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CCTV《面对面》专题 > 正文

央视《面对面》:专访陈善广吴川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4:17 央视《面对面》
央视《面对面》:专访陈善广吴川生(组图)

王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面对面》:专访陈善广吴川生(组图)

陈善广


央视《面对面》:专访陈善广吴川生(组图)

吴川生


  央视《面对面》播出节目“专访陈善广吴川生”,以下是节目内容: 

    航天员系统台本

  陈善广 吴川生 

  导视:

  时隔2年, 神舟飞船再次探访太空, 中国航天事业实现又一次突破

  更多的实验任务, 更复杂的生存要求,

  航天员支持系统如何做到事无巨细, 万无一失

  《面对面》 王志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负责人

  人物介绍:

  陈善广

  1962年生, 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1982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

  1992年起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吴川生

  1952年生

  1972年12月入伍

  1995年11月调入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现任中国航天员中心负责人

  现任中国航天员中心负责人之一

  解说:中国航天第1人杨利伟在2003年10月乘神舟5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时隔两年之后,中国神舟再次进入太空。航天员由一名增加到两名,这对载人飞船工程各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当中负责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和航天员太空生存支持的航天员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2005年9月,就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夕,《面对面》栏目的记者来到中国航天员中心对航天员系统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王志:可能在整个神六发射过程当中,人家最关心的是航天员系统,你能不能形容一下航天员系统在这次发射当中的作用?

  陈:这个系统的主要任务实际就是围绕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以及安全工作,为了这个出发点来开展工作的,这样在这个任务当中,航天系统任务是比较特殊的。首先他要为整个工程,神六任务要提供合格的优秀的乘组。第二,要保证这个乘组在整个神六飞行当中,过程当中这个乘组是处于良好的身体状态,身体健康状况是最佳的,而且一旦在飞行当中出现相关的身体的问题,在地面要有相应的实施预案要跟上。另外就是与航天员密切相关的一些产品的研制和提供。比如说像航天员要吃的航天食品,喝的水这些食品,这要由航天员系统来进行提供。还有我们要研制和提供给这次神六任务所需要的舱内航天服,就是压力服,像神舟五号的时候杨利伟穿的压力服,这个压力服没有变化。

  王志:与神五比呢?神六在这个系统到底有什么变化?

  陈:大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是两个人的飞行,飞行天数也多了,我们携带的这些食品、水的量肯定要加大。另外它从轨道舱、从返回舱,还要进到轨道舱去工作。 原来神五时候只是在返回舱里面操作,这次还处理一些科研任务,科学研究任务。这个我们航天员,有一名航天员必须要到轨道舱去,有一名在返回舱值班,这样两舱工作模式这也是神五不具备的。

  王志:为什么要做这种变化呢?一个人为什么要变成两个人?

  陈:我们最早从我们航天员成员的人数、以前是专门在设计方案里面是确定的。规定人数三人7天这是个标准状态,我们作为载人航天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一是突破载人航天技术,最后来讲,我们还要在空间当中,人要生存、生活,要开发研制空间站、人类进入太空生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个标准、往返运输飞行器,我们现在用飞船来承担这项任务,运人和运货,运人运货的话,运一个人肯定是比较浪费的,多了我们的飞船承载不了,我们飞船承载的人数来讲,目前额定是3个人,神五为什么上一个人呢?因为神五我们主要是突破天地这种往返技术,突破载人航天整体上面的技术突破。

  王志:能把人送上去,安全地返回来。

  陈:但是神六不一样,神六我们要证明人在空间当中还能生活,还能工作。

  解说: “神舟六号”运行时间长,载人多,这对飞船内部生存环境保障提出了更高和更复杂的要求,包括如何让舱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如何清除舱内有害气体,收集处理废物,和提供足够的水和氧气。

  王志:生命保障系统跟神五是一样的吗?

  陈:生命保障系统这次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最根本的变化是在生命的保障支持上面。就是说,他的吃得支持,他的排泄、废物收集处理这种支持,就是跟地面一样,我们要给他排日常的作息制度,他也要吃,早、中、晚三顿,那么同时他还要进行一些排泄,还有大量的废物要进行收集和处理。因为在神五是一天时间,很多地方就坚持下来了,严格讲对于我们生命保障支持系统没有进行完整的考核。这次是不一样,这次要进行全程,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

  王志:吃的方面跟神五相比有什么区别?

  陈:增加了一些花样和品种,而且也增加了很多数量,在神五的话,就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一些小的

月饼,很简单的一些小点心和果仁这些东西。但是这次神六飞船我们装备有40多种食品,因为这次飞行时间长,飞行时间长的话,你要是老不换口味,食品一点变化也没有,时间长了以后,航天员可能就要出现厌食这种情况,这样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考虑中餐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我们中国的特色,里面有罐头,还可以吃到米饭,还可以吃到宫爆鸡丁,还有小炒肉类似这种我们都有一些准备。

  解说:由于飞行时间短,2003年升空的 “神舟五号”上没有安装厕所,当时航天员杨利伟上天时只携带了类似于“尿不湿”的用具,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排泄。但是,在“神舟六号” 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中,“厕所”必不可少。

  王志:可能大家都很好奇,排泄的问题怎么解决?

