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自考25年回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13:16 法制早报

  □本报记者 张娜 张有义王涛崔世海

  1980年10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核制度的决定》,同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由副市长白介夫首任考试委员会主任。

  1981年6月7日,人类历史上覆盖面最大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诞生了。

  北京首开哲学课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2686人走进了考场。从这一天起,360行的好学者争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大门。工人、农民、士兵、残疾人、外来打工者,各行各业的人争相报名自考。

  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比这所大学学生人数多;

  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比这所大学学生的年龄跨度大;

  也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比这所大学学时长。边工作边学习的考生,几乎将8小时以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有的历经十余年才拿下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

  高考落榜后,李国强的心情一直很压抑。“上帝关上所有的门,他一定会为你留一扇窗”。他多么希望能通过自考改变自己的命运。1981年6月7日6点,李国强早上起床,挎上书包,匆忙吃了一口东西,骑上飞鸽自行车从蓝淀厂一路飞奔到知春里小学参加考试。这是北京第一次高自考,在全国也是首次。

  今年10月30日,2005年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结束。至此,这一发端于北京的高等教育形式走完了第25个春秋。一代一代的自考生参加自考,虽然有考中的、落榜的,但他们都由青涩走向成熟,命运也由此改变。

  到2004年年底,全国共有420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520万人取得专科以上毕业证书,全国每35人中就有一人参加过自考。近年来,每年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次数都在1200万左右。

  自考老兵篇

  刘建业:第一代自考生的代表

  晚上8时到12时,是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建业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这是他参加自学考试时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刘建业是中国第一代自考生中的优秀代表。他曾是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纪念馆设计组组长,主设计者之一,荣立一等功;曾是中华世纪坛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与其同事们一道努力奋斗,让世纪坛这一建筑成了国家标志,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在史学研究方面,他主编和撰写了学术著作20余部,多次获得各种奖项,被人们誉为“具有学者风度和开拓精神” 的人。

  1980年,刘建业到北京市文物局任工程师。工作中他发现,只有建筑专业的学历是不够的,知识面必须扩充,必须对中国文字、古文字有一定了解,不然没办法更好地工作。

  自考制度的创立,让他找到了一条学习的好途径。但自考的艰难,他始料未及。

  自考非常严格,比大学考试还难。他记得,有一次古代文学考题是默写苏轼的词“密州出猎”下半阙,全写对了只得两分,错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不仅不能得分,还要倒扣两分。

  自考三年,每天八小时外,他坚持学习四个小时。从晚上8时到12时,雷打不动。这个习惯成了他终身学习的习惯。如果哪天没学够4小时,躺在床上也睡不着。每逢节假日,他更是自觉延长学习时间。每天看什么书,该看多少,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规律和学习能力就是这样炼成的。

  他骑着自行车,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到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去看书。常常是8点开门,他7点多就到了。早上去,带两块火烧,中午在厕所接一碗水,干火烧就自来水,凑合一顿午饭。好几次学到闭馆出来时,才发现外面下了一场雨或一场雪。一整天趴在书上,有时候累得过劲儿了,眼睛发花,感觉天旋地转,书上密密麻麻的字也变成了沙子,使劲往脸上扑。

  1985年,刘建业通过自学高考取得了中文大学专科学历。此后,他仍然锲而不舍地在自学的领域里耕耘。

  刘建业说,他真的是感谢自考,不仅锻炼了意志,而且激发了求知欲,天天想知道新东西,不但想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这种不间断的终身学习,让他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

  张思明:从自考生到全国十杰教师

  1981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始自学考试,24岁的张思明兴奋极了。“我这个考不上大学的残渣余孽,有了学习的机会了!”他毫不犹豫报了名。因为难学,他报考的数学专业只有几百人。每周要教两个班12节数学课,要修改300本作业,他只能挤时间学习。刚开始,大学语文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连考两次都56分。

