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08:39 汉网

  记者裴道彰 通讯员周钢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全国优秀小区之一的百步亭花园小区一角。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2004年12月3日,市长李宪生在江岸区江大社区调研,倾听群众意见。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2005年8月31日,副市长胡绪昆鸟在汉阳区桥西社区调研。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2005年10月23日,百年老社区江汉路上海邨扬子社区里,两名孩子正在健身器材上玩耍。这个老社区见证了武汉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变迁。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为丰富居民们的文化生活,各个社区组织居民们成立了腰鼓队,舞龙队,民乐队等文体队伍,图为2004年11月4日,江汉区满春街肖家社区的中老年居民们在一起吹拉弹唱。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为增进邻里关系,2005年5月,晨报举办的首次邻居节在汉阳区大桥社区开幕,如今“晨报邻居节”已走进了武汉市的18个社区,受到居民们的欢迎。

   阅读提示

  历时3年之久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已于上个月全部结束。

  不遗漏一个社区,不遗忘一个角落,“883”带来了市民身边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使得市政府从2002年10月开始实施的这项“民心工程”真正深入了民心。

  市长李宪生说,实施“883”,就是要让每一个社区都成为安居乐业的场所,让广大市民对武汉有一种归属感、亲近感,对武汉越来越亲、越来越爱,从而激发出为武汉做贡献的热情和动力。

  本月中旬,晨报记者采访了3位武汉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眼中的“883”,讲述社区建设与他们休戚相关的故事。

  今天,晨报刊登此文,意在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这个计划给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韩爱华:拆违拆得我泪流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曾经是拆迁钉子户的韩爱华,讲述“883”拆违行动中她的思想斗争经过。熊辉摄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石乔口区易家墩街道舵落口社区,是“883”最后一批达标的社区之一。社区主任李小兰介绍,该社区共拆除违章建筑物和构筑物近1500平方米。

  秋日的上午,舵落口社区的主要街道联谊路一派祥和,街坊们三五成群,在新修的休闲广场聊天,几个小孩子在健身器材上玩耍。

  “能有今天这样的景象,居民们是做出了牺牲的。”李小兰说。社区主任所说的“牺牲”,主要是指那些“历史悠久”的违章建筑:本地居民将这些房子出租给外地人做生意,然后每月收取租金,可以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这些建筑物占据了联谊路的大部分,使得交通拥挤、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要是发生火灾,消防车压根就没办法进去。

  在这些违章建筑中,土生土长在舵落口、今年53岁的韩爱华和她弟弟所有的70余平方米的门面尤其显眼:面积最大,两家生活也比较困难。韩爱华的两个门面每月可以收取300元租金。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居委会,他们通过居委会对韩爱华的态度,来猜测政府这次拆除违章建筑的决心,“前几年也说要拆,但最终没有结论”。

  “居委会干部轮流上门做工作,早晨去,晚上也去,希望我配合社区的工作,‘不行’,社区群干被骂了回去;委托和我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来劝说,还是不行;还说了‘拆了,就不要命’的狠话。”回忆起几个月前的事,当着李小兰的面,韩爱华有些不好意思。

  人心都是肉长的,随着群干们一次次上门,街道的干部一次次上门,韩爱华渐渐意识到,政府这次是真的下了决心的。虽然仍不断有些邻居劝她要“顶住”,但她慢慢动摇了,“不能因为一己私利影响了整体建设”。

  自己想通后,韩爱华又几次做弟弟的工作,取得了弟弟的信任。

  居委会也想到了韩爱华一家的切实困难,为她办了烟草专卖许可证,她自己又投资几千元开了家副食店和碟屋,居委会还为她患病的弟弟办了低保。

  李小兰说,拆违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群干们也是本地人,以后的工作还要居民们支持,所以一定要有情操作,取得居民的支持。

  做了近一个月工作后,韩爱华的两个门面终于拆除,“他们在外面拆,我在屋子里头,忍不住哭了,存在快20年,有感情了”。

  随后,居委会的工作好开展得多,那些存在了将近20年的违建房一间一间被拆除,换来了宽阔的道路、绿地和休闲广场。

  坐在自己的副食店里,门前昔日的违建门面变成了花坛,韩爱华说:“虽然收入有所减少,但一切都比原来好了,值得。”

  据民政部门统计,3年武汉社区创建,共拆违近百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近11万平方米。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2004年5月,武汉市第一家慈善超市在江岸区袁家社区建成,为一些困难家庭解决了许多物质问题。现在,全市共建立社区慈善超市81家。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SPLIT])

  从2003年夏开始,武汉市各个社区开辟纳凉室,为社区居民服务,被居民们称赞为“盛夏里送来清凉的风”。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2004年5月,武汉市启动社区听证制度,实行社区管理民主自治。图为蔡家田社区居民举行油烟扰民听证会。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百步亭花园社区组织志愿者,照顾未满幼儿园学龄的孩子,为家长们分忧。

  丁维国:日记见证社区变化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武昌居民丁维国用日记本记载“883”带来的巨变。记者熊辉摄

