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视点:进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岂能嫌贫爱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0:08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1日电 (记者徐寿松、李荣、姜帆 )

  “如果你们愿意,请让我们靠近,让你们明明白白我们的心!”在刚刚结束的长三角城市峰会上,江苏省淮安市常务副市长王向明借用一句流行歌词表达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些“难兄难弟”城市的共同心声:融入长三角,获得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员的“名分”。

  自2003年起,江苏淮安、浙江金华、安徽芜湖等10个城市,先后申请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但却一直以“观察员”身份排队等在长三角“俱乐部”大门外。他们得到的答复是:长三角近期“不考虑扩容,待机再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城市间的经济水平落差太大。

  长三角“热”折射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而长三角成员“名分”难求,则拷问眼下的区域协调机制:经济指标要求究竟是合理门槛还是“嫌贫爱富”?

  10个“追求者”排队大门外

  2005年,江苏徐州、连云港和安徽滁州、芜湖四城市,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递交入会“申请书”,要求融入长三角。此前,安徽的合肥和马鞍山、浙江的金华市和衢州、江苏的盐城和淮安等6城市,也已申请加盟。这10个城市都急切希望成为正式成员。

  “2003年我们就参加了长三角峰会第四次会议。两年过去了,马鞍山‘非长三角城市’的地位依然没变。”

  马鞍山市常务副市长聂庆义说。马鞍山紧邻南京,经济触角也早已遍及长三角区域。不久前,马鞍山市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提出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争当安徽接轨长三角第一区和“东向”发展的第一方阵。但现在,长三角大门久叩不开,马鞍山也只能“先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联系了。”

  淮安市也在两年前就列席了长三角城市峰会。为了达到“入会标准”,两年来,淮安在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等“硬件”方面,投入巨资改善,以便能搭上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快车,集聚外来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可大门依然没有向它大开。屡败屡战的王向明,以充满恳求的口气说:“请考虑我们这些积极分子们的心愿吧!”

  金华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的一位官员质问:既然台州可以“15+1”的模式进入长三角,金华为什么就不能以“16+1”形式纳入长三角轨道?他说,经济区位对于金华来说早已不是问题,“我们只要个名分!”而事实是,如今获得长三角“名分”的条件越来越严苛。

  “数字是人定的!”徐州市的一位官员不解,“长三角成员既然是16个而不是最初划定的14个,为什么不可以继续‘扩容’?”

  然而,原计划谈论扩容事宜的第六次长三角城市峰会,最终只字未提纳新之事。10个城市的希望再一次落空。

  “打破脑袋”也要挤进“俱乐部”的理由

  “我们一直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最忠实的参与者,以后也不会放弃加入长三角的追求。”聂庆义的表白,是10个“观察员”城市“期待明天”的标准版本。

  长三角“名分”究竟有何等魅力,让这些长江沿岸城市、浙江西部城市,甚至淮海区域城市梦萦魂牵,等待再等待?

  作为长三角最年轻的成员,最近才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台州市,对此也许最有发言权。在台州市长张鸿铭看来,长三角“名分”能带来三点“收成”:最直接的收获是承接以上海为中心的高能级产业辐射,拥有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借以分享中国最大的城市经济带内群体增长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一旦纳入长三角区域规划,地方就有可能在国家政策资源层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作为首批区域规划试点进入国家视野,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日益完善,效果越来越明显,对于地方而言,宏观政策是刚性的。”张鸿铭坦言,地方要发展,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纳入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大盘子,地方经济发展、项目规划会相对简便易行。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指出:“这正是眼下长三角‘名分’热,越来越多的城市不遗余力、打破脑袋也要挤进来的真正原因所在!”

  尊重区域规律还是“嫌贫爱富”?

  尽管好处多,长三角成员身份对于诸多“门外汉”来说,至少在未来5年内,依然是个“画饼”。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副主任尤传礼说,“不扩容、不关门、待机再议”是长三角目前的基本原则。

  官方理由是,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长三角区域“十一五”规划只包括既有的16个城市,如果现在吸收新成员,势必会造成事实范围与规划范围不一致。

  然而,经济落差太大,才是长三角不纳新的深层原因,这一点,也最让“外围”城市腹诽。长三角协调会办公室一位负责人直言不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各城市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很难想到一块去。”例如,长三角正在做的信息一体化,需要数据交换,但一些城市连起码的基础数据都没有,“怎么去一体化?还不如暂不接纳。”

  2004年,在长三角扩容的强烈呼声下,长三角第五次峰会修改章程,将城市经济协调会“由长江三角洲15城市组成”,改为“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其他城市组成”。这让后来者看到了“曙光”。但同时,《“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出台了。人均GDP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20%、GDP总量相对上海的比值不低于5%、城市化水平不低于20%、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不低于10等7项具体评价指标,成为各外线城市跨入长三角的一道“门槛”。

  对此,长三角成员城市多予肯定,坚持“入会”要有经济指标和地域范围的限制,认为这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后来者则针锋相对地指出:“这是在维护既得利益,且是典型的嫌贫爱富!”

  “经济落差不应成为阻止后来者加盟的理由!”一位长三角“观察员”城市的官员指出,用经济指标来设置高门槛,势必会阻挠次发达城市分享区域经济群体增长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这会不会导致区域经济成为事实上的“富人俱乐部”?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着重从三个方面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其一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区域经济学家担心,只强调“市场机制”、忽略“互助”“扶持”机制,让区域品牌、统一规划事实上沦为少数强势城市的“专利”,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是否有违国家将区域经济作为“十一五”规划着力点的本意?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文说,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应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相适应。比如,现在很多长三角的企业因为商务成本不断提高,正逐渐向成本较低的周边城市转移,这一趋势就要求长三角突破原来“半封闭”状态,使其更加开放。他告诫,不要把长三角看成是一个凝固的、封闭的概念,长三角品牌不是某一部分城市独有的,也不是某一个地区能够形成的,它需要共同打造,这样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第六都市圈”。

  也许,应该听听马鞍山市一位副市长的感言:“不管政府加入与否,都不能阻挡与长三角市场的融合、不能阻挡老百姓之间的往来合作。”而这,才是区域融合的精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