  有一天早上四点多,他起床,心事重重地跑上白颐路,路上是厚厚的积雪。他忽然觉得,踏在积雪上的清脆足音,像对命运的宣战;路灯下不断超越的灯杆的投影,像是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他想起了父亲生前讲过的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两耳失聪后,尚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完成不朽的命运交响曲。“我为什么不能像他那样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命运呢?”他豁然开朗,决心用毅力和恒心与命运抗争。直到今天,他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把不懂的问题记在本上,利用早晨跑步、星期天以及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向未名湖边的北大老师请教,向他上了大学的学生请教。

  坎坷和磨难使他格外珍惜学习机会。五年里,每到星期天和寒暑假,不到早上七点,他就冲进北大图书馆407教室,开始自学,中午回家用半天时间做家务。五年里,他写下了厚厚40多册的笔记和习题本,30多本专业作业总结,做过5000 多道习题,这些没人修改的作业和习题堆起来有一米多高。有一次,为了弄懂一道题,他整整做了三天。他把旧挂历折成小册子,密密麻麻写了上万字的压缩笔记,有空就拿出来记。

  张思明考出了许多自考史上罕见的高分,线性代数92分,代数96分,抽象代数98分,数学分析满分100分。 1984年底,他成为首批数学专业专科毕业生,一年后,成为首批自考本科专业毕业生。

  1984年,在中南海怀仁堂,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同志亲自为张思明等10位考生代表颁发了毕业证书。

  刘明:我在人民大会堂领证书

  1986年,人民大会堂统一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有上万人参加,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也出席了大会。自考生刘明就是上万人中的一员。

  “我的这个毕业证书,是由国家领导人亲自发的。”捧着略微发黄的证书,刘明的脸上流露出些许自豪。

  “我是1983年参加的自考,1985年毕业,1986年北京市在人民大会堂统一举行了毕业典礼……”

  人生经历的许多事情都可能被很快遗忘,但20年前的这件事,刘明仍记忆犹新。

  刘明仍珍藏着20年前自考党政干部管理基础科的毕业证、毕业生登记表及每一张成绩单。其中一张请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写着:1986年1月13日(星期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发毕业证书五周年大会。

  毕业证虽已发黄,也没有现在的毕业证“气派”,但它承载着一段历久弥新的美好回忆,跟刘明共同见证当时的辉煌时刻。

  刘明的自考缘起于1983年《光明日报》上一篇介绍自学考试的文章,他觉得这种学习形式很好,就和几位同事开始了“党政干部管理基础科”的学习。“选择自考倒不是为了拿个毕业证、以后升职,当时就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而且这个专业跟自己平时的工作联系很紧,学起来也容易些。”

  那时的刘明年逾30岁,是一名军人,任团长。

  一同考试的几个人都30多岁,有家有工作,孩子小没人照看。“那时我儿子刚四岁,但是每到周末或晚上,国防大学都有自考辅导课,而且都是一些很知名的教授在讲,舍不得不去听。只能将儿子锁在家里,现在想起来,心里还酸酸的。” 那令人心酸的往事几乎让刘明落泪。

  刘明考得很顺利,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一次通过。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全部考完了所有课程。退休后,他成了为农大培训中心的一名自考班主任。

  再次回到了自考生当中,让他再次近距离感受自考。

  赵定军:一条残疾腿支撑7年奋斗

  “在所有学校的门对我关闭时,惟有自学考试向我展开了双臂,使我实现了梦想。”这是一位自考生的心声。她的名字叫赵定军,两岁患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著有《妈妈的心有多高》一书,现在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

  一间不足15平米的简易楼房,屋里只有一张双人床、一个衣柜、一张圆桌、几把椅子,墙没有刷过,地也只是水泥地,如果没有家具这就是一间毛坯房。但对于赵定军来说这小屋就是她的家,一个真正属于她的家,在这里他们一家三口过了十几年,而她参加自考的七个春秋也是在这间小屋里度过的。

