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由低产谋高产由单一奔多样 刘忠堂:一生围着豆子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9:21 黑龙江日报

  刘忠堂:1939年出生,1960年在省农科院合江所开始了大豆育种生涯。先后任合江所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96年任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顾问。曾去美国、巴西、阿根廷、日本等考察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

  刘忠堂在发展大豆生产上作出重大贡献,三次获省长特别奖和重大科技效益奖。在工程技术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在大豆重迎茬、大豆窄行密植、大豆工程化三项重大栽培
技术上有突破。在工程技术理论与方法研究上,不断创新,在生态育种、抗灰斑病育种、矮杆高产育种、辐射育种、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与机理研究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和农业的同行提起刘忠堂,他们一下子就会想起“大豆”;和农民提起刘忠堂,他们会说出“合丰25”,“这种子就是刘忠堂育成的。”

  今年66岁的刘忠堂,搞了45年的科研,一直围着“豆豆”转,亲手育成了31个品种,成果推广12个省,增产大豆101.4亿公斤,创效益178亿元。他所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4亿亩,创下所有育种者推广面积之最。而且他育成的品种创下了大豆单产的二次飞跃。

  说起大豆品种“合丰25”,在黑龙江大豆生产史上十分辉煌:连续11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品种超过“合丰25”。在“六五”期间被全国评为特级品种,即“为全国大豆面积最大,效益最高品种”,12年居全国首位。而且以“合丰25”为亲本育成的品种达20多个。“合丰25”的诞生使我省大豆平均单产由亩产80公斤提高到110公斤,实现了单产的一次飞跃。

  “合丰25”是刘忠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杰作,那时我省的大豆品种秆弱,产量不高,全省当时大豆平均亩产不到80公斤。随着农业投入的提高,农民开始追求高产,但是品种已经跟不上步伐。刘忠堂看在眼里,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他冲破历史上大豆育种的框框,设计了有限性品种类型。

  想法出来了,刘忠堂开始了他的艰难历程,走遍了东北所有省份寻求能给“合丰23”穿靴戴帽的资源,花了两年时间终于找到了,于是像螺丝一样,荚被刘忠堂拧到了“合丰23”上。经过10年的时间“合丰25”正式推广,当时农民疯抢“合丰25”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刘忠堂说,前面就是拖拉机,载着满满的豆种,后面农民乱作一团,手里拿着钱争先恐后地买。当时吉林的四个农民没有钱就扛着2袋自家产的黄豆千里迢迢来到宝清县换“合丰25”。

  “合丰25”没有辜负刘忠堂的苦心,最高亩产达到286公斤,这对当时全省平均大豆亩产80公斤来说,增长了好几倍。而且也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长特别奖及重大科技效益奖。宝清县龙头乡东龙村当时是刘忠堂的种子基地,该村由于种植了“合丰25”别说效益有多好了,1979年时曾经集体到乡里买洗衣机,发了“大豆”财。就是在今天,“合丰25“还熠熠发光,今年在“合丰25”系选出的“龙选一号”创全国大豆最高产记录,亩产398公斤。

  从第一个品种诞生,刘忠堂育成的每个单项技术都得到了媒体的关注,《黑龙江日报》更是如此。刘忠堂感谢《黑龙江日报》多年的关爱,他说:“我今天的成绩,新闻宣传功不可没,我至今还保持着每天必读《黑龙江日报》,剪贴《黑龙江日报》稿件的习惯。”

  

由低产谋高产由单一奔多样

  

由低产谋高产由单一奔多样

  刘忠堂(中)在田间研究育种。(照片由刘忠堂提供)

  (黑龙江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