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著名散文家单复昨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5:06 海峡都市报

  核心提示

  文坛巨匠巴金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巴老年轻时的挚友,一个定居沈阳的泉州人——88岁高龄的著名散文家单复昨晚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他向记者讲述了与巴金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学路上的引航人

  在单复的心灵深处,巴金占有偶像般的位置。因为,巴金是引导他走上文坛的引航人。

  “认识巴金,应该在上世纪30年代吧。”电话那头,单复深情地向记者介绍起发生在70多年前的那段久远的往事,依然清晰,仿佛如昨。

  那时,单复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在泉州平民中学读书。因为学校的许多老师,丽尼、陈范余、叶非英等都是巴金的好朋友,巴金经常来学校和他们相聚,他有幸见到了巴金。在平民中学的那棵古榕树下,单复有幸与巴金结识。

  “接触久了后,发现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谈笑风生的作家,而是有点腼腆和拘谨,这与他的诚挚质朴正好是一致的。”

  受巴金潜移默化的影响,单复自此对文学着迷上了。他不知哪里来的冲劲,一天可以写好几篇文章。此后,文学创作像一根魔棒一样,牢牢地嵌在他的心灵深处。

  “严谨作风影响了我”

  1946年,单复来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担任一名普通的编辑,而当时,巴金是这家出版社的总编辑。

  “巴金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他是出版社领导,却从来准时上班,从未见他迟到早退过。”单复老先生回忆说。

  出版社经常要出版外国书籍,巴金对此特别认真负责,他精通英语、法语等五六种语言,对每一种翻译的著作,他都要找到原著进行阅读对照,一一校对。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单复,对他后来的写作、工作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每两年要探望一次

  自从单复于1950年落户沈阳之后,大约每隔两年就要去上海探望巴金。有时,巴金在杭州休养,他就赶到杭州。

  令单复记忆犹新的是,1983年10月的那次探望,他和黎明大学的蒋刚一起到上海华东医院探望巴金。

  当时,单复和蒋刚及上海作协的朋友一起给巴老打了电话,接电话的可能是他的妹妹,说希望不要来,有什么事她给传达就是了。单复犹豫了一下,心想来一趟也不容易,不看看心里不安,就在电话里说:“请您告诉巴老,我是泉州来的那个林景煌,老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专程由东北来看望他……”不一会儿,电话那头传来巴老熟悉的声音:“你是景煌吗?什么时候来的,你来吧,我等着你……”这和蔼亲切的声音,使单复一下子感到了温暖,回想起了半个世纪前,在泉州文庙平民中学古榕树下,他和巴老初次相识的情景。

  那次,他们谈得很投机。事隔至今,单复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

  这几天要写文悼念

  单复向记者透露:“我打算写一篇纪念巴金的文章,这几天就写。”记者问想好文章叫什么标题吗?单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88岁了,反应都迟钝了,还没有想好,但这几天得抓紧写完,否则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好写了。”

  当记者问单复是否想过在晚年回泉州看一看时,单复老先生停顿了一下后,告诉记者:“到时看看吧,我家就在距离涂门街大概10里的地方,叫花石街,也叫石头街。唉,几十年没回泉州了,如果身体允许,真想回泉州看一看。”

  寻找巴老

  笔下的“疯女人”

  地点:泉州仁风街

  昨日下午,在泉州仁风街,一位50几岁的洪先生指着他屋边一堵倒塌的土墙说:“这原来住的就是一位姓洪的,我叫他叔叔,但不是直系亲属,他今年有80岁左右了,我一个伯母说过,这位叔叔的母亲精神上有点问题。”

  难道洪先生口中这位精神上有点问题的母亲就是《春天里的秋天》中女主角郑佩容的原型?专门研究巴金文学的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柯文溥写的一篇《巴金笔下的“疯女人”》,还详细地写出这个原型的名字、住址和生平。

  1992年柯教授在他的《追寻巴金在泉州的足迹》写了这些事,发表在报纸上,一位菲律宾归侨曾写信给他说,巴金去浮桥探访的少女应是他二姐李碧玉。后来,黎大巴金研究所的人查访到,李碧玉确实是巴金笔下的“疯女人”,因恋爱受家庭反对而发疯,但后经治疗,病情好转,嫁到泉州仁风街附近,并产有一子。

  而据洪先生介绍,他邻居的这家洪姓人家,很早就没人了,那位他称为叔叔的人后来考大学以后到外地去了,据说是当医生的。至于他的母亲是不是李碧玉,谁也不知道。

  缅怀巴金

  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泉州市文联主席孙碧良:

  巴金老先生是中国文学的巨匠,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此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界的损失。巴老先生一生取得的文学成就很高,这和他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巴金曾经在上世纪30年代三次到过泉州。我想,是泉州这座城市对文化的包容性吸引着他,这样的包容性对他文学思想的形成应该是产生了比较特殊的影响。

  现在,泉州的经济在发展,文化自然也是跟着发展的。巴金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的文学家才能创造出人民喜欢的文学作品。文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艺术家要能唤起人们的感情,敢于说真话,反映真善美的社会生活。巴金老先生身上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值得所有文学工作者学习。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福建省文联委员邱章平:

  巴老先生的去世,是中国文坛的损失。但是可以说,巴老的一生很圆满,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和散文,同时也翻译了许多外国名著,给中国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精神财富。我认为,巴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永不磨灭的。

  作为文学工作者,应该学习的是巴金勤奋创作,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他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作家,文学创作也应该像巴金先生那样忠实于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黎明大学人文系副教授谭斌:

  在巴金的所有作品中,《家》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1974年左右,我正在上小学,第一次读了《家》。当时一本书很多同学轮流着看。晚上看到深更半夜,看着看着眼泪就流下来了。1979年上大学之后,抱着分析理性的态度,又看了《家》。这时候感情就比较平静了,但是《家》对我心灵的影响仍在,主要是对《家》所体现的社会责任的认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教学的需要,又看了《家》,重新认识了《家》,认识了巴金。感受到巴金是以其年轻人的热情、纯洁、真诚的特点来写作的。不同时期读巴金作品都有不同的感受。

  黎明大学激流文学社副社长张少强:

  初中时候看过巴金的《雷》、《雨》、《电》。当时对《电》里面描写的两棵大榕树印象深刻。后来知道是黎明大学旧校址里面的两棵榕树。当上网时看到巴金逝世的消息后,我们就把这个消息发到了学校文学社的网站上。最近一个礼拜,我们文学社将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悼念巴金先生。

  黎明大学读书俱乐部社长林晓华:

  巴金作品《家》,我看了三四遍,每次看了都为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感动。今天社团在纳新,我们将举办征文等一些活动纪念巴金先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