  时光回转到1986年10月的一天,丈夫老李艰难地蹬着三轮车,车上坐着搂着女儿囡囡的赵定军,车程的终点是自考考场。当时已35岁、只有初中学历的她在参加自考之前曾经考过研、上过英语班、律师班,只为一个愿望:获得一种求生的手段。然而一次次的打击将她的梦击碎,这时一位残联的老同志对她说:“你参加自学考试吧,取得了学历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经过思考她决定参加自学考试。当时她的想法就是拿个文凭找份工作,分担丈夫肩上的担子,尽量让女儿过好点儿。但是,求学的道路是坎坷的。当时她对自考的信心并不那么足,她让丈夫给报了一门自己最陌生的《形式逻辑》,并暗暗和自己约定:如果这门课考不好就不再继续参加自考。最大的决心产生最高的智慧,这门课她考了90分的高分。就这样,当众多的希望之门关闭后,自学考试接纳了她。从此,她满含艰辛的踏上了7年的自考路程,步履虽然艰难但却走得义无反顾。

  由于赵定军只能架着一支拐杖走路,这不仅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便,更给她参加自学考试带来不便。社会上的助学辅导班是不能参加了,一来没钱,二来也根本没办法去,因为上了公共汽车就下不来,即使走在平地上她也得小心翼翼,一旦摔倒麻烦就更多了。就这样,名副其实的自学在家里开始了。赵定军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必须读100页书,至少三遍的规矩。

  寒来暑往7年时间,终于,1993年的一天,丈夫从自考办给她带会了中文专业毕业文凭。

  经过自学考试的磨炼,赵定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别人能做到的,她,赵定军,一个腿有残疾的人,也一样做到了!如今,赵定军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作一名记者、写一本书……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自考新兵篇

  高智晟:《法制日报》上的一则启示

  使他走上律师之路

  高智晟律师依旧是那么忙碌,天南海北的。

  “有人称我为‘疯狗’律师,其实这是一个不错的称呼,只要我不‘咬’老百姓,只要我‘咬’的合乎法律。”高并不避讳这个“名号”。实际上,高是全国十佳律师之一。

  疯了似的忙碌,也许是成为了他的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忙碌,给了我今天富裕的生活和不错的名誉。”高说,“能够这样忙碌,我发自内心的感激国家推出了自学考试的制度。”

  1991年,高从部队复员待业来到乌鲁木齐,百无聊赖的他一心想学习点经贸知识,梦想是做个老板。但现实是残酷的,找个养家糊口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

  因为工资待遇低,他干脆辞职“经商”,开始了卖菜生涯,也就是推着小车到居民区吆喝着卖点蔬菜什么的。

  当时居民买菜并不像现在用塑料袋包着,乌鲁木齐人一般是拿张报纸包。

  这天,一位公务员模样的人下班回家,来到高的菜车前。因为买的少,那人顺手将一张《法制日报》撕成两半,一半包菜,一半扔到了地上。

  一阵风将地上的半页报纸吹到高的脚下,正在为“是不是一辈子卖菜”这个问题发愁的他,一眼看见了上面的一则启事:自学法律大专是你迈进律师行业的捷径。

  “不上大学就能获得大专文凭?还能做律师?”高不太相信,因为当时自学考试制度还不像现在这样深入民心,而高对律师这个职业却是早就“垂涎三尺”,高收入职业嘛。

  第一次,他报了三门。据高介绍,当时要想取得法律大专文凭,需要过15门的课程。之所以报三门,“当时纯粹是试试看,要是过一门,我肯定会继续努力,要是一门也没过,我也就没了勇气。”

  报名费和书费是他从紧张的生活费里挤出来的,可能是这个缘故,他几乎放弃了卖菜工作去学习。功夫不费有心人,等结果一公布,三门功课全通过了。

  一发不可收拾的他,两年内就获得了法律大专的文凭,之后一年,他以同样的精神取得律师资格。

  现在,高早已经本科毕业,他的本科学历完成在电大,“虽然是在电大,实际上,我也是靠自学的。自学考试使我具备了坚强的工作态度,不要依赖别人,靠自己生存。也许正是这样的作风,别人才会称我为‘疯狗律师’吧。”高自我解嘲。

