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战火中的诺亚方舟———犹太难民在上海”主题展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9:29 上海青年报

  穿过阴暗的走道,跨过台阶,径直走向狭窄的楼梯……这间位于舟山路59号二楼,仅9平方米的小房间,对于美国前财政部长、犹太人麦可·布卢门撒尔来说,是太熟悉不过了。66年前,为了躲避纳粹的疯狂迫害与屠杀,他离开柏林逃到了上海,在这里生活了8年。昨天,他再一次回到“第二故乡”———上海,与他一起故地重游的还有另4位前上海犹太难民,其中以色列著名艺术家露丝·莎妮已经82岁高龄。

  昨天上午10时,位于陕西北路500号的西摩会堂人声鼎沸,美国前财政部长、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麦可·布卢门撒尔,澳大利亚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卡尔·贝特汉姆,上海犹太难民联谊会主席瑞内·威尔道夫,德国社会活动家索尼亚·缪伯格,以色列著名艺术家露丝·莎妮等前犹太难民从世界各地赶来,这些在二战时期避难上海的前犹太难民们感慨万千,参加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犹太难民在上海”系列活动暨“战火中的诺亚方舟———犹太难民在上海”主题展开幕式。

  麦可·布卢门撒尔“上海选择了我们,上海救了我们。”

  西摩会堂是上海著名的犹太教堂,1927年由俄罗斯的犹太人建造,年龄到13岁的犹太小孩需要在这个会堂里举行洗礼仪式,而在会堂的三楼,更多的犹太儿童在战争的阴影下坚持学习希伯来语。

  “我曾经在这里做祈祷。”身着粉色衬衣,深色西服的麦可·布卢门撒尔今年已经79岁了。这位近八旬的老人对于儿时的记忆仍十分清晰,他回忆道,西摩会堂的旁边有一所犹太学校,在那里我学习了英语,要不然我今天就无法用英语演讲了。

  “不是我们选择了上海,而是上海选择了我们。上海救了我们。”布卢门撒尔说,那时候其他国家都不敢接纳犹太人,只有上海愿意。因此他很感谢上海人民敞开胸怀,帮助他们度过二战那段艰难的岁月。

  略带哥特式的风味,红砖拱券、雕花柱头……1939年麦可·布卢门撒尔来到上海后,一直住在舟山路59号一间很小的屋子里。在上海避难的8年时间里,他和中国邻居朝夕相处,不仅能听懂地道的上海话,还能说上几句,而邻居们的友善更让他印象深刻。战争结束后,他去了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他成为卡特总统的得力助手———美国财政部长。

  与布卢门撒尔一起在上海避难的父辈们,如今都离开了人世,而他也步入老年,他感到此行特别有意义。“如果不作努力,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就会被人忘记。”布卢门撒尔再三表示感谢,希望人们永远铭记这段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友谊。

  索尼亚·缪伯格“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66年前,一个名叫索尼亚·缪伯格的女婴“呱呱”诞生在上海虹口区,她的父母是刚刚从德国逃到上海的犹太难民,在这里度过了整整8年。昨天,索尼亚·缪伯格女士再次来到摩西会堂,面对众多媒体的镜头,她郑重地站起来说,“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当年,由于父亲的中文流利,当年他在虹口区附近做小生意,每天工作非常努力,他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我就坐在车子前面的网兜里。”在昨天下午的座谈会上,回忆起自己的童年,66岁的索尼亚·缪伯格女士显得格外激动,她还从包里“掏出”一叠鲜为人知的照片,她还指着其中的一张全家福告诉大家,照片上的她只有1岁半,长得非常漂亮可爱。此后,索尼亚·缪伯格与其他犹太后裔一起,在虹口区提篮桥地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现在的东长治路91弄,即当年的嘉道理学校,这是索尼亚·缪伯格永远不会忘记的地方,她在该学校上幼儿园、读书长大,并喜欢周围的一切。

  索尼亚·缪伯格女士回忆说,当时不少中国小孩子对于外国小孩都很好奇,总是喜欢摸摸她的金黄色的头发、还捋起她的袖子、好奇地捏着她毛茸茸的胳膊,相互嬉闹。当然,这些细节被她都写到《忆在上海的童年》等回忆录中,现今她在德国作为一名教师,经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们提到自己这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上海故居新主保存60年前灶头,送给老人作永久的纪念

  从1966年搬入舟山路59号2楼这间小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徐金根全家和布卢门撒尔的缘分。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他们全家与这位多次来“看房”的犹太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徐金根告诉记者,老人60年前烧饭用的灶头至今保留着,他曾答应过把灶头送给老人作永久的纪念。

  “刚搬入时,我们并不知道这间房子有这么特殊的历史意义。”仔细数着年月,徐金根说,布卢门撒尔已经6次“回家”了。而小屋除了墙壁略微粉刷,搭建了一个小阁楼外,还是和从前一样。

