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担承社会责任 培育民族中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2:16 光明网

  一、我们的大学教育失缺了什么?

  2005年的教师节里,温家宝总理再一次亲切接见看望了教师代表,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今天的中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大学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些关注中多是批评,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批评。社会公众的批评多集中在学生的人格和素质上,大学生正在失去那些曾经拥有的耀眼“光环”;来自企业界等人才需求
方的批评集中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大学生们远没有所期待的那样“好用”;科学家的批评则集中在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上,“会考试”被称为中国大学生的特长,而缺少个性和创造力被称为大学生的“通病”。钱学森甚至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作为校长,面对这些批评时的心情是压抑和沉重的,尽管有时也有委屈和无奈。这种关注说明了中国大学所面临的挑战,说明了大学在中国社会公众中的影响,说明了大学所背负的期待和压力。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失缺了什么?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失缺了什么?是创造能力?是实践能力?是以社会责任心为核心的人格培育?在社会的关注中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直面挑战,我们必须用行动做出负责任的回答。

  其实,中国大学相对于国外大学而言,最大的比较优势在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尽管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学生资源是优秀的,甚至可以说,优秀生源是中国大学的第一优势。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管理队伍,我们的综合科研水平等其他方面,如果和国外优秀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明显。中国的大学生有很多自己的优势,知识基础厚实,学习刻苦,勤于钻研。就山东大学而言,每年的新本科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他们不是没有创造的天性,不是没有激情,不是没有进取心,入学后他们甚至以罕见的刻苦用功而“出名”,我相信他们和哈佛、耶鲁那些世界名校的新生站在一起时毫不逊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若干年之后,如果他们再和那些世界名校的学生站在一起时,他们不再那样充满自信,我也对他们不再那样充满自信,至少整体上是如此。这样的现实更让我们这些大学的管理者、教师感到责任重大。在中国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上,在大学生的培养问题上,面对挑战和压力的首先是我们的校长和教师。我们必须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推进改革,而这其中教育理念的创新最为重要。

  二、让我们的理念率先一流

  一流大学是今天中国的“热词”之一:一流的校园,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大师,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的背后似乎都是一流的投入。其实,有一个“一流”是无须投入即可获得的,而且这个“一流”又可以说是所有一流的基础,那就是一流的教育理念,走在时代前列的教育理念。

  让我们在理念的层面上分析一下,造成人才培养中那些问题存在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不再重复经常谈论的投入不足,我们也不再重复时常抱怨的社会环境浮躁,我们把批评的目光放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上,看一看以下几对“矛盾”与“不适应”:

  1.大学与社会:大学“以我为中心”还是社会需要为导向?

  大学“以我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制度依然明显而顽固地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大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大学的发展也不能以社会市场需求作为唯一导向,大学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还要引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创造。山东大学把自己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使命确立为: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培育民族中坚,服务社会发展,探求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大学培养人才应该着眼于三个方面:面向社会市场需求,适应科技发展需要,引领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而这其中社会需求决定着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的。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要直接进入社会竞争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职业和志向如何。因此,毫无疑问,社会竞争力是人才质量的直接检验。

  2.大学、教师与学生: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与学生成长的个性化、成才模式的多样化,学校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成长为中心?

  尽管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我们自己口头表述的常用语,但其实我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还远远没有到位。关爱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向学校提出的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远不止如此。我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和改革的方向。人才的成长过程和方式都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我们找不到一种简单的模式,找不到一种最佳的模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更多的机遇,提供更充足的营养。按照这样的观念去审视自己,我们发现,我们教学的方式和管理方式需要革命性的改变,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中几乎到处都是整齐划一。这样的模式不是激发和呵护学生的创造天性,而是照着整齐划一的模式,朝着整齐划一的方向去“塑造”学生。学生是不能“塑造”而只能“培育”的,“塑造”的过程往往就是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天性的过程。那么我们的结论是,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不断激发和小心地呵护每一名学生的创造天性,经常地审视我们的制度和工作,以免在不经意间成为学生创造天性的“杀手”,因为创造能力是人才质量的核心。

  3.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相对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与相对滞后的人格培育体系,如何协调一致?