  陈:专门的大小便收集装置,这个收集装置是特殊制作的,要适应于微重力,就是失重的状态下人的使用,同时来讲,要把它很好地收集好、密封好、处理好,以免造成污染。早期在美国,在我们国外的航天史上出现过因为废物收集不当,最后造成提前返回的事,所以我们对这块也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在地面航天员如何使用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

  王志:睡眠的问题怎么解决?杨利伟说他只睡了半个小时。

  陈:他是第一次飞行,第一次飞行就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操作任务比较多,比较重,当天要返回,而且他生命保障支持部分也不是很完整,所以他在上面不可能休息得很好。但是这次神六任务不一样,它飞行时间长,如果一天只睡个把小时的话,人的生理上是受不了的,每个人都他的生物节律。按照人的,我们在地面上进行的实验,对他们的作息制度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科学安排,根据他操作任务的间隙,安排他们必要的休息,一天至少能睡个六七个小时左右。

  王志:怎么能保证他入睡呢?

  陈:保证他入睡,我们是首先要训练他在这种状况之下要能够休息,就是尽管失重,失重就因为他这个睡觉可能比地面要难一些,他也没有上下左右的概念了,有一个专门提供一个睡袋,人就在这个睡袋里面,然后把这个睡袋束缚在某个点上,在飞船上面,主要在轨道舱里面有一个空间。

  王志:这个服装是特别的还是普通的?

  陈:这个是普通的,只不过我们要考虑它保暖的性能,因为飞船里面是空调系统,温度还是比较低一点,这样我们在服装上面,当然从材质、保暖性能上有要求,也是特别制作,但是跟我们平常穿的衣服也没有太多的区别,就是在船上的工作和生活服差不多。

  隔 断

  解说:在神舟五号的飞行中,航天员没有离开过返回舱的座椅,而“神舟六号”上的航天员将首次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科学试验活动。

  王志:那两个舱是始终相连的还是?

  陈:这两个舱是始终相连的,只有在最后返回的时候把轨道舱要留在空间,返回舱要承载我们两名乘组的成员返回到地面。

  王志:这种分离是100%的安全吗?

  陈:我们要求是百分之百的,一个是在地面上他们要经过严格的反复地实验来验证这种分离的可靠性,另外从操作和指令的注入上面我们也有几种冗余的措施,一个是它自动地根据指令进行规范分离,另外一个,我们航天员在上面还有一个补发指令的机会,一旦发送接受不到或者失败,航天员还可以通过手动的操作进行补发,应该说可靠性还是很高的。

  王志:去轨道舱干什么?

  陈:去轨道舱要进行一些科学的实验,同时对我们整个生命保障系统要进行全程的考核考验,这个实验包括对于我们人在空间当中生活他的能力的一个验证,包括人的一些共性方面的一些实验。比如说人在失重状态之下他飘浮以后,他的力的力矩的作用是什么样的,这个我们要安排一些实验,同时我们还有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实验,包括细胞的一些实验,他们在上面进行这方面的操作。

  王志:把轨道舱留在那儿做什么?

  陈:轨道舱可以留在轨道上继续沿着这个轨道进行飞行,开展一些空间微重力的研究,里面还可以进行一些空间研究,同时将来来讲他也是一种,将来作为空间站的一种早期的一种模式,可以将来我们比如做进行交汇对接,它在轨道上的话,它就有一个飞行器,做飞行器飞行,地面我们发射一个飞船跟它进行对接,将来验证这么一个交汇对接技术,也是很有必要的。

  王志:这个目标大概有多远?多长时间能实现对接的设想?

  陈:这应该在几年之内,这个不会太远,这个工作准备已经开始了。

  隔 断

  解说:1998年年初,经过层层选拔后, 12名空军飞行员和之前挑选的两名航天员教练员一共14人组成了中国第一支航天员大队。经过5年多的训练和反复考察,2003年9月,杨利伟等3人从14名航天员中被挑选出来,成为首飞梯队航天员。

  而这次神舟六号发射时,14个人中谁能上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吴川生,中国航天员中心负责人之一, 1996年他参加了第一批航天员的选拔、航天员大队的组建工作,后来,他又全程参与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工作。

  王志:神六的选拔比神五是不是容易一些?

