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中时晚报》今天挥泪停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6:38 北京晚报

  本报综合报道自1988年创刊的台湾《中时晚报》,昨天下午发完了最后一份晚报,今天正式停刊。这份1988年3月5日创刊的报纸从此走入历史。在昨天的头版头条上,《中时晚报》以斗大的标题写下:“灿烂十七年献给台湾”,作为告别读者的最后一页。

  创刊于八十年代曾辉煌一时

  《中时晚报》是台湾最大的报系———《中国时报》的子报,它创刊于1988年台湾刚刚开始解严的年代。《中时晚报》以大胆敢言著称。在政治议题上,它的批判性直接明快;在弊案的处理上,以敢于揭发为主。为顺应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它首度成立了以“新环境”为名的社会运动采访小组,打破部会采访路线的区隔,而以社会运动和部会共同采访。股市的兴起吸引大批散户投入,一个以股市为主的新闻版面,提供给读者最快速即时的报导。当时的晚报一出,人们纷纷购买,几乎人手一份,看自己当天的输赢。当时还没有网络,有线电视也还未开始,股市为晚报开启了商机。然而,随着股市的起伏升降,晚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股市好的时候,晚报大卖四五十万份。股市不好的时候,晚报发行量下跌。虽然如此,因为总体经济仍充满活力,要维持晚报营运并不困难。

  受景气影响被迫停刊

  《中时晚报》一直维持着自己独特的批判性,批判对象不仅是政府官员,还有社会团体、学术界,甚至媒体本身。这在台湾是独树一帜的。由于晚报是每天上午新闻的综合,它往往成为有线电视采用新闻的对象。同时,《中时晚报》的言论往往成为台湾电视谈话性节目必须参考的题材。不知有多少次,电视、广播晚间的谈话性节目都是以《中时晚报》的社论标题为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为台湾电视谈话性节目“定调”的作用。

  然而,随着台湾经济的衰落,股市被政府官商勾结的秃鹰集团所困死,最主要的是网络的兴起,让股市人口更方便取得资讯;有线电视的兴盛,让新闻的即时性有了另一种渠道;晚报的阅读人口逐步下降,而广告,一如所有平面媒体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也在减少;经营日益困难。这份陪着台湾人走过了17个年头、发行量一度高达60万份的晚报,近年来受限于景气的影响以及日报生态的变革,发行量现在一天不到8万份,订报率与广告量都持续下滑,因此中时报系董事长余建新于上周向员工宣布,11月1日起《中晚》停刊。

  为挽危局曾考虑合并

  为挽救危局,《中时晚报》曾经探讨与台湾另一大晚报《联合晚报》合并的可能,但经过半年的协调,由于软件及投资等方面的原因,最后还是宣告破局。双方一度有相当的进展,洽谈由《联晚》负责编务,《中晚》负责广告的分工,但是《中晚》最后盘算依旧不敷成本,《中晚》最后还是做出停刊的决定。

  《中晚》熄灯员工不舍纷落泪

  自上周传出报纸将要停刊的消息之后,报社工会不满资方未预先告知,连续几天与资方协调员工权益,最后137名员工仅有50人留任,其他的不是遭到资遣就是失业。至于资方所提的资遣及优退、优离方案,工会始终不满意,尤其对于服务年资10年以下的员工,工会希望争取多一些权益,却至今未果。最后一天上班,部分员工除了不舍落泪外,对于未来的失业问题,也感到彷徨无助。

  告别总是不能免于感伤。昨天,《中时晚报》的办公室内,员工离情依依,大家手拿玫瑰花互相祝福,并且留下了最后的合影。很多人忍不住难过得痛哭,董事长余建新面对这群共同打拼了多年的伙伴,只能鞠躬表示谢意。

  《中晚》关门《联晚》还能撑多久

  《中时晚报》走入记忆,引起岛内新闻界的慨叹。中时报系在台湾算是颇具影响力的平面传媒之一,晚报标榜以更晚的截稿时段,更早的出报时间,给予民众最新的讯息,不过这几年却因为广告空间有限,再加上国际纸浆以及油墨报价飙涨,不敷成本,只好决定停刊。

  台湾政治大学广电系教授陈清河表示,报业发展面临网络媒体和电视新闻频道的两路夹杀,晚报停刊是“可以预料的结果”。还有学者指出,台湾整体经济不景气,民众购买报纸意愿相对降低,阅读风气不佳等因素,都是导致晚报生存困难的原因。

  《中时晚报》的停刊,预示着台湾晚报市场仅剩《联合晚报》一家,“单足”仅存。据介绍,早年,台湾曾有“自立”、“民族”、“大华”三家晚报,可谓“三足鼎立”,后“民族”因不堪亏损倒闭。1988年,《联合晚报》创刊,同年3月5日,《中时晚报》也成立,此时台湾晚报市场形成“四足鼎立”的局面。1989年1月,创刊40年的《大华晚报》停刊;2001年10月3日,创刊54年的《自立晚报》也停刊。如今,随着《中时晚报》也成为历史,台湾晚报市场仅剩下《联合晚报》一家,已是“单足”仅存了。面对台湾报业的状况,读者不禁担心:《中晚》关门了,《联晚》还能撑多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