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圳“挖”出语言活化石“大鹏军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5:33 深圳晚报

  深圳“挖”出语言活化石“大鹏军语”

  ■这种濒危语种距今600多年历史,是深圳本土文化又一重大发现

  ■专家称,这种特殊的古老语言印证了深圳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深圳“挖”出语言活化石“大鹏军语”

  本报记者刘深报道“孔雀上岭尾拖拖,画眉唱出海南歌,斑鸠着出花衫领,鹧鸪石上晒绫罗。”一位70多岁的大鹏阿婆用当地土话唱出这首古老山歌。在今天的大鹏半岛,当地居民仍在使用着一种特殊的古老语言进行交流,这就是历经600多年依然充满生命力的大鹏军语——当地人称之为“大鹏话”。

  据史料考证,深圳东部的大鹏半岛,早在五六千年前,本土先民便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精深的历史文化。明清两代,大鹏所城有着抵御外侮的光荣历史。在语言学上,将由于军事原因从四面八方大规模聚集军队于一处,由于对外封闭,而军中各种语言交汇杂糅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语言,古代文献称其为“军语”或“军话”,用现代语言学术语来说,称为“军语方言岛”。

  今天的大鹏所城,是自明代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起作为防倭、防盗的沿海要冲所修建的军事城池。“大鹏所城”是“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的简称,而“鹏城”,则是“大鹏所城”的简称,又被用为深圳的别称,因此,这里对于深圳特区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当时,这里聚集了2000多名官兵以及家属,他们平时屯田,战时打仗。这里周围数十里范围内人烟稀少,生活环境十分闭塞。来自北方的军官和大部分来自南方的士兵需要言语沟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天南地北方言交融而成的独特的军内“普通话”。

  在明朝,我国边疆地区布满了军事卫所和屯田军人,许多地方都形成过“军语方言岛”,世道沧桑,绝大部分“军语方言岛”都已消失,而“大鹏军语”则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并仍然作为当地居民的母语在生活中沿用。深圳大学文学院的丘学强博士曾对大鹏方言做过学术研究,他认为,虽然当地居民并不称本地方言为“军语”,但大鹏方言堪称语言的“活化石”,承载着深圳本土厚重的文化、风俗历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及民俗文化的流变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印证了深圳本土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文化遗产。

  连日来,本报特邀国内外语言、文化学者及大鹏当地居民代表共同组成的大鹏军语考察队已经开始全面考察工作,本报将发起召开大鹏军语国际研讨会,并筹建大鹏军语研究会。

  专家说法

  大鹏军语语调独特

  旅居德国的语言学者倪穗礼先生曾对大鹏方言作过三个月的专门考查,他认为,如今保留下来的大鹏军语其独特语调中除含有北方方言之外,更多的是广州话和客家话的成分,这是此地外围方言长期以来施加的巨大影响所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