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海外并购且慢喝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2:35 新世纪周刊

  10月27日传来令国人振奋的消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已获得加拿 大法院最终裁决,100%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简称PK公司)。根据中石油提出的收购条件,中油国际以每股55美 元现金购买PK公司所有上市股份。这一报价总价值约为41.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在中海油刚刚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铩羽而归的情况下,中石油的此番中标,大涨
了国人的士气,要知道这可是在 击败了印度和俄罗斯的竞争对手后才取得的胜利,的确可喜可贺。于是众多媒体纷纷出来鼓噪,什么中国走出去的能源战略初 见成效;什么海外并购迈出坚实一步等等。誉美之词充斥着各大媒体财经版的显著位置。

  然而,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中石油的海外并购也并不是无懈可击。首先是价格。中石油此次41.8亿美 元的价格,相比印度ONGC公司与米塔尔钢铁集团此前的联合出价38亿美元,就已高出了10%。而外电有评论说,收购 PK公司,38亿美元已经是“物非所值”了。若果真如此,中石油无疑又做了“大头”。

  当然,中石油之所以能如此慷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国家的支持,其通常开出的价格明显要比竞争对手高。不能说 这种方式不对,但企业是否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却未必可知。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在出价时重点考虑的是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有时 候反而被忽视了。

  其次是时机。有过炒股经历的人都懂得“低吸高抛”的道理,但遗憾的是在中国石油巨头海外寻油的过程中,国际的 原油价格恰逢在高位徘徊,这就很可能使中国的石油巨头接下烫手山芋的最后一棒。

  西方石油企业的经验证明,如果在资金充裕时受到石油需求狂热的感染,不计成本地大举投资收购,就很容易在油价 回落时陷入困境。特别是众所周知,中国能源企业的业务结构存在缺陷,过于偏重上游业务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一旦油价 陷入低谷,缓冲压力的空间将非常有限。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国际油价一泻千里,欧佩克一揽子石油平均价格从1997 年的每桶18美元跌至1998年12月初的不到10美元,许多大型石油公司,尤其是以上游业务为主的公司受到重创,由 此引发了席卷全球的石油并购风暴。

  如今,大多数西方石油公司都已从历史的低油价冲击中吸取了教训,在油价高企时注重压缩成本,而在油价低谷时进 行并购整合,关注股东价值增长而非产量增长。

  反观我们,从中国石油巨头海外并购的公开资料中,人们会发现谈资源占有量的多,谈收益的少,似乎并购的成功比 并购能否盈利更重要。如果“圈地”的结果是使公司经营利润这个“核心”更加萎缩的话,那么不知道这样的“圈地”还有何 意义?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