  1968年的一天傍晚,当穿白色制服的警察敲门问徐金根“有没有美国人来过”时,老徐一家着实被吓了一跳。因为那个年代,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有“海外关系”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那天是布卢门撒尔第一次重返上海,当时他正任美国篮球队的队长。凭着记忆,他找到了小屋,敲门后无人应答,他在天井里转了一圈,拍了很多照片后离开了。

  1982年起,布卢门撒尔开始经商,他和夫人多次回上海,去年其儿女也一同前来。“他说下一次来会带小一辈的来看看。”徐金根说,每次布卢门撒尔都会和他聊很多事情,还赠送一对普林斯顿大学的纪念杯留念,并留下美国和德国的地址电话,希望夫妇俩去国外可以联络他。

  徐金根指着阳台上的灶头说,屋子的很多摆设都变样了,只有这个灶头仍是布卢门撒尔当年使用的。布卢门撒尔曾表示,希望将灶头放入博物馆。为此,徐金根没有更换丢弃。

  英文讲解员一直惦念着结交了12年的犹太老朋友

  昨天早上8:30左右,86岁的王发良老先生就出门,他与平日一样步行到距离2公里之外的摩西会堂,他特意打扮了一番,身穿一件米色的夹克衫和黑色的西裤,因为他要见一位老朋友,即美国前财政部长麦可·布卢门撒尔先生,老王则亲切地直呼他名“布卢门撒尔”,他们已经认识12年了。

  “12年前,他再次来到上海摩西会堂,故地重游。我印象最深,当天他身穿一件短袖衬衫和黄色的斜纹裤子,显得很精神。”昨天傍晚,王老先生回忆说,当时布卢门撒尔就与他闲聊了起来,提到“淮海路中路上的‘地地斯(dds)咖啡馆’”,两人相对一笑,从此结下了一段友情。

  此后不到5年内,麦可·布卢门撒尔又多次回到这里,每一次王发良都在旁讲解作陪。王老先生叹言,他一直惦念着这位犹太老朋友。

  原来,王发良是上海的“老克勒”,当年他分别在日本华中运输公司报关科、英商氧气公司和美国一家石油公司供职,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王发良经人介绍在一家咖啡馆当会计,当年他的两个同事都是犹太难民,老王与他们一起住在唐山路818弄。1946年,王发良的这两位同事要回国了,他们把这幢房子以一根金条的价格卖给王发良,老王这一住就是57年,前两年才搬到他处新居。(本版撰文记者汤琦琳吴晓青)

  ■历史背景

  上海曾接纳三万犹太难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中国上海是全球唯一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从1933年至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犹太难民,帮助其逃脱了劫难。

  除了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有2.5万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临时家园,这一个数字就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这些犹太难民主要生活在上海虹口区。

  现在,“上海”一词,在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史料中已成了“拯救”、“避难地”的代名词。

  部分遗址

  河滨大楼1930年,犹太富商沙逊出资在苏州路400号兴建公寓式的河滨大楼。1938年,欧洲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上海,河滨大楼成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

  兆丰路难民中心1940年,位于高阳路620(现高阳路小学)———690号(现继光中学)的麦伦中学教学楼,成为犹太难民集中居住的区域。

  华德路收容所今日长阳路138号。1939年1月正式启用,可容纳1000名难民。

  唐山路690弄当年在这条普通的上海里弄里曾集中居住着数十户犹太居民,该弄5号有一个名为“德籍犹太难民协会”的组织机构。

  ■专家看法

  铭记历史铭记友谊

  “上海拿出了巨大的勇气帮助我们逃离大屠杀。”提起昔日沧桑,美国犹太人委员会代表团团长古德卡因德非常感慨,那时他们活在大屠杀的阴霾之中,处在死亡的威胁之下。因此只有亡命天涯,然而许多国家却拒绝了他们。

  “以史为鉴,世界上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历史。我曾经陪同德国总统、德国驻沪领事来到摩西会堂多次了,他们尊重历史的态度令人敬佩。”昨天,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向记者表示,当时上海居民在生活上给予了犹太难民照顾和关心,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民能够和平相处,这是建立国际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也是目前某些否认历史的国家值得反思的。

  “中国辛德勒”之女为父义举著书

  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的何凤山是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在二战期间,他为奥地利犹太难民签发了大量前往上海的“救命签证”。昨天,何凤山博士的女儿何曼礼来到展览现场,她告诉记者,最近8年来她一直对父亲人道主义的义举进行不懈的调查研究,并着手写作专著。

  1938年至1940年,何凤山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是最早以发签证方式救助犹太难民的外交官之一。

  何曼礼说,父亲不顾顶头上司的反对,坚持发放签证。而在生活中也是个很低调的人,帮助犹太难民的义举从未在家中提起。“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难民获助,当时犹太人在领馆前排起了长队。”在何曼礼调查寻访中,她找到了部分获得签证的犹太人的后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