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多动症”的孩子还真不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0:57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孩子以前不吮吸手指,怎么长大了反而出现这种习惯?”“我孩子总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还时不时冒出一句‘不如死了好’的想法,真不知道怎么了1……本报前天下午两个半小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铃声不断。

  “多动症”孩子不少

  咨询电话中,有关小孩“多动症”的电话占了近三成。

  冯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初一,孩子一直好动、任性,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也一路下跌,现在在班上中等偏下。

  张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虽然并不好动,但爱发脾气,不爱与人交流。

  应邀前来接听热线的儿童心理专家刘寰忠医生分析,以上两例都是“多动症”的表现。像张女士的儿子,没有多动并不代表没有“多动症”,注意力缺陷也是“多动症”的一个表现。“多动症”严重影响成绩的话,应及时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

  有些家长担心药物治疗会有副作用,因此迟迟不愿带小孩到医院接受治疗。讳疾忌医,有时反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还有“抽动秽语综合症”?

  陈女士11岁的儿子,从三四岁开始有挤眼、眨眼的习惯。继而发展到不自主地出现嗓子发声,如清嗓,有时甚至有秽语出现,时轻时重。父母一直认为小孩故意的,有时就打骂他,但没有效果。

  刘医生分析,纵观小孩的整个表现,是典型的“抽动秽语综合症”,应及时接受药物和心理综合治疗。这种症状小孩无法靠自己的意识得到控制,即使能在家长面前短暂控制住了,但回到房间或在其他地方,会加剧表现出来。

  患上“学校恐惧症”

  王女士17岁的儿子,今年上高中。让她担心的是儿子常说害怕上学,一走进教室,手发抖,手心冒汗。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流,常常觉得父母讲的情况与现实环境差异较大。

  刘医生分析,小孩有“学校恐惧症”倾向。首先需要心理疏导,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多交流、沟通,要寻找他焦虑的原因,要让他认识到家庭教育有理想化的成分,与现实的大环境产生一些冲突也是正常现象。如果效果仍不明显,则要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王女士的儿子“学校恐惧症”表现得较为明显,但有一些小孩则不然了。有的孩子一到上学时间,要么闹头痛,要么闹肚子疼,反正是身子上下都不舒服。刘医生说,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小孩,往往善于制造假象,明明是不想上学,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或者发生其他诸如莫名发脾气、爱打架,甚至咬人等行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长对小孩期望值过高、小孩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暴力勒索等等。家长要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强迫症”的来由

  张女士9岁的女儿上四年级了,她发现女儿每晚睡觉前,有必须解小便的习惯。哪怕三分钟前刚去过,也必须还要去一次,像一个仪式一样必须要有。另外,睡觉时一定要把被子搞得整整齐齐才能安心入睡,改变一点都不行,否则难以入睡。

  刘医生分析,这有点“强迫症”的倾向,具体情况需要当面了解。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与家长对小孩的要求比较高有关。比如在教育方式上,常要求尽善尽美,要求的太多,让小孩过于注意细节、认真乃至于刻板。家长应避免这种教育方式,要善于看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她。

  ·王璎 陈全兵 丁开丽 张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