,设立在新疆奇台的前置活动站准时发出了卫星返回调姿遥控指令。这时,地面遥测参数表明卫星调姿正常,卫星已经驯服地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了100度,头部朝向地面,做好了脱离运行轨道的准备。

  配置在东风基地的活动测量站发出了两舱解锁的遥控指令,分离火箭点火,将仪器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从函数记录仪上描绘出来的曲线上看到,返回舱正离开运行轨道,沿着缓缓向下倾斜的轨道向地面下降。

  在最后考验的紧急时刻,一个更大的险情猝不及防地呈现在了大家眼前。测控中心的主副两台计算机出现了互相矛盾的异常显示:一台显示要发出时间音叉指令,另一台却显示要切断这个指令。

  时间音叉指令是卫星安全返回地面前的最后一道指令,卫星什么时候抛掉外壳,打开降落伞,什么时候依次打开小伞、副伞和大伞,靠的就是时间音叉指令,可现在却偏偏在这一点上令测控人员左右为难。

  卫星返回地面时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在时间上相差5秒,落点就会偏差40公里,而返回点的速度方向角如偏差1度,落点航程就会偏差300公里。地面遥控和卫星上的程序控制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否则卫星既有可能落到回收区外,又有可能摔得粉身碎骨。更要命的是,此时离卫星飞出中国上空,脱离观测段只剩15秒了!

  祁思禹根据平时练就的一套过硬本领和丰厚的专业学识,迅速计算出了最佳开伞时间,旋即冲进指挥大厅,脸色苍白地大叫一声:“发!”事后,人们曾笑传祁思禹在当时急得尿了裤子,跑丢了鞋子。

  29日上午11时许,返回式卫星携带着遥感资料,按原定计划准时返回了地面,走完了上天、入轨、遥感、返回的全过程。

  这时,通过国家邮电部调集的全国103条通信线路全部集中在卫星返回的所有信息上,数十万民兵在南方广阔的地域内时刻注视着天空。中午时分,贵州六枝盘公社一家煤矿上的4名矿工正坐在井口闲聊,突然看到一个圆乎乎的大家伙从天空飞落下来,“刷啦啦”一声,它将一棵大松树巨大的树冠一扫而光,接着蹦落在了地上。

  发现天外来客的消息很快一级一级报了上去,下午6时,国防科委指挥所通告,贵州军区在六枝盘公社坡了大队发现一空降物,已派民兵保护现场。回收人员立即火速赶到卫星降落地点,对返回舱实施了回收。

  在北京,叶剑英高兴地边看着返回式卫星拍摄的照片,边对大家说:

  “偏远了400多公里,没什么要紧嘛。我们第一次回收卫星,能落在中国大地上就是胜利!”

  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的新闻公报送到毛主席那里时,他由于眼疾那时已经看不太清字了。这以前,他曾五次审阅过有关返回式卫星的飞行试验报告。他让秘书人员给他一字一句念,对一些字句作了修改,随即签发了公报。

  至此,作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能够回收卫星的第三个国家,中国再一次震撼了世界,并随即加快了自己载人航天的秘密历程。
中国返回式卫星首征太空揭秘(组图)

  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视察发射场,右一为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左一为基地政委栗在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