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济学的“看家本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06:28 光明网
  赵磊 发布时间: 2005-11-10 06:12 来源:光明日报
经济学的“看家本事”(图)
“房价是涨还是跌”?“走势是通涨还是通缩”?“油价高企的顶部何在”?等等,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经济学能够被称为“致用之学”的证明。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预测经济走势,既是检验其“武功”高下的试金石,又是充满风险的“投资”活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预测经济走势的过程既然如此高深莫测(复杂的计算过程,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型和图表),那么经济学家的预测也就如同口含天宪的神喻一般令人诚惶诚恐;对于政府而言,科学的预测无疑是政策选择的重要依据.但困惑在于,你怎么确定100个经济学家中哪一个的预测是准确的?

  其实,不论经济预测是多么复杂的事情,经济学的“看家本事”也就那么几招。张宇燕说,经济学的看家本事无非有二:一是供求分析;二是成本-收益分析(张宇燕:《关于“经济学家”的断想》,《光明日报》2005-7-5)。这样的概括非常凝练,非常到位(当然,这个概括只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才是有效的)。就主流经济学的路数而言,判断经济走势无非就是做“供求分析”和“损益分析”。比如,如果需求萎缩,投资和消费下降,则意味着经济正在走向通缩;如果需求旺盛,投资和消费扩张,则意味着经济正在走向通涨。同理,供给过剩预示着经济将走向通缩;供给不足则意味着经济将走向通涨。至于为何经济走势会随着供求的变动而呈有规律的变动,其原因就在于人的行为选择的依据是“成本-收益”的比较(即损益比较)。现实情况远比理论更为错综复杂,需求和供给的组合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不论经济现象有多么纷繁复杂,只要把握了这两个“看家本事”,经济学者就可以梳理出经济的基本走势,并据此做出预测。可见,所谓宏观分析并非高深叵测,它不过是“供求分析”和“损益分析”的具体结论而已。当然,预测是否准确,除了分析工具要对路外,还必须拥有充分准确的信息和数据——这是另一个话题。

  在运用“看家本事”作预测时,经济学家通常会发现:(1)从物极必反的道理看,经济过热后必有过冷,反之反是。这对于市场经济尤其适合:“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最充分地表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因此,在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时,经济学家往往会做出与当前现状相反的预测结论。(2)从“损益分析”中可知,经济的冷热一旦开始,必然趋向“自我强化”,也就是说热将趋向更热,冷将趋向更冷。市场俗语“买涨杀跌”是也。为什么?因为市场经济中人的“趋利避害”决定了你必须这样做。(3)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所谓“长效的”宏观政策多半是空想,只有短期政策才有存在的可能—因为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十分“势力眼”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经济,正是这个特点才使得市场经济对信息能够作出迅速反应。因此,有人如果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寻找长期有效的宏观政策,那一定是徒劳的。

  如果说张宇燕先生的概括只是对主流经济学的“看家本事”的提炼,那么在我看来,除了供求分析和损益分析之外,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还必须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在“短期分析”和“现象分析”中,供求分析和损益分析通常是非常有效的分析工具。然而,在“长期分析”和“本质分析”中,最有效的方法则是“矛盾分析”。所谓矛盾分析就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与供求分析和损益分析相比,矛盾分析的优势就在于:它不是局限于在经济运行的现象层面,而是深入到事物内部矛盾运动中去,关注经济运行的本质问题,从而揭示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只有通过矛盾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正确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科学预测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

  总而言之,在做形势分析预测时,经济学有三种基本方法可用:(1)供求分析;(2)损益分析;(3)矛盾分析。前两种适合于短期分析和现象刻画,第三种适合于长期分析和本质刻画。这也就是经济学的“看家本事”。关于经济学的“看家本事”,我认为还有必要指出以下三点:

  其一,经济学的“看家本事”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看家本事”。时下有一个流行的笑话说:“10个经济学家有11个不同的预测”。可见公众对经济学家做出的预测并不总是充满信心。为了增强其可信度,一些人殚精竭虑地要将经济学形式化(数学化)。不幸的是,自从经济学越来越形式化以来,这种所谓的科学也就成了“黑板经济学”,甚至被人讥讽为“狗屎经济学”。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极而言之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恩格斯语)。我敢打赌,只要机器人不能取代人类而成为地球的主人(成为人类的仆役是可能的),那么你就别指望人的行为必然是“1+1=2”;那么期望把经济学“形式化”为自然科学的一切努力,其良苦用心或许值得尊重,但我注定它是徒劳的。

  其二,经济学的本分并不是“改变世界”,而是“认识世界”。尽管经济学家的实践活动会改变环境,从而“改变世界”,但这种改变总是尊重规律的前提下的“改变”。经济学的职责就是为人们提供能够把握经济规律即“认识世界”的方法。因此,经济学家不要太自以为是了。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在规律面前的无奈,令人常怀“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感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学家并不能“改变”什么。有不少经济学家总把自己当作“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伟人,以为不是千百万凡人的实践活动,而是某个精英的主观意识改变了世界。这种自负未免太幼稚了。

  其三,何大安从分工角度来区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分类决定经济学家的分工”(《光明日报》2005-7-26)。经济学的分类或许会越来越精细,然而从功能上分,大概有三个层面:实证的,规范的,政策的。经济学的价值也就寄托在三个方面:刻画现实,预测未来,提供方案。当然,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现实中的经济学者或许三类皆有涉足。不论归属何类,经济学家都不得不面对如下评判:刻画是否真实深刻,预测是否准确到位,方案是否可行管用。其间的差距便将经济学家的水平境界分出高下来。我个人认为,除了“屁股决定脑袋”的立场因素之外,“看家本事”的不同恐怕也是导致经济学家境界高下的重要原因吧。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编辑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