  王大:清华美院里的的农民工

  1993年,王大在中考时出现失误,以几分之差未能考上台州重点高中。哥哥王伟却于1993年被保送就读清华机械自动化专业,之后又连读硕士。

  自此,两个农民子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哥哥上学期间,年仅15岁的王大帮父母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辛勤打工7 年,帮助哥哥完成学业……

  王伟在上学的同时,也一直惦念着王大,只要有机会通话,他总会劝弟弟不要放弃学业。他对王大说,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就算做装修也需要先进的技术。他的话给崇拜哥哥的王大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1年,哥哥研究生毕业。24岁的王大也开始自己接工程了,成了小包工头。然而,在哥哥的劝说下,王大毅然放弃了当地的工作,登上了北去的火车。他进入了当时的海淀走读大学,也走上了报考清华的起点。

  “第一节课是素描课,老师要求有绘画基础的同学进第一教室,没有绘画基础的同学进第二教室。在全班50多名学生中,只有两人进了第二教室,其中就有我。”王大说,他当时照猫画虎临摹了一幅素描,忐忑不安地交了上去。恰恰这幅画,给王大的老师、清华美院的博士生申卉芪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感觉这个学生虽然毫无绘画基础,但作业中却透出一股灵气, “有点意思”。

  一次北京下大雪,班主任徐莉在校园里发现有个学生坐在台阶上画画,一瞅正是王大。徐莉没惊动他,一小时后徐莉从教学楼里出来,王大还坐在院子里认真地画着。“雪地苦画”的侧影构成了感动人心的画面……

  一个学年后,王大由班上基础最差骤升为前五名。在自考17门功课中,有16门功课王大都是一次性通过。土木工程课等三门功课学校还没开课,王大就提前报考并以83分的成绩通过了考试。2004年,他获得了自考专科毕业证书。

  自考大专毕业后,他开始温习专升本的课程。从最简单的“What’syourname?”学起,王大开始挺进他的梦想。2005年2月28日,年已27岁的王大正式入校,圆了清华梦。

  夏天玲:先后被五所英国大学录取

  在留学大潮中,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先后被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诺丁汉大学、伦敦马格利特学院录取。在公认去英国留学较困难的今天,她,一个自考毕业生是如何成功的呢?带着些许好奇,记者走访了这个叫夏天玲的女孩。

  她留着近乎男生的短发,一双眸子明亮澄澈,在淡蓝色T恤和洗得略显发白的牛仔裤的“包裹”下,洋溢着无处不在的青春气息。

  京城一家咖啡厅里,记者依约见到了夏天玲,谈话从留学说起。

  “为什么想到去留学?”

  “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属于那种不太安分的人。”夏天玲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冒险,这一点有些像男孩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自考生在国内找工作还不是太容易。与其马马虎虎找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如趁年轻充实一下自己。“ 我自考学的专业是商业经济管理,虽然已拿到了文凭,但我还是希望能够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即使将来学成归国,也多份经历,多些竞争力。”

  去英国留学并不是一件易事,记者颇感好奇地问:“像你这样能被五所大学录取的自考生并不是很多。你有什么诀窍吗?”

  她把玩着手里的杯子,略做思考后说:“很难说有什么窍门,但可以谈一下我的感受。我的做法是多管齐下:我从网上查询英国高校的招生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再把自己的简历和申请寄过去。我当时没考雅思,而英国人对这个成绩是很看重的。我就把一盘经贸课上我用英文回答老师课堂提问的录像带,寄给校方。看来还是起作用了。”

  高自考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迈向未来?对于这个问题,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李亚勤副主任满怀信心的说:“高自考必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制上有长足的发展!”

