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联合收”上阵手把镰“下课”:秋收三变显科技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1:05 黑龙江日报

  金秋十月,正是秋收最忙的时节,走村串乡,随处可见的充满科技含量的秋收场景,让记者的心中同样充满喜悦。

  “联合收”上阵手把镰“下课”

  在水稻主产县通河,记者从通河镇到三站乡、乌鸦泡镇一路采访,看到最多的是机
械收割的场面。收割机与小四轮配合,收割、脱粒、运输一次完成。正在作业的乌鸦泡镇柞树村农民高志龙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民当得挺‘自在’的,种地都是机插、机播、机割,省时省力又省钱。”

  租车收割的高志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种的40亩水稻,要是用手工割,至少得40个工,雇10个人得干4天,一个工的费用是50~80元,整个费用需两三千元;而雇车机械收割,40亩地一天半就全收完了,费用不超过1500元。“关键是粮食‘遭损’的少,多打粮还多卖钱。这里外一算,用机械收比传统小镰刀一亩地多收150~200元没问题。”

  如今“高志龙式”的农民越来越多。记者从省农机局了解到,近三年来购农机热持续升温。截至目前,全省农民仅在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中,就自筹资金9173万元,购置大型各类农业机械3932台套,配套农具2375台。

  大豆不分杈“光杆”成气候

  “豆打旁杈麦打齐。”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简明地说出大豆分杈越多产量越高的经验。但是,今秋走访田间,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成熟豆地,都清一色地站立着独秆大豆,一根根齐整整排列着,上面密密地挂着层层豆荚。

  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刘喜告诉记者,这是我省推广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技术的成果。“可别小看这光杆,产量高着呢!亩产可达200公斤左右,比过去的传统种法能增产15%~25%。它的科技含量也很高,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大豆靠单棵增产的观念,探索出靠密度增产的成熟技术;另一方面,与之相配套的品种的繁育成功也是该技术成功推广的一个必备条件。”

  虽然今年经省推广的大豆窄行密植技术播种面积只有300万亩,但在实际生产中,采用此项技术的面积远大于此。对此,刘喜解释道:“现在农民科技增收的意识非常强,只要能增产增收,他们都愿意尝试。”

  玉米站秆扒皮促熟脱水兼得

  深秋时节,在玉米产区双城、肇东等市农村,随处可见在田里给玉米扒皮的农民;已扒过皮的玉米黄灿灿地立在秆上,煞是好看。省农委的同志告诉记者,玉米扒皮晾晒促熟技术在我省已推广多年,但过去由于粮价低,一些农民嫌麻烦不愿采用。近两年国家先后出台惠农富民政策,粮食生产的效益逐年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肇东市安民乡大榆树村农民白连贵采用这项技术已好几年了。说到站秆扒皮,他俨然一个专家似的告诉记者:“虽然麻烦点,但能使玉米亩增产10%,还能提高一个等级,产量、质量双收益1问到收益有多大,老白笑着说:“一亩多收100元没问题!新粮上市就讲个抢先,这才能抢个好价。由于站秆扒皮,我的玉米在秆上就已经脱水,掰下来就能卖,一斤差不多能多卖一角钱。”

  (黑龙江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