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理性看待经济学家的公信力贬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2:06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康劲 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一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又引起了舆论对经济学家问题的高度关注。11月7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民意调查,再次为这场经济学家的“贬值风潮”推波助澜。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近日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丁学良“不超过5个”的说法得到了83%的公众支持;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两人郎咸平(31.0%)和吴敬琏(19.8%),剩下的12人,包括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樊钢等在内,没有一人得到10%以上的认同率;在回答“你觉得学者发表的言论站在了什么立场上?”这个问题时,有69.7%的被调查者认为经济学家站在了“利益集团立场”。(11月7日中国青年报) 从一年前“郎顾之争”开始,国内的著名经济学家们就选择了集体沉默,面对丁学良的责难和攻击,没有几个人给予正面的回应。在笔者理解,他们的这般表现既有百口难辩的委屈,也是“咎由自取”的应该。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学家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他们的理论建树,在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但是正由于身处经济改革的中心,对中国经济学界的评论会直接和改革的成败联系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从宏观上看,中国的高速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比如贫富差距的拉大,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指导理论上,过去许多年里始终在强调“效率优先”,经济学界的思路始终围绕着“如何先富”,并且要“富了更富”,由此使社会改革所创造的财富迅速地向少数人群集中。与此同时,有大批经济学家又不断对非合理的财富增加方式寻找理论根据,坚信只有这样才是解放思想。 客观的说,中国要告别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平二调”、“一大二公”,没有这些经济学家来鼓噪群言,又怎能激奋精神。因此说,这些经济学家确实有点委屈。但为什么又说他们“咎由自取”呢?因为,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新一轮”改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要继续对计划经济的“告别”,而且要对20年来的改革成果进行“再改革”,重要任务不仅是保证“先富”和“更富”,而且要“公平优先”,“贫富和谐”。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者如果继续抱残守缺,继续面向富裕阶层,拥抱利益集团,那么就只能被社会公信所抛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