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委员为食品安全开“处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08:21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邵岭

      回收的过期食品哪里去了?现做寿司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原料奶的质量由谁来管理?

      市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了两个多月的专项视察之后,为本市食品安全工作开出了一份“诊断书”。昨天,带着这份“诊断书”,专项视察组与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进行了交流。市政协副主席宋仪侨参加了交流。

      症状一:监控不到位

      表现:虽然目前生产厂家在食品包装上明示生产日期
及保质期,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予以撤柜回收也已成为惯例,但这些回收的过期食品的去向,却没有得到很好监控。

      症状二:标准有漏洞

      表现:一是新兴食品缺少相应的质量标准,如现做寿司,只能参照国外标准来执行;二是部分标准科学性不够,比如乳业,国内普遍采用的高温杀菌法固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但也破坏了奶制品的营养结构;三是一些标准不切实际,如《上海市超市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生、熟食柜台间隔必须达到9米,但事实上几乎本市所有超市都不具备达到此项要求的条件,整改起来也有相当大的难度。

      症状三:认证无权威

      表现:通过QS认证并加贴QS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是对企业具备必要生产条件的认可。然而,现在一方面是认证程序繁琐,另一方面则是几乎没有门槛,企业只要申请几乎都能获得通过,大大降低了认证的权威性。

      除了上诉三大症状之外,委员们还就目前存在的对乳品“冷链”监管不够严密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问题:虽然牧场的主管部门是市兽医站,但兽医站的管理内容仅限于奶牛的健康状况,而不涉及牧场整体管理以及饲料、原料奶的质量管理,实际上造成对牧场这个乳品生产源头管理的缺失。

      处方:明确牧场的质量主管单位,在建立牛奶质量检测、监管的预警机制和通报公告制度,牧场诚信体系和质量信息追溯体系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构筑起更为完善的乳品安全保障体系。

      问题:对外地入沪食品的监管缺乏有效手段。曹安路蔬菜批发市场每天交易1200吨农副产品,其中出自上海的200吨左右农副产品,是通过市场与生产者签订食品安全协议的办法供应的;其它外地入沪农副产品,多数是集中装车后就进入了本市销售渠道。

      处方:提高外地入沪食品安全系数,加强与相关地区和部门的合作,合力开展对农副产品生产者的有效监管。

      问题:伪劣食品仍然拥有较大市场。

      处方:集中建设低端餐饮市场。建立适应低端消费的食品加工场所,集中加工、统一管理,保持低成本生产,保障安全底线,逐步形成多个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卫生小吃街或特色小区,来满足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问题:对乳品“冷链”监管不够严密。虽然内部的“冷链”建设基本符合卫生要求,但流通流域的“后冷链”尚有不够严密的地方,如社区发奶站冷冻设备就比较缺乏。

      处方:加强特殊食品“后冷链”建设,比如社区发奶站,应制定严格的资质标准和规范化操作程序。

      问题:抽样检测措施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水产、蔬菜的质量安全大多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控制,费用主要由市场和业主负担。由于抽检频率较高,数量较大,业主经济压力比较大。

      处方:增加科研开发投入,促进检验检测的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及信息化,为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减免检测样本费用,同时提高违法违规的处罚金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