  接着,她说:“现在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行业跨度大的工作,需要接受继续教育,而高自考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形式。今后,还将开展面向社会或行业的多种证书考试、资格考试,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起到不可缺少的补充、调剂作用。”

  “高自考”之最

  年龄最大的考生

  81岁老大爷挑战自考

  湖南省第48次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结束,报名参加本次考试的考生中有一位名叫蒋三春的81岁高龄考生。他 1924年出生于长沙市,祖籍邵东县,曾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在田家炳实验中学北校区参加考试。这次,他在孙女的陪同下参加法律科目的自学考试。

  年龄最小的考生

  8岁男童通过计算机自考

  2005年春季自学考试中,北京东城区年仅8岁的吕中通过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计算机考试。吕中的父亲捧着儿子的成绩通知单自豪地说,“我想让他在读完小学时,通过高自考的13门课程,拿到大专毕业证。”吕中报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吕中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吕中5岁时,吕先生就开始用“边学电脑、边读书、边识字”的方法教他识字,1年后吕中便掌握了3000多个汉字,并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及150首古诗词。

  高自考部分大事记

  -1985上半年自学考试报考人数首次突破100万,达到1231924人

  -1988下半年自学考试报考人数首次超过200万,达到2094828人。

  -1992年上半年自学考试报考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026717人。

  -1996年上半年自学考试报考人数首次突破400万,达到4348149人。

  -1997年上半年自学考试报考人数首次突破500万,达到5080571人;同时,本科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 1万,达到11771人。

  -1998年下半年自学考试报考人数首次突破600万,达到6058826人。

  -2000年上半年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689万。

  目前高自考存在问题

  考试容易学位难拿

  “自学考试现在是,参加考试容易,没有什么门槛,但要想拿到学位可就难了。”一位刚参加完北京今年秋季考试的自考生说,“现在拿学位的门槛越来越高了,我现在对拿学位已经不报什么希望了,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很不错了”。

  拿学位门槛高,一直以来多遭诟病。从2004年开始,北京工商企业管理、会计、财税、统计学、新闻学、行政管理学、档案学和经济学8个专业将不能靠60分就获得高自考的本科学位。北京考试院要求8个专业本科段课程必须达到65 分。也就是说,单靠“60分万岁”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不过现在各地调整方向也不尽相同。今年9月初,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对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进行了适当调整。原规定自学考试三门学位课程每门课程应达到70分,现调整为三门学位课程平均成绩应达到70分,但每门课程的成绩不得低于65分。此调整从今年12月开始执行。这意味着,拿学位难度相应的降低了。

  “质量”一直以来被视为高自考的生命线。实际上,按照上述两地对考生拿学位的要求来看,学位授予条件还是非常公正的。但由于自考生群体本身间的差距,客观上造成了考试者多,拿毕业证的少,能拿到学位证的则更少。

  自考生受歧视

  最近,网上有一些类似“自考生都是垃圾,考上博士也是”的帖子出现。而且在招聘市场上 “自考生免谈”的字样也时有出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出现呢?

  首先,自考的宣传力度很不够。社会对自考存在偏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这一制度造成的,我们要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广大新闻媒体要充分报道这一制度,让这一制度成为全体社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自我修养的有力武器。也会使广大用人单位不再歧视自考毕业生,给予其公平竞争的机会。其次,自学考试过分的依赖了指定教材,缺乏灵活性。这是广大在校生批评自考的一个重要原因,自考考的内容几乎都可以从指定教材上找到答案,虽然这是考试中心为了方便广大考生复习,但是却使考试的含金量打了折扣。

  作弊现象多遭诟病

  10月30日的自考考试刚刚结束,便传出“数百考生涉嫌在大兴多个考场舞弊之事”,以及“黑龙江近千名考生被组织赴吉林赶考涉嫌作弊事件”。如今,作弊的作弊手段也日趋高科技化,手机、专门的考试作弊器等。

  作弊作为考试的孪生兄弟,一直以来是任何考试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出现在自考考场的作弊现象却引发了人们对自考制度本身的价值评价。

  据了解,对于高自考中的作弊行为,自考办有严格的规定,“考生除了被取消当科成绩外,最严重的还将受到停考三年的惩罚。”不过,从2003年开始,凡是对自己处罚不服的考生,还可以向北京教育考试院申请听证。当年,便有22名考生对处罚不服,提出了听证申请。

  25年高等自学考试路 多少壮志梦想付其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