  79岁的丁老先生在日记中记叙“883”的故事,是武昌区康乐里社区群干和居民们聊天时听来的。

  修过铁路、种过地、采过矿,无论在哪里做事都还是个“头儿”的丁老仍然精神矍铄,现在每天早晨要步行几公里,上午看报,中午休息,下午写点东西。

  “我觉得趁现在还能写,要抓紧时间写一点,不然后人不知道这里在2004年发生过那么多的变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本月10日下午,他对记者说。他用来写日记的是一个已经有些年头的厚本子,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一丝不苟。

  从这些日记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社区在“883”创建中发生的变化:

  “昨天园林局拖来了一两车树苗和草皮,居民都兴致勃勃地购买自己想要的树种,我对门的武爷爷买得一棵樟树,全长约3米,粗约酒杯。”(摘自2004年4月2日丁老日记)

  “我们社区在上级的重视下,环境卫生、治安保卫和社区管理等方面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社区内垃圾成堆、乱搭乱盖的现象不见了,现在房屋成排,道路成条,高低一样。”(摘自2004年4月6日日记)

  “经过施工人员三天苦战,大家期待已久的康乐大道终于呈现在众人眼前,铺填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社区居民无不欢欣鼓舞。”(摘自2004年4月17日日记)

  “我自己门前搭的装煤的箱子,有损美观,经社区居委会建议,花了两天时间彻底拆除。拆除后比原来宽敞多了,也干净美观,事实证明,社区居委会的意见是对的,应该服从大局。”(摘自2004年4月23日日记)

  “今天康乐里社区接受上级验收,通过具体实施,883计划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也为武汉开发旅游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摘自2004年5月20日日记)……

  丁维国老人专门用来叙述社区建设的日记有十多篇,在另一些日记中,也夹杂着一些叙述。老人说,从去年开始,自己开始比较集中地写日记,当初并没想到要见报,所以一切都是有感而发,一切都是真情实感。

  得知记者来采访,几位居民主动上前来打招呼,述说社区创建前后的变化,因为地下管道不畅通,社区地势又低,几乎每年社区居民都要“抗洪”,而深筒套鞋更是每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否则一旦积水,就没办法出去。去年6月,康乐里社区达标后,丁老还专门写了一首诗称颂“883”:883行动如灯塔,党的光辉照万家;拆违整治都动手,环境改善人人夸;道路宽广平又坦,老幼出门都安全;衣被晾晒有定处,铁架拉线全靠边;垃圾储存全封闭,老鼠蟑螂进不去;走进社区光又亮,心情感觉很舒畅。

  石德飞:“883”给了我们服务居民的好机会

  

3个武汉人眼中的“883”

  江岸区花桥街园丰社区主任石德飞回想“883”工作中的点滴。记者熊辉摄

  作为社区群干代表,江岸区花桥街园丰社区主任石德飞很有代表性。园丰社区地处发展大道蔡家田北端,典型的城中村结构,使得这里村民居民混杂,不仅建设难度大,管理难度也很大。

  石德飞原来在一家村办酒店做办公室主任,2002年筹备成立居委会时,石就开始在园丰社区工作,同年8月,社区居委会成立,石德飞当选为主任。

  “管理企业相对单纯,主要是管事,可现在是管人,我们社区把安保队员算起来,也只有8个同志,可事情千头万绪。”石主任对记者说。

  刚开始来这里时,摆在石德飞面前的景象并不让人乐观:楼道内随意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卫生死角很多;没有路灯,一到晚上社区漆黑一片;“井”字形社区没有任何围栏,“牛皮癣”随处可见……

  石德飞试图改变这一切,没有经费却使一切成了无米之炊。

  但当政府决定实施“883计划”后,情况发生了变化。3年社区创建,政府共投入资金12.67亿元,创建达标868个社区(后来我市中心城区社区增至895个,但有27个正在或准备拆迁),平均每个社区投入资金接近150万元。

  有了资金来源,才有了办事的基本条件。石德飞和其他社区群干们都觉得,这是个为居民办点实事的机会,所以特别卖力,苦点累点也都心甘情愿。

  工作力度相当大。石主任还记得,今年3月2日开始第三批社区创建,3日江岸区政府召开专门会议,接着街道对工作作了部署,4日社区也开了动员会,一切都按事先的计划一步步在实施。

  万事总是开头难,大家开始对社区创建不理解。因为相互熟悉,村民们的工作倒还好做,打个招呼就行了,但辖区有些居民住户不是很配合,堆在楼道的杂物拒不清理。对这些略显不愉快的事,石德飞并不愿多讲,后来社区群干无论白天黑夜上门做工作,加上身边的环境一天天发生变化,大家慢慢配合了。

  “老百姓觉得,政府这次是真的为民办了实事,多年来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个计划得到了解决。”石德飞说。

  和市领导多次强调的一样,这位社区主任也觉得创建达标后,如何巩固成效非常重要,他觉得需要解决好人手问题、经费来源和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好自己职责问题。

  石德飞的担忧不光他一人看到了,此前,市民政局局长万勇曾向晨报记者透露,市、区政府今后将加大对社区长效管理经费的投入,并从社会事务分类管理入手,减轻社区负担,切实巩固创建成果。

  9月29日,市领导在参加社区验收时也表示,明年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理的10件实事中,必定有一件实事是社区建设的惠民举措。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陈卓 通讯员周钢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