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州文物保护十年展举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9:57 金羊网-新快报
广州文物保护十年展举行

广州文物保护十年展举行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广州文物保护十年展”12日起在广博举行,宋代排水渠遗址佐证

  新快报讯(记者 陈琦钿 实习生 叶颖文 通讯员 黄庆昌)从11月12日起,羊城的考古爱好者可有“眼福”了!只要你到越秀山镇海楼广州博物馆“闲逛”1小时,便可一次性看足广州这10年来各类重大的考古发现———昨日,记者获悉:“广州文物保护十年(1995-2005)展”将在“五层楼”举办,并一直持续到明年的5月12日,而随着该展的开展,本身为省级文保单位的“五层楼”,将新添700多件文物,成了真正的“聚宝盆”。

  据介绍,本次“十
年展”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分为“文物保护十大成果”、“考古发掘的新收获”、“文物科研成果选”三部分。展览汇集了广州十年来配合地铁、内环路、广州大学城等重点项目和基本建设发掘出土的文物近700多件,文物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昨日,记者前往布展现场“探营”,获取了不少“亮点”,在此以飨读者。

  三件胡人陶俑座灯亮相 广州两千年前便使役“菲佣”

  据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广州地区也曾盛行过使役外国奴隶的生活方式。本次展览呈现的汉代文物中有三件展品分外惹眼———陶俑座灯,它们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古代版“大卫”。这三俑均高鼻深目,裸体,遍体长毛,箕踞而坐;一俑头顶高脚灯座,面部画出络腮胡须,左手托灯盘,右臂断失;另一俑为胡人脸形,面微向上仰起,眼睛细长,高鼻梁,尖长下巴,络腮大胡子,头发束于脑后折向前成髻,左手托灯盘,右手置于右腿上。第三俑头上缠巾托灯盘,左手抚胸,突乳,右手举起做扶灯状。络腮大胡子、高挺的鼻梁、健美的体态……将异域男子的粗犷与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这三俑外,早年广州地区的汉墓也出土较多类似的托灯胡俑,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西汉中期。这些承托灯盘的灯奴俑形可能取自西亚或东非来的劳苦人民,他(她)们皆在两千多年前随商船漂洋过海,被贩卖到了中国,成为贵家大族的“家内奴隶”。主人死后,其悲惨境遇并没有结束,他们还要被塑成灯座埋入墓中。

  宋代排水渠遗址现身 古广州是“六脉交错”的水城

  在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段在1997年吉祥大厦建设中清理出的宋代城内排水渠遗址。该渠体面宽4.03米,底宽3.6米,高5.14米。渠壁两侧用红砂岩和灰白砂岩条石从底到面逐层纵横平放迭砌而成,东边21层,西边22层。这“渠体”规模很大,但什么“威水”的?———考古学家告诉记者,它足以让人想象当时广州水城的盛况。

  原来,考古专家根据近年的发现已推断出,从南越国时期开始,广州就已经是水城了。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对古代的广州城作了以下描述:“早前广州城内满布弯弯曲曲的小河道,水路交通是广州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古人对广州城空间环境结构的描绘。其中“六脉”是指城内依地形而修建的六条排水干渠,状如人之脉络,水流从这里流到东、西濠涌后,进入玉带河,再流入珠江。据史书记载,宋代的广州城已形成了以六脉渠为主的水道网格局,六脉渠既可以行船,又可以减轻水患,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上交通网。

  南越国御园“美景”重现 古工匠用“流体力学”设计御园

  在此次“十年展”上,市民除了可看到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石刻———在御园遗址池壁石板上发现的“蕃”、“睆”等文字外,还可欣赏到复原后的御园“美景”———蓄水池的南壁下埋设了输水木槽,与曲流石渠连接。蜿蜒曲折的石渠,其底部密排黑色卵石,急弯处砌有“水潭”,又分设两处“渠陂”,使由蓄水池输来的流水产生漩涡与涛声(撞击声);当水过了急弯处流入铺河卵石浅渠时,水又从急速动态转入缓慢动态,涛声变为潺潺水声,漩涡也转为粼粼碧波。据悉,这种在中国近代才成为物理学科的流体力学和声学,已被两千多年前的工匠运用到御园设计上,让观赏者仿佛听到旋律优美的乐曲。
广州文物保护十年展举行
  图:昨天,观众在欣赏布置好的部分展品。陈海平摄(夏天/编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