  吴:不容易。这次的选拔更注重是一个乘组选拔,因为这次神舟六号是2人多天的飞行,因此在这个选拔当中既要考虑个人的素质,还要考虑乘组的搭配,乘组的配合,因此选拔当中很注重乘组之间的配合和默契。平常我们说的叫捆绑式选拔,乘组2个人,如果一个人身体、训练他有什么问题,他可能影响另一个人。所以说我感觉到神舟六号的乘组的选拔它要比神舟五号要难。

  王志:你们依据一个什么样标准来选拔这次的航天员呢?

  吴:第一我们讲的是他的身体素质,第二,他的航天生理素质,就是说飞行的适应性这方面的素质怎么样。第三是他的心理素质,第四最主要是他的训练成绩怎么样,就是整个任务的操作怎么样。选定了这么十名同志。在这十名当中又进行了一些我说的乘员组的训练,又分成了5组,最终从5组当中选出了3组。

  王志:怎么配对呢?自愿?

  吴:主要还是进行强强联合。也就是说综合素质好的基本上前面的在前面配对,后面的在后面配对,这体现了强强联合。

  王志:但是很早杨利伟就宣布退出。

  吴:杨利伟这次没有参加神舟六号的选拔,为什么呢?第一,他回来训练的时间可能得不到很充分的保障,大家知道他回来以后,社会活动增加,必然要影响他的训练。第二,作为中国的载人航天机遇很少,利伟不参加神六的选拔,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别人。我想也表现出一种个人的思想境界,也是我们一种工程的安排。第三,利伟同志是航天员的杰出代表,他担负了首飞任务。但是其他航天员也完全具备了独立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能力。因此,从他们其他人中选拔神六梯队,或者神六的乘员组完全可以满足神六任务的需求。

  王志:无独有偶,上一次的首批梯队中间,聂海胜、翟志刚他们这一次仍然入选是一种巧合吗?还是凭实力?

  吴:凭实力上来的,重新洗牌也就是说他的训练内容完全按神舟六号的模式进行,重新选拔他们这2名同志也参加了正果选拔过程。从他们个人最后到乘组,他们也是一关一关过的,

  解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中国现有的14名航天员还是按照训练大纲训练,但因为“神舟六号”要载两名航天员上天,所以在选拔航天员时,除了要认真考查每名航天员的个体状况外,还要考虑两名航天员之间的配合,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能否圆满完成任务。

  王志:这三个乘组分配有什么特点呢?能不能介绍一下?

  吴:在性格特征来说一个都比较开朗,一个都比较沉稳内向。比如说现在的乘组翟志刚和吴杰,翟志刚是个公众人物,大家也看到他神舟5号的表现,他这个同志比较开朗,比较

幽默,心理素质很好。吴杰同志他比较沉稳,相比而言他内向一些,这样的组合他们是一组。第二个是费俊龙和聂海胜,费俊龙同志他性格比较开朗,海胜同志,大家神五也看到他的表现,他比较沉稳,比较内向。

  王志:还有那一组呢?

  吴:那组景海鹏和刘伯明,这两个人相对来说都性格比较开朗,但是专家和教员认为,伯明同志他在判断力上,在操作上他比较干脆、果练。景海鹏同志他的训练成绩是一流的,心非常的细,操作也非常的到位。

  王志:你对他们的表现满意吗?

  吴:非常满意,这么几年,从神舟五号前到今年两三年的时间,我们航天员做出的奉献应该说是方方面面的,可能很多人还不太清楚,在这两三年我们有5名航天员失去了6名亲人,因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们应该说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训练教室,训练现场。

  另一个方面,他们的亲人对他们的事业应该说支持的力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翟志刚同志在2003年选进首飞梯队的时候,他母亲已经瘫痪在床上,这半年的时间家里面人没有告诉他这个消息,直到神舟五号任务结束以后,11月初他母亲去世,他才知道他母亲这个消息,回家去给母亲奔丧。海胜同志今年1月份正在航天员选拔期间,他母亲患脑溢血在家乡的医院抢救,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他和他爱人回家去,他只住了三天,他母亲当时还是昏迷状态。

  解说:似乎是一种磨练,在过去的两年中,六个航天员中的五个人,都是一边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一边继续完成训练和考核。

  而在神舟六号发射之前他们还要面临更大的一次考验,虽然多年来他们做出了同样地努力和付出,而这次只有两个人有机会去完成航天任务。

  陈:必须要对三个乘组进行排序,要确定执行神六任务的梯队,谁是第一,首飞的第一个梯队,谁是第一的候补,谁是第二候补,要把这个确定出来。

  王志:通过什么来确定呢?

  陈:这个阶段我们主要考虑训练成绩,以乘为单位组进行考核。

  王志:定选之后,现在的三个乘组的顺序还会有变化吗?还有可能变化吗?

