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奢侈让人成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12:42 新民周刊

  秋天的上海,弥漫着奢侈品的气味和诱惑。

  “顶级私人物品展”前脚刚走,“创意法国精品展”又接踵而至。而在作为奢侈新地标之一的恒隆广场,巨大的“LV ”无时无刻不在引诱、挑逗、激荡着行人的眼。在这新一轮奢侈品冲击浪潮中,有人沉浸其间、享受消费和视觉快感,也有人 对它大加批判。

  再过10年,将有更多、更奢侈化的品牌大量涌入中国这片“最后的乐土”。在西方商人眼中,中国奢侈品的潜在消 费者可达到1亿。那么,对于日益富裕并崇尚理性、个性消费的现代国人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奢侈品、并以何种态度对待它呢 ?

  从历史上看,多数人对

奢侈品的心态通常是矛盾的,一方面,从道德上必须鄙视,因为它是多余的,是有钱阶级的产 物;另一方面,内心并不排斥对奢侈品的享受。在多数中国人的概念里,奢侈品几乎等同于挥霍、浪费和炫耀。

  其实,奢侈品在中国被过多赋予了道德和阶级的内涵。在西方,它的本源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范围 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也称非生活必需品。而在中国,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思想观念依然存在, 再加上多数人文化层次、审美情趣不高,表达情感的知识、手段、技巧缺乏,“奢侈品成了人际关系的媒介,成了一种‘捷径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说,奢侈品在中国,更多地成为了“平等社会中身份感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奢侈品是个不断变化延伸的概念。在15、16世纪的意大利,甜品、糖、可可、咖啡和茶就代表着奢侈; 而上世纪80年代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三大件”,以及此后的彩电、冰箱和电话,也都是从初期的“奢侈品”成了如今 的必需品。

  从社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有助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并获得其他人的认同。丹麦顶级视听 品牌B&O的创始人之一JensBang先生就认为,奢侈品可以成为人们的共同语言,是一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经济意义上,奢侈品往往与成功的品牌、过硬的质量、优秀的设计理念乃至历史积淀、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德国 《明镜周刊》记者沃夫冈·拉茨勒就认为,奢侈品的生产对社会的迅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集中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 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它能刺激革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

  在ChristianDior中国区公关经理徐茜看来,创意是CD品牌的DNA,是它让CD与经典、优雅、高 贵、

性感联系起来。“奢侈品的重要特点就是决不妥协。”她说。

  而在JensBang先生看来,奢侈品意味着更多的时间、心思,延续性和更考究的材质。“80年前我父亲说过 一句话:以永不言败的意志创造唯一最好的。”他说,“好东西要花时间。如果有延续性,努力不懈,用心去做,肯定能做出 好东西。”他说,我喜欢一件奢侈品不是单纯因为它是“奢侈品”,而是它的设计和个性化美学体验打动了我。

  这种态度更多代表了现代西方人的消费观。他们认为,真正的奢侈品就是由人群中的一小部分享受的。从更深层次来 看,奢侈品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理性观念客观上降低了奢侈品在西方的消费需求,迫使许多品牌转向了崛起中的中国。

  而在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尽管奢侈品被更多地视为一种炫耀和快感,但越来越庞大的新一代消费群体则 更愿将它理解为一个中性概念,他们以学识和明智的消费方式而骄傲,购买奢侈品时也是谨慎并且是建立在大量信息基础之上 的。

  “奢侈品一方面拉动了消费,另一方面,又需要我们的文化成熟起来。”顾晓鸣说,“现阶段,我们应鼓励有能力的 人消费,培养消费人群的文化理念和贵族气质,最终要让奢侈品消费回归理性,成为市场正常运行的一部分。”这,或许才是 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奢侈品观。撰稿/苏庆先(记者)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