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犹太难民重访二战时期上海避难住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22:52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10日电(记者季明) 在上海舟山路59号的一排灰红砖相间的三层犹太建筑前,82岁的露丝·莎妮停下了脚步。“这里曾是我的家”,老太太喃喃自语道,瘦削的身体在绵绵细雨中微微颤抖。

  1939年至1949年间,莎妮随父母作为犹太难民在上海居住了十年。10日下午,作为当年曾在上海避难的2.5万名犹太难民中在世者的代表,莎妮和其他4位犹太老人再次访问60
年前承载他们度过狂风恶浪的“诺亚方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先后接纳了三万多名来自德国及德占区的犹太难民,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去第三国外,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有2.5万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临时家园,他们当年主要居住在现今的虹口区。

  美国前

财政部长、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布卢门撒尔回忆说,当时占领上海的日本军队将犹太人聚集区与外界隔离,进出都需要通行证,还要强行搜身。当年随父母远渡重洋逃亡上海的布卢门撒尔只有13岁,他的英文就是在上海的犹太人学校中启蒙的。

  看着犹太难民居住地旧址上攀满青藤的斑驳外墙,澳大利亚生物学家贝特尔海姆回忆起自己家庭与中国邻居和睦相处的往事。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上海民众尽力给犹太难民提供帮助,如让出房间安置犹太人,借给犹太难民生活用具,还设法安排犹太儿童同中国儿童一起上学等等。

  

二战期间,中犹两个古老的民族都遭受了法西斯屠刀的凌虐。只有一千多万人的犹太民族有300万人遭受屠杀,而四亿中国人中有3500万死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之下。

  或许是出于对民族苦难的共鸣,当很多国家将孤立无援的犹太难民拒之门外的时候,善良的中国人接纳他们。一些历史学家把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存看作奇迹,因为犹太难民在上海不仅存活下来,还增加了400多人。

  10日随同昔日犹太难民回访上海的,还有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外交官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何凤山从1938年就任驻维也纳总领事至1940年5月离开,向数千名犹太人签发了“生命签证”,让他们得以逃脱纳粹的魔爪逃往东方。

  何曼礼说,父亲生前曾这样解释当初签发签证的原因,“看到犹太人处境如此凄惨,同情他们,要帮助他们,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胜利60年之后,曾经亲身经历那段避难历史的犹太人已经越来越少。但是铭记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的信念却越来越强烈。

  上海市规划部门日前表示,在未来5至8年内,上海将对占地约30公顷的昔日犹太社区进行保护和重建,恢复其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