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诚为凭的友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4:51 成都晚报 | |||||||||
五六十年代的四川大学好像一座规模宏大的森林公园,“八百亩川大”几乎完全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在邻近锦江的 一隅,是一片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林,有三栋西式教授公寓楼就静静地藏在梧桐树林的深处。住在那里的正直而儒雅的老先生们 为它起了一个非常有骨气的名字:铮园。 巴老印象
1960年深秋,少年时代的林文询在下学回家的路上,远远望见自家门口停着一辆黑色轿车。林文询的家尊林如稷 先生当时是四川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一位深孚众望的文坛权威。来往他们家办理公事的官员或者走访林老的学者常年络绎不 绝,是以家门口停辆轿车,林先生是司空见惯了的,就没有怎么去特别在意,径直走入了家门。一进门,他看见父亲正很高兴 地在书房里与客人们聊天。林先生回忆,当时林老与一位年近花甲的客人分坐在一套中隔茶几的白底蓝花纹法式单人沙发上, 此外还有一些人散坐在屋里,整个气氛显得非常融洽的样子。 那位客人身着一套普通的深色中山装,个子较小,看上去文静而和善。他说话很少,似乎不太健谈,但是偶尔看似不 经意的一句——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一句,往往就能够一针见血,深中要害。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逢知己那也是 千句万句都不嫌多的。见父亲与客人谈得那么投机,一边说,还一边兴奋地加以手势配合,林文询有点诧异的感觉,他很难见 到父亲能与谁如此投入地交流,心中暗暗思量此老定然十分不凡。果然父亲告诉他,这位客人就是《家》《春》《秋》的作者 ,一代文豪兼一代伟大的出版家,我们四川的骄傲,巴金! “我当时真的是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吃惊感觉,整个人都呆住了,细细回想来,似乎只有用‘震撼’二字才能形容 那样的心情。以至于直到今天,四十多年过去了,都还有如在眼前般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那些‘力量十足,字字吸血’的文章 真的是从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瘦小老者的笔端流出的吗?我不敢相信,但又不能不信。除却巴老,又有几人能有如斯的学识和 风范呢?……这位说话不很畅达,但绝对实在的老者,我只见过那么一次,但就那一次,已成为我永生难忘的记忆!”林先生 无限感慨地说,“巴老让我从此坚信了两句俗语,‘人不可貌相’以及‘真僧只说家常话’。” 惺惺相惜 林如稷老先生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代表文人之一。他曾经参与创办了浅草社-沉钟社这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的文学社团。说起来,二老的相识可能要追溯到20年代中后期。据林文询先生回忆,林老于1923年赴法,在那里大约生 活了七八年。巴老也于1927年来到法国留学。在那个遥远的国度,中国文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亲密而愉快的。 林文询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在他面前称赞巴老“既是作家又是出版家,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因为当 时没有作协一类的官方机构,风格相近、志趣相同的作家通常是通过文学社或者出版社团结在一起的。林先生说:“巴老在创 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还能维持一个运作良好的出版社,并戮力提携后辈,这是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的。” 林文询先生回忆起“文革”前家里的藏书,有特别印象的就是巴老“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王西彦、丽尼等人的作 品。“那些作品本身很吸引人,而其桢木封匣外观也很雅致,是难得的精品。” 他继续提到父亲对巴老的欣赏,他说父亲曾经特别给他推荐巴老的小说《家》。“虽然我父亲和巴老的文风差异很大 ——我父亲习惯的是精雕细琢,追求文字唯美的细腻文章;巴老则擅长激情洒脱的写作,能够很好地撩动读者情绪,不知不觉 中与之热情共鸣——但这丝毫不影响二老之间的惺惺相惜的情谊。因为一个作家的写作技巧只是手段,而能使人感动的,应该 来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林老在四川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期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系主任李存光,是目前国内研究巴 老的权威。当年林老亲自指导李教授的毕业论文,为其选择的题目就是巴金研究。林先生说:“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在1960 年前后。选题之后最大的困难是手头没有资料,我父亲为了能让李老师顺利完成论文,亲自写信给人在上海的巴老索求一些素 材。巴老随即很快将自己的著作和一些相关资料寄来,那是很厚很厚的一叠啊——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那是一笔不小的馈 赠,我父亲由衷感慨巴老的古道热肠。李老师也从那时开始,将研究巴老视为了一生的事业……可惜在“文革”期间,具体说 是1968年,父亲与巴老之间的来往信件全部被查抄、焚毁,想来真是万分遗憾!” 林先生继续说道:“到了1983年,我参加《收获》笔会时,又在巴老爱女李小林女士身上看到了她继承于巴老, 可以说比金子还要贵重的朴素、谦和的品质,以及儒雅的风范。由女及父,让人不能不为巴老的人格魅力所倾服。” 捍卫真诚 林如稷老先生在“文革”的最后一年,即1976年年末,不幸因病与世长辞。 林老没有能够看到巴老在此后创作的八十万言讲真话的书,但是林老的后人看到了。林文询先生曾经在他的随笔《寒 夜话真》《巴老与狙击手》等著作中,用辛辣的文笔和尖锐的讽刺,回击了那些极“左”分子攻讦巴老的妄言。他之所以怀着 这么强烈的激情去创作那些随笔散文,“一方面,巴老说出了我父亲他们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话,巴老写《随想录》,从某种意 义上讲,是在为他们那一代正直的知识分子代言;另一方面,巴老还事物本来面目的真诚,巴老骨子里的良知,巴老的努力和 勇气,这都是我不能不写那些文字的缘由……要是我父亲还在世,他老人家也一定会很高兴我那么做的。” 林先生说:“不光是我,所有有良知的文人都对巴老坚决捍卫‘真’字大旗而倾服。在他老人家之后,估计很难找到 这样没有丝毫争议的文坛领袖了。” 采访后记: 林老和巴老之间惺惺相惜的友谊,是来自于彼此之间共同对“真诚”的信仰。林文询先生一再重申“真诚”是文人最 宝贵的财富,此信念大约是受之于林老,而感之于巴老。有了这文人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凭证,二老的友谊,才能够如此持久和 坚定,才能在许多年以后,还能感动后人。王希文/图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