  知识学习重在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而人格培育重在确立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舒展个性,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两者各有侧重,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应为一体。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终极追求,而我们大学的今天应该代表着社会的明天和未来,是国家和民族希望之所在,是人类理想之所在。因此,缺少人格培育的教育是残缺的大学教育。人格培育是大学不可或缺的责任,这一责任由大学教师、管理者和学生自己共同承担。

  尽管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中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知识学习体系是比较完整的,相比之下,人格培育体系是模糊而漂浮的。健全的人格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大学的人格培育应该如何来实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三、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我们分析中国大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的时候,一个自然而重要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创造性,是实用性,还是健全人格?毫无疑问,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历史、不同特色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我认为,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差异的,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有差异的,没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使这所大学落伍于时代。而今天中国大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三个“前所未有”来描述,即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这样的地位决定了今天中国的大学应该融入社会发展之中,站在时代的前列,而不是远离社会或者是简单的批评者和旁观者。

  二是价值追求。也就是说,它应该代表了大学终极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我们比较多地看到了社会的需求和压力,但是我们同时还要坚守的信念就是,大学代表着人类和社会的未来,大学的崇高追求是引领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是大学特色。也就是一所大学的历史形成的特色,以及正在着力打造的特色,包括文化,学风,学科,甚至地域特色等。山东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有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她永恒的使命感;规模宏大、学科综合和合校之后实质性融合的迅速实现,孕育着她巨大的发展潜力;走在时代前列的教育理念和开放包容的气度,激发出她的勃勃生机和希望。按照这样的考虑,山东大学把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致力于培养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即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人才。

  培育民族和社会的中坚,这个目标高度概括了山东大学在今天这个时代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在这里我们没有使用“精英”这个词,因为“中坚”是脊梁,是栋梁,这样的目标凸显了山东大学“刚毅厚重,朴实无华”的校风和品格。另一方面,不把“精英”作为山东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说要降低标准,其实在山东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中不乏被誉为“精英”的人才,但是,精英是极少数,是远离民众和高高在上的,今天的中国所需要的不是少数几个精英,而是千千万万优秀的人才。每年,当我们为一万四千名山东大学毕业生壮行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他们中的多数也许不会被誉为精英,但是无论在哪里,也无论位置的高低,他们都可以担当重任,擎起一片天空,而这正是今天的中国所需要的。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是:社会责任心与国际视野;个性与人格;竞争力与创造力。简单地说,就是竞争力与全面发展。

  四、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

  当我们确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后,接下来就要确立人才培养工作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本科生培养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我们的理念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第一天职;——大学发展,教学为先,学生为先;

  ——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是山东大学的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

  山东大学把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放在了如此重要的位置。但问题是,如何让这些观念不仅仅是一些口号呢?在山东大学的发展中我们是通过这样一些举措来确保“第一”和“为先”的。

  1.战略规划:

  山东大学要成为一所特别重视本科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保持相对高数量、高比例和高水平的本科生教育,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使之成为山东大学鲜明的特色。具体地讲,保持每年招收1万名本科生,4500名左右研究生,形成4万本科(其中济南总校3万左右),1.5万研究生的总体格局。威海分校坚持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目标是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大学。

  这样的战略选择基于三点考虑:责任、优势、机遇。责任,来自国家和地方需要,来自社会需要,来自学生成长的需要,因为本科阶段是一个年轻人专业发展的启蒙阶段,对一个人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形成,对一个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至关重要;优势,就是山东大学多年形成的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的传统和优势,就是优秀本科生源的独特优势。我们是一所研究型大学,或者说是一所处于初级阶段的研究型大学,它的标志是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比较强,但单位实力或竞争力还不够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培养优秀本科生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也就是说,保持相对数量较多的本科生和相对数量较少的研究生,我们可以使得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都处在高水平和高平台上,相反,如果我们过分追求研究生数量增加,则会丧失优势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机遇,就是在不少大学,特别是国内优秀大学减少本科生数量和增加研究生数量的情况下,保持较高数量和较高比例的本科生是山东大学占据有利格局、形成优势特色的机遇。为国家社会,为国内其他大学和科研机构,乃至为世界培养和输送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是山东大学的使命与贡献。

  2.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

  相对于科研投入而言,教学投入是“无风险投入”。科研投入遵循突出重点,竞争激励的原则,而教学投入遵循全面推进,鼓励竞争的原则,也就是说保持总体协调发展。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优先确保教学楼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网络建设,运动场所建设,学生公寓与生活设施建设,确保教学专项和教师培训进修专项。一句话,教学优先,学生优先。

  3.教师业绩考核:教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师业绩考核和职称评聘中本科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建立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相结合的教师考核制度,学生成为评教主体。

  4.管理服务:

  在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实践“人才培养是第一使命”和“教学优先、学生优先”的管理理念,服务学生,服务学者,服务学术。

  当我们提出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的目标时,经常被问及,最优秀是什么和山东大学有没有资格和实力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我的回答是,没有最优秀的简单标准,我们也没有必要和可能去提出一个数量化的标准。“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是山东大学的战略选择,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实力,是一种信心。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舍我其谁?如果说标准,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就是标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标准。如果说评价,那应该由社会去评价,由未来去评价。(作者为山东大学校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