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时评: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何时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3:47 山西晚报

  20年间,21个剧种在我们身边消亡!在这样的速度面前,山西这个戏曲大省多少笼罩着一点悲情色彩,就连研究山西戏剧的专家都认为,对于没有观众的剧种,最好的保护也许只有记录。记录,这是一个多么理性而又无奈的词汇,而我们的报道与评论所能承担的也只有记录,在一年消亡一个剧种的速度面前,所谓拯救与保护,显得是那么微弱。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尽我们的力量,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说的,“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何时做?”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脐带,它连着历史的根,祖先的根,传统的根。

  是的,我们不做谁来做?对于每一个从事戏曲职业的人,对于每一个对戏曲哪怕有一点点热爱的观众,多听一次,多看一次,多唱一次,多说一次恐怕是对濒临消亡剧种最好的爱护方式。作为一个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我是十五年前知道的孝义碗碗腔,十年前知道的晋南眉户,前者是因为父亲买了一盘碗碗腔的磁带,后者是因为我读过一篇关于眉户的散文。而如今四下打问比我小十岁的年轻人,已很少有人知道这两种剧种,很少有人看过一部完整的晋剧或其他山西戏曲,几乎没有人说山西戏曲,我爱听。对于在多元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热爱我们的地方戏曲,但是,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有着或者曾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形态。

  是的,现在不做,何时做?几乎每一个40岁以上的人对山西戏曲的鼎盛时代都有过美好的记忆,但是,如今的戏曲不仅已经丧失了城乡文化盟主的地位,而且极其式微。据说,去年戏曲学校一位优秀的晋剧专业毕业生如今不是活跃在舞台上,而是活跃在推销市场上,近几年戏校毕业生仅仅有10%的人走上戏曲舞台。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在城市的角落还有那么多热衷于唱念做打的戏迷们,在乡村的庙会和婚寿喜宴上,地方戏曲依旧是最隆重最受欢迎的庆祝方式。但显然,这是一个缺乏年轻人的市场,缺乏年轻的传承人,缺乏年轻的看戏人。没有年轻,就没有未来,如果现在不去记录那些微弱的,如果现在不去为那些依然生命力强盛地做好可持续发展的计划,那么,我们可能真的来不及了。

  而来不及意味着什么?文化的断层与丢失。

  陈力方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张保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