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大学需要特设“教学型教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21:05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雷辉 为什么科研好的老师就应该是教授,而教学再好的老师却因为没有“过硬”的科研成果而一辈子都评不上教授?近日武汉大学尝试为教学优秀的教师专门设立“教学型教授”岗位,以改变这种不公平状况,提高本科教学质量。(10月13日《中国青年报》)
特设“教学型教授”岗位,的确能鼓励教师专注于本科教学,可是想借此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就有些想当然了。笔者认为,“教学型教授”岗位的功能主要是还教师以公平,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还得请那些埋头研究的教授亲临本科讲坛授业、解惑。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云,“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大师之大也”。大师们的渊博学识、儒雅气质、治学精神,通过言传身教,对大学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今本科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这些大师教授们纷纷远离教学,“讲师围着本科转,教授博导看不见”,本科生成了教授们遗忘的角落。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就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教授们回归讲台。 然而“教学型教授”岗位这一制度并不能起到这种效果。教授们之所以不登本科讲台,是由于要忙着搞科研,是由于手头有科研项目才能有足够的经费,才能享受更高的荣誉,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带头大哥”。另外,由于研究生的扩招,许多教授的教学对象也相应“升级”。要真正让教授们教授本科课程,就必须在这些考评机制上做文章。 特设“教学型教授”岗位,激励的对象只限于那些尚未评上教授职称的助教、讲师和副教授,也就是让这些教师更专注地开展本科教学。事实上,这些教师由于学术名望、研究水准所限,并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供他们作过多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他们的精力只能用于本科教学,因此“教学型教授”岗位的激励作用也就大打折扣,其作用也只限于还本科一线教师以公平,精神慰藉的成分居大。 “教学型教授”岗位,是一个以教师作为博弈对象的制度,对学生并无多大实质影响。笔者在中部一重点大学学习了两年多,但迄今能和教授们交流学习的机会少得可怜,这一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我想说的是:本科生不应成为教授们遗忘的角落,我们急盼更有效的制度让我们沐浴大师们的教导。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