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镜头——新京报2005新闻图鉴专题 > 正文

神六飞天-神六火箭垂直转运到发射塔上(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20:35 新京报
神六飞天-神六火箭垂直转运到发射塔上(图)

  10月7日,神六火箭垂直转运到发射塔上。当天天空湛蓝晴朗,适合转运工作。火箭下,“分秒不差”的口号格外醒目。本报记者赵亢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05年10月12日,这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

  凌晨4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上空突然大雪纷飞,气温陡降至零下四五℃。

  我和同事宋书良在漫天飞雪中焦急等待,举世瞩目的“神六飞天”就将发生在这个寒冷的早上,就在这里。

  凌晨7时,天空逐渐放晴。我在雪地里冻了三个小时,有些发僵的身体,开始暖和了一点。

  但一个意外突然发生了,经过3个多小时的冰冻,我的相机打开电源时突然没有了显示。冷汗一下蹿上脑门。

  惟一的急救办法就是赶忙将冰冷的机身放进怀里取暖。

  “30分钟准备”,8点半,我们听到喇叭里传来洪亮的声音。我从冻得有点麻痹的精神中突然苏醒,快步奔向发射场禁区,庞大的神六

火箭已静静地竖立在晨光中。

  我赶紧向人群背后的山坡跑去。

  “5分钟准备,”喇叭里不停传出倒计时的声音。我端起相机,深吸一口气。“1分钟准备”,我感觉我的心跳在剧烈加速,我的眼睛紧盯着相机的取景器,在这种安静得有些令人窒息的空气里,我紧张地等待。

  “10—9—8……1”

  “轰”神六在一片耀眼的火焰和烟雾中逐渐升起。震耳欲聋的声音像一堵气墙,猛烈地冲撞着我的耳朵。快门声响成一片,十几秒后,火箭进入云层,完全脱离了我的视线。

  此时,千里之外的北京,整个编辑部都在焦急等待这张珍贵的照片。

  “已拍到”,当日9:04,在开往发稿地点的车上我向北京的编辑李冬发回了多日来的第一条短信。数秒后,李冬回复:“快发稿,快!快!快!”

  20天的等待,一夜无眠,成就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也成为《新京报》第一个号外的封面大图。

  □本报记者赵亢

  -记者手记

  蹲守草原追踪神六

  为追踪神六着陆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共曾聚集了全国和港澳台的记者达300人,但最后到达现场的不到十分之一。因为在神六落地前的几天里这些人都被军方和警方从主降落场清理出去了。

  为迎接神六着陆,《新京报》记者分守在三个区域:作为摄影记者,守在阿木乌苏嘎查的西北部;14日,耿小勇则蹲守在丁吉嘎查。15日,朝格图深入阿木乌苏嘎查更北。

  17日,最后的战役开始了。

  凌晨,我们到达了理论上的着陆点附近。

  4时30分许,一道火光划过天际,并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难道神六降落了,时间不对呀,我们很纳闷,不一会两架直升飞机出现在发出巨响声的上空,“追”不管是真是假,我们打开车灯开始朝着直升飞机方向狂奔,一路上不断有各种农用车辆加入,还有机动性很强的

摩托车

  到达时,宇航员已经出舱进入供他们体检和休息的飞机内休整。

  尽管没有采访证件,我尽可能拍摄了返回舱、救援队工作和宇航员休整后走出飞机和前来看望的部队首长见面的等等镜头。

  在太阳的壮丽霞光透过地平线那一刻,我内心狂喜,结合这壮丽的自然景观不正在视觉和情感上诠释了神六凯旋的不同凡响吗?我按动了快门。记录了这个时刻,我如释重负。

  100多个小时的艰辛蹲守,最终用相机彻底宣泄。本报记者 陈杰 朝格图

  相关专题:新镜头——新京报2005新闻图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