  陈:变化的可能是存在的,就要根据这几位乘组虽然是按照目前的排序我们进行训练,如果在后续的训练和任务准备期间发生一些其它的问题,有可能进行调整,比如说身体健康状况,或者说这次偶然的偶发的因素,不排除重新排序的可能。

  解说:至今,全球已有600多人、900多人次上过天。21世纪初将掀起载人航天的热潮,航天员正成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在中国取得载人航天成功突破的时候,人们开始讨论什么时候能把女宇航员送入太空。

  王志:有消息说女宇航员的选拔也正在构想当中?

  陈:是的。我们神六任务执行了以后,下面我们面临着出舱活动和一些其它的后续任务,这样的话,新一轮的选拔航天员的计划就要开始考虑了,其中也考虑到我们女航天员选拔的问题,因为毕竟来讲人类进入太空不是男人进入太空,我们人类有男性和女性,作为俄罗斯和美国,其他国家来讲已经有女性上了太空了,作为中国来讲,女性同胞的呼声,呼吁也比较高,特别在我们杨利伟首飞成功以后,我们也接到方方面面的信息,有很多的女性同胞也要求能够参加载人航天飞行当中来,在下一轮的选拔里面我们会适当地考虑增加女航天员选拔的内容。

  王志:选拔的条件呢?是跟第一轮是一样还是侯选的范围可能会面向社会?

  陈:现在目前来讲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是我想这个范围可能也会比第一次会扩大一点,但是也会有一些针对性的范围,也不能泛泛而做,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

  隔 断

  解说:陈善广1982年从武汉大学毕业,他的专业是计算数学,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被分配到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研究机构成立于1968年,那是中国探索载人航天的最初阶段。在陈善广到来的时候,航天工程仍然处于初期准备阶段。

  王志:但是当时你来到这个航天城的时候,航天城并不是今天这个样,航天事业也并不是今天这样的辉煌。

  陈:没有航天城,那时候还没有。那时候我们单位在做航天的预先研究,预先研究,我们当时是经费少得可怜,我来到所里的时候只有两三百人,每年的经费就是300来万,这个经费水平,人均是一万块钱的研究经费,对于这样一个单位是不够的,那时主要是追踪国外的一些载人航天的一些技术,开展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当然这种研究对保持和维持航天的基础还是很关键的,为后续,我们后来启动载人航天的论证、方案以及到后面的研制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志:怎么建起来的呢?这个航天城,你这一块儿?

  陈:我们原来在老区,在农业大学那边还是有一个区域的,我们已经有一些基本的设施,在60年代开始,我们当初有一个“714”工程,可能有些同志们知道了,我们搞过早期的航天员选拔,这样积累了一些设备,正是这么一些基础,可以说在我们“921”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航天员的选拔当中,这些设备上发挥了作用,但是这些作为承担训练任务来讲,这些是远远不够。所以,我们面临着队伍的扩大,面临着任务的增加和加强,就必然要有新的建设,有新的设备要进行研制。所以后来包括航天城,选址问题,也经过了反复的调研那时候,最后在西北角这块土地上最后定下来在这里进行兴建。我们的大部分的一些训练的设备也陆续地往航天城搬迁,包括我们办公的大楼,搬迁到这来,航天员进来以后,基本上就在航天城落脚了。

  解说: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在老一代航天科技人员的培养下,陈善广从一个普通研究人员成为航天医学研究所的负责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王志:您是43岁,43岁的总指挥您感觉到压力大吗?

  陈:压力非常大。因为在我承担的这个任务当中,在这边我们有人、有产品,我们的人是我们的特殊的人,是航天员,也可以说是全国上上下下都在瞩目的,我们的人培训的怎么样,他们的素质怎么样,思想怎么样,技能怎么样,这也是反映我们训练的一种水平。

  王志:最近你们更名为中国航天员中心?

  陈:对。

  王志:你们同事告诉我你背后这个徽标有你的创意,能给我们解读一下吗?

  陈: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徽标,中间直立的一个黄色的字,是一个“人”字,所以在这个徽标里面首先体现了人为本的理念,人是中心的。这是作为我们航天系统来讲也是这样,航天员,人在整个载人航天工程里面就是个中心。这个人可以看到踩的是地球,上面是一片天,在背后是一个深邃的宇宙,顶天立地,反映了一种不屈不挠地,对于太空探索和追求的一种精神。我们看到由飞行轨迹划出来的是一个“天”字,这样天、地、人合一的这样一种宇宙观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对于宇宙的一种认识。

  王志:你愿意跟我一起展望一下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前景吗?

  陈:我认为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全球的航天员中心,我们将来这个中心不但是为我们国家培养和培训执行我们国家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也将为一些其它的国家培训一些航天员,甚至包括俄罗斯和美国的航天员我们也会欢迎他们到我们中心来进行培训,我们也有我们的特色,我们在后续的几年里面通过神六任务,神七、或者神八更长远的几个任务,会使我们中心的建设更加美好。

  相关专题